首页 理论教育 毛细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扩张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细血管扩张时,在皮肤表面可见细小线状的血管走行,毛细血管扩张症是此类疾病的总称。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常有接触发病诱因的经历或为伴有上述相关疾病者。1.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最突出的症状是受累血管破裂出血,且常在同一部位反复出血。单纯毛细血管扩张症本身对手术并无影响,但对其并存症状或疾病应加以考虑。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引起的心、肺、脑症状较为严重,应加以重视。

毛细血管扩张时,在皮肤表面可见细小线状的血管走行,毛细血管扩张症是此类疾病的总称。此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两性均可发生,也可见于任何部位的皮肤和黏膜。

【分类】

临床上将其分为2类:①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②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原因】

1.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此为遗传性的血管畸形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两性均可发病。

2.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慢性日晒,长期暴露于风、寒冷和热环境,使用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或避孕药及小腿静脉曲张、妊娠等,均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扩张症可见于许多疾病,如放射性皮炎、着色性干皮病、红斑狼疮、硬皮病与CREST综合征、酒渣鼻、妊娠、肝硬化、AIDS、皮肤异色症、基底细胞癌、糖尿病性脂肪坏死、硬化萎缩性苔藓、结节病、寻常狼疮、瘢痕疙瘩、皮脂腺腺瘤、Kaposi血管内皮细胞瘤、匍行性血管瘤、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Cockayne综合征和Bloom综合征。

【诊断依据】

1.病史 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某些患者可有同部位反复出血的病史。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常有接触发病诱因的经历或为伴有上述相关疾病者。

2.临床表现 在病变区,肉眼即可见到皮肤表面细线条状的血管走行,通常呈紫红色。

3.辅助检查 有肺动-静脉瘘家族史,在青春期进行肺CT或脑MRI检查,将有助于诊断。化验检查除缺铁性贫血外,通常正常。束臂实验常呈阳性并有出血时间延长。血管造影可见到受累血管扩张、扭曲,静脉相有小结节状造影剂存留,若早期的静脉充盈则有确诊价值。

【鉴别诊断】

1.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最突出的症状是受累血管破裂出血,且常在同一部位反复出血。儿童期多见鼻出血,到青少年期鼻出血逐渐好转而内脏出血机会增加。以胃肠道出血最多见,其他可有咯血、血尿、眼底出血、月经过多、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面部、唇部、口鼻黏膜、手指和足趾尖端,出现特有的从红色到紫色不等的毛细血管扩张。有者可有肺动-静脉瘘,从而造成自右向左分流(短路)而引起呼吸困难、乏力、发绀或红细胞增多症。由感染或非感染栓子引起者,可先出现脑脓肿、暂时性缺血或卒中。脑或脊髓动-静脉瘘可发生于某些家族,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癫或偏瘫。肝脏受累者,因流经肝动-静脉瘘的血流量增多而出现肝大,可有肝区疼痛及压痛。局部有时可触及搏动性肿块,触之有震颤且可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动-静脉瘘的分流可产生高动力循环状态,并可产生高排量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动-静脉瘘,可引起低氧血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失血或频繁且大量出血者,可致缺铁性贫血。

2.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面部、唇部、口鼻黏膜及其他受累部位,可出现特有的从红色到紫色不等的毛细血管扩张。

【病因治疗】

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去除诱因后其并存疾病可予以控制。

【对症处理】

大多患者无特殊治疗方法。严重贫血者(血红蛋白<60g/L),术前应予以纠正。需反复输血者,应使用乙肝疫苗免疫以预防肝炎。大多患者需长期使用铁剂以补充黏膜反复出血所丧失的铁,某些患者需消化道外补铁。

【手术与麻醉

单纯毛细血管扩张症本身对手术并无影响,但对其并存症状或疾病应加以考虑。显露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病变,可经内镜进入鼻或消化道施行激光摘除术。动-静脉瘘,可行外科切除或栓塞疗法。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引起的心、肺、脑症状较为严重,应加以重视。麻醉应考虑如下事宜。对手术风险进行充分评估,术前纠正贫血并采用较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