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糖尿病年会上传来好消息

美国糖尿病年会上传来好消息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方法问题,美国糖尿病学会专门研究统一了测定方法,而在我国则还有不同的方法。考虑到糖尿病患者还在增加,因此这是个不错的成就。上面说糖尿病发病率增高与肥胖有关,因此他们更重视减重。其治疗主要靠减重及运动,以防止进展为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美国原来有个糖尿病预防研究,已对预防问题作出结论。因此,即使是糖尿病前期患者也应该仔细检查有无并发症,做好预防工作。

结合我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虚假广告泛滥,许多糖尿病患者得不到正规治疗这一情况,我们先谈谈DCCT(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研究。

有不少人知道这是美国1993年公布的强化治疗的结果,他们花了1亿多美元对1441名糖尿病患者进行长达1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强化治疗(就是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7%)可减少并发症。从此医学界改变了糖尿病的治疗策略,大家开始重视降血糖的重要性。现在又过去12年了,这些患者怎样了呢?最初研究时,强化控制血糖组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为7%,对照组(也就是未接受强化控制血糖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为9%。1993年这两组合并(也就是都不再进行强化治疗)后又跟踪随访了10年,这期间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8%。即使如此,最终发现,过去在强化组的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以及冠心病和卒中等的死亡率都减少了约50%。可以看出,即使以前只强化血糖控制6年,对预后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还是要严格控制血糖。我国不少患者相信广告、相信亲友“经验”,不查或很少查血糖,实际上血糖在上升,这对自己很不利,对预后也不好,到并发症出现时再找医生,则悔之晚矣。

这次会议有七个方面值得提出来,特别是治疗的新方案和新药的问世。

(1)控制血糖要以血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指标

这次会上有报告强调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重要性,但在我国还有些问题要考虑。一是方法问题,美国糖尿病学会专门研究统一了测定方法,而在我国则还有不同的方法。检测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也不同。第二是价格问题,有些低收入家庭对此项检查尚存在经济方面的困难。与会者普遍认为在我国推广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应逐步进行。

(2)推广糖化血红蛋白,还要不要测定血糖?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观察血糖整体水平,应该查糖化血红蛋白,但具体到调整胰岛素及药物剂量等,就必须根据具体的血糖值来判断了,而且糖尿病诊断也是以血糖水平为准。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关系就好像潮汐和波涛的关系。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就好像涨潮,但是潮不是一下子涨上来的,而是一个波浪一个波浪推上来的。这波浪就好比血糖,可以随着进餐等有上、有下,因此不能偏废哪一项检查。

(3)目前美国的糖尿病控制情况

美国人虽然钱多,经济方面一般不存在问题,但带来的结果也有好有坏。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从1 990~2 002年终末期肾病(尿毒症)减少40%,截肢率下降70%。考虑到糖尿病患者还在增加,因此这是个不错的成就。这就是上述强化控制血糖,以及降压和降血脂等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反而增加了。而且从1 997~2 003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了41%,这些新患者中有89%的人是超重或者肥胖者,这也是日常生活饮食方面营养过剩所致。

(4)在降低糖尿病发病率方面,美国人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上面说糖尿病发病率增高与肥胖有关,因此他们更重视减重。此外,加强了对糖尿病前期的研究。我们知道,如果血糖还不够糖尿病诊断标准,又超过正常水平,称为糖调节受损,即糖尿病前期。这次会上有不少研究糖尿病前期的文章,认为他们的医疗费比正常人高1/3,应该算作有病。其治疗主要靠减重及运动,以防止进展为糖尿病及其他疾病。有些糖尿病前期患者已经有了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并发症。美国原来有个糖尿病预防研究(DPP),已对预防问题作出结论。这次报告说,他们观察的那些以后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人中,在糖尿病前期已有12%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此,即使是糖尿病前期患者也应该仔细检查有无并发症,做好预防工作。

(5)在病理生理方面的新观点

这次会议上有一篇报告很有意思。人们本来都以为1型糖尿病的胰岛细胞已经没有功能,尤其是长期用胰岛素才存活者,更是如此。这次有人对42例长期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尸体解剖,发现90%的胰岛中仍然有B细胞,这可能是首次报告。说明即使长期的1型糖尿病仍在不断新生B细胞。因此根据这个思路去进行研究,很可能将来会产生新的治疗方案。

这个报告很新鲜,有人提出能识别胰内的干细胞,并使它再生成为B细胞。这方面如能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就有可能代替胰岛移植等方法。

(6)有关妊娠糖尿病的新研究

有一篇报告认为女性在18~22岁能参加运动者,如走路、爬楼梯等,其怀孕时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减少约4%。看来我们要提倡青年女性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而不要忙于“追星”。

(7)又出现的新药有多少

关于治疗糖尿病的新药,这里的回答是有,而且不少。不过这些药物大多都还处在研究阶段,要进入临床应用,再进入中国市场,还需一段时间。例如胰岛素不用注射而用吸入,在这次会上报告的结果都比较成熟,1型或2型糖尿病都可以用,预计不久即会上市。

有一类新药叫“肠促胰岛素(incretin)类似物”,已研究多年了。今年报告的是其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效果都相当满意。什么叫肠促胰岛素呢?我们先说一个简单的事实。吃了一定量的葡萄糖以后,血中的胰岛素会大量增加。可是如果把同等量的葡萄糖改从静脉注入,血中的胰岛素增加却少得多。这说明胰岛素不仅仅是靠葡萄糖刺激才增加的,胃肠内还有物质能帮葡萄糖刺激胰岛。这种物质就称为肠促胰岛素。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其中之一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目前集中研究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就是它。不过GLP-1在体内会迅速被一种酶失活,因此,科学家们研究了GLP-1的类似物,其类似物中有的有类似GLP-1作用而不被酶破坏,有的要注射,有的可口服。有的干脆就抑制这种酶,使体内自己产生的GLP-1不被破坏,也就同样产生了疗效。

这类产品中有一种叫exe-natide,这是这类药中的第一个,不过要皮下注射应用。目前用于2型糖尿病经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后效果不佳时的辅助用药。这类药的特点是可使体重下降,而且在动物实验中能使胰岛B细胞再生,也能改善内皮功能。因而是大有前途的一类药。

我们对这类药感兴趣,还因为目前中药的用途很像这类药,作为辅助用药有好处,也能改善糖尿病并发症。

近来引人注目的还有“一箭双雕”的药。因为现在的糖尿病治疗不仅仅是降糖,还要降脂、降压、减重。所以如果一种药能有几个方面作用当然更好。

可能大家听说过PPAR这个名词,它是一种受体。这类受体并不是一个,我们都知道的作用于胰岛素抵抗的格列酮类(罗格列酮及吡格列酮等)是作用于PPARγ,是能降血糖的,但是PPARα却是作用于血脂的。与这个受体结合的药能降血脂,也能减重,因而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目前已有好几种药既能结合PPARγ,又能结合PPARα,因此笔者称它为“一箭双雕”。应用这种药物就比应用原来的只作用于PPARγ的药物优越。这次会上有好几种这类药的报告,如Muraglitazar及Tesaglitazar,都是又降糖又降血脂的药。另外还有作用于其他受体的,如Rimonabant,也有降脂、减重及降糖作用,也受到注意。当然目前报告的最多的还是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研究,最快的也要半年到一年后才能上市,进入中国市场可能要几年以后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发展非常快,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糖尿病总有治愈的一天,至少目前能比过去改善许多,因此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病应该抱乐观的态度。读者朋友,请您深信,治疗糖尿病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