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体质与服药方法

关于体质与服药方法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金匮要略》中,三服法之方多达80余首。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温度大致可分为温服、小冷服和适寒温服3种情况。《金匮要略》中明文记载温服的方剂总计118方。服药剂量直接影响着疗效,《金匮要略》服药剂量由于患者的壮羸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耐受性各异,对某人为治疗量,对另外之人则可能为中毒剂量。根据体质强弱和年龄不同而服药剂量不同。

同一种病因,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疾病?同一种疾病,为什么会表现为不同证候?病情进一步发展为什么会有不同转归?其中,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与人体质存在差异。因此,在针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体质方面的因素,以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素体不同,治疗原则及方药不同。《金匮要略》在内伤杂病辨治过程中,就非常重视患者体质,十分注意依据患者的素体禀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一点,在具体服药方法中都有体现。

一、邪正盛衰,药分数服

因体质有强弱,病有虚实缓急,故1剂汤药,常常需1次或2次、3次、多次服用。①顿服法,指浓煎1剂,1次服完。多用于体质强壮,邪气充实,病症危重急迫之时。这种服药法具有药专、势猛和能迅速发挥药效的特点。甘遂半夏汤、大黄牡丹皮汤、泻心汤、白虎桂枝汤等采用此法煎服。②再服法,每日1剂,分2次服完,常用于病程日久,体质有一定程度的虚弱而邪气尚盛的患者。用此法既可顾护人体正气,又能迅速缓解病情,使机体阴阳得以恢复。小半夏汤、泽泻汤、木防己汤、瓜蒌白酒汤、甘草干姜汤等。③三服法,指每日1剂,分3次服,或“日再夜一”服。在《金匮要略》中,三服法之方多达80余首。该法以量少服多,继而不断为特点,多用于病程长,病势较缓者。④四服法,指每日1剂,分4次服,在方后医嘱中多示作“日三夜一”服。多用于体质已虚而病邪尚实夹杂症。四服法能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按时定量进药,使患者体内长久而稳定地保持药物有效浓度,祛邪而不伤正。如奔豚汤、生姜半夏汤、白术散等。⑤五服法,指每日1剂,分“日三夜二”服,适用于体虚而邪恋之证,如竹皮大丸,所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之证,因有呕吐,加之体虚,1次进药,恐有吐逆,而胃不受药,故采用多次少量给药以和胃气。⑥十服法,即将1剂药液分10次服完。适用于久病体虚,咳而水肿之证。因内有水饮,肌肤肿胀,脾肾阳虚,1次大量饮药,则增加水肿,阻遏阳气,故采用小量频服的方法,如泽漆汤,“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二、病有寒热,药分温凉

《金匮要略》对服药的温度也十分注意,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疾病的性质,选择中药汤液的服用适宜温度,对于疾病的治疗及药效的发挥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温服为最常见,也可称为常规服用方法,病情稳定,无急、甚、特的情况,即用温服法。对于特殊体质患者,药物的温度强调与病人一致,以使病人能够纳药为度。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温度大致可分为温服、小冷服和适寒温服3种情况。①温服:一般汤剂均宜将煎得药液放温后服用,能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金匮要略》中明文记载温服的方剂总计118方。如葛根汤、麻黄加术汤、甘草泻心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②适寒温服:如桂枝汤。“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梨梨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桂枝汤在此为治疗表里俱病,内有脾胃虚寒,外有风寒固束,故应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以防风寒与内寒呼应如犯,虑其亡阳之患。当须热服取汗,但个别患者对热不受,故采用适寒温服一升的方法,使药不可过热、过寒。过热则患者难以承受,过凉又不利于发汗解表。③小冷服:记载小冷服者一处,为生姜半夏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治疗寒饮内阻,阳气郁闭之证,待小冷,是恐寒饮固结于胸中,格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是采用“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从治之法,分四服者即日三夜一,使药物温度小冷。其意图在于寒饮阻滞,难于骤消,故用量不宜过大,使小量药物起持续作用,逐渐宣散胸中之寒饮,同时生姜用汁,量小力强,使寒饮消散,阳气开朗。

三、小量开始,不知渐加

服药剂量直接影响着疗效,《金匮要略》服药剂量由于患者的壮羸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耐受性各异,对某人为治疗量,对另外之人则可能为中毒剂量。故《金匮要略》在药物的服用量上和服药过程中时时观察患者的反应,以“知”为度。根据体质强弱和年龄不同而服药剂量不同。如小青龙加石膏汤,“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再如桔梗白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大黄附子汤:“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者半钱”等。对有毒性的药物,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便取得良好疗效而无不良反应。如乌头桂枝汤,“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赤丸,“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加之,以知为度”。补药,也亦防骤补而不受。如八味肾气丸“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使机体逐渐适应,从而达到补虚扶正的目的。

四、关于服药时间的选择

《金匮要略》对服药时间分为空腹服、饭前服、饭后服和夜间服。从人的阴阳昼夜消长规律的中医理论来看,从现代药理学的观点来分析,服药时间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及不良反应的出现。①空腹服。指清晨未食前服药。空腹服有利于肠胃对药物的吸收。如薯蓣丸,“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驱虫药空腹服用,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虫体。②饭前服。其目的取其药力不为食物所阻滞,先服药而后食,可借助食物使药力达下焦。适用于病情急重之疼痛和病在下部的患者。对胃肠道无刺激的药物可饭前服。如赤丸、乌头赤石脂丸,以治疗“寒气厥逆”“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证。桂枝茯苓丸,“上五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主治下焦症瘕。③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方药宜饭后服。尤其对胃肠虚弱患者。凡未标明饭前服者,多宜在饭后服用。如乌梅丸,“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大建中汤:“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以防蜀椒、干姜辛辣刺激胃,加重呕吐。凡是病在上需延长药力在上部病位保留时间的均宜饭后服。另外,消食药亦宜饭后服,以便更好地发挥疗效。④夜间服药。如竹皮大丸,“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夜间服药便于药力衔接发挥疗效。中医认为“阴气旺于夜”,所以,安神药、滋阴药在夜间服,可借人体之阴气而助药力;另外,缓泻药亦宜夜间服用,以利早晨排便。⑤病发前服药。如调经止痛药在经来临时服用;治疟疾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3小时服,使之达到截疟的目的;苓桂枣甘汤,在欲作奔豚之前服用,能起到通阳利水,防止冲逆,遏制气逆上冲咽喉、发作欲死的奔豚证的发生,或是减轻其发作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