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肠内镜技术

结肠内镜技术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随着结肠内镜性能的提升和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大提高了成功插入回肠末端的机会,结肠内镜仍是检查回肠末端病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正是由于有了电子结肠内镜,才使得结肠、末端回肠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显著提高。并可进行黏膜活检、细菌学等检查,因此,结肠内镜技术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同时也是研究末端回肠炎的最主要技术。

众所周知,回盲部是病变的好发部位,可以说回肠末端是小肠病变的高发区。无论是肠结核、克罗恩病、肠淋巴瘤、贝赫切特综合征,均好发于回肠末端,与以上几种疾病相比,末端回肠炎并不少见,据报道,结肠内镜的检出率10%~50%,完全有理由认为末端回肠炎比它们更常见。与小肠镜相比,结肠内镜的优势更明显、操作便利、价格低。而且随着结肠内镜性能的提升和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大提高了成功插入回肠末端的机会,结肠内镜仍是检查回肠末端病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结肠内镜进入末端回肠的基本要领:①无论单人或双人操作,结肠镜直线化是关键,结肠镜到达回盲部的深度一般应控制在70~80cm;②结肠镜到达回盲部后镜头瞄准回盲瓣向左旋按钮,如回盲瓣向后或向右均说明结肠内镜直线化不够;③适当注气并进镜便能进入末端回肠,进入回肠的深度20~30cm,最大深度50cm。

正是由于有了电子结肠内镜,才使得结肠、末端回肠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显著提高。本书作者采用结肠内镜,到达回盲部后,几乎均能进入回肠末端(98%以上),进行内镜观察,包括末端回肠黏膜相和回盲瓣功能观测,根据内镜下病变性质,多能作出初步诊断,并进行内镜下分型;根据内镜下改变,多能与克罗恩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所致的倒灌性回肠炎、肠淋巴瘤鉴别,因为它们形态、病变深度、周围黏膜性状有所不同。并可进行黏膜活检、细菌学等检查,因此,结肠内镜技术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同时也是研究末端回肠炎的最主要技术。因此,为了深入研究末端回肠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进而弄清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学,结肠内镜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研究表明,放大结肠内镜能显著的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慢性末端回肠炎检出率约为72.1%,远高于普通结肠内镜下的检出率,与我们报道结果相近。其优点高清晰、高分辨率,可以观察到肠黏膜1~2mm大小的病灶、回肠绒毛病变、大肠腺管开口等。但价格昂贵,目前基层医院尚难开展此技术。因此我们认为,为了减少漏诊和误诊,务必将内镜插入回肠末端;为了提高诊断正确性,务必将内镜、临床、病理学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必要时,可运用放大内镜协助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