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药的药性与服药护理

中药的药性与服药护理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药的五味依五行的归属而分别入于五脏,并依五行的特性而用药物。一般一剂中药水煎两次,药液兑在一起分次服用。服药的温度也是服药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药物有温服、热服、冷服之分。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反之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降低药物的作用。热证病人用寒药治疗的同时适当吃些寒性食物。

(一)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理论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1.四气五味 所谓四气,是指中药的四种属性,即寒、热、温、凉四性。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药味,另有淡味附于甘中,而甘淡并称。中药的五味依五行的归属而分别入于五脏,并依五行的特性而用药物。《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木),苦入心(火),甘入脾(土),辛入肺(金),咸入肾(水)。”《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2.升降浮沉 升是上升,浮是上行,降是下降,沉是下行。升浮与沉降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也是中药药性的内容之一,一般地说,升浮药主上行外达,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用以治疗病势下陷或内陷的疾病;沉降药主下行、向内,有潜阳、降逆、清热、泻下等作用,用以治疗病势上逆或外脱之病。

(二)服药护理

1.煎药方法

(1)器皿的选择:传统的沙锅是历代医药学家认为较为理想的煎药器皿,禁用铁锅。

(2)煎药方法:中药水煎之前应先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以使中药的有效成分的析出。加水量以浸过药物2~3厘米为宜。一般一剂中药水煎两次,药液兑在一起分次服用。

(3)煎药用火及时间的选择:中医将火候的大小分为文火、武火。所谓文火即指小火,武火即指大火。一般来说,煎药遵循“先武后文”的原则,即没有煮沸之前用武火,煮沸以后用文火。但急症药、攻下药、治人体上部疾病的药可用武火煎完。从煎药时间上说,发散取汗之药不宜久煎,开锅5~7分钟即可,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的丢失,如治疗上感病的麻黄汤;味厚滋补之药宜文火多煮,以使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如生脉散。

(4)中药的一些特殊煎法:①先煎:介类、矿物类药物宜先煎。如牡蛎、龟板、磁石、石膏等;或含毒性药物如生半夏宜先煎去毒;②后下:气味芳香,不耐久煎的药宜后下,如薄荷;③布包:药物黏性大、粉剂、绒毛药物宜布包,以免汤药浑浊,难以服下,如青黛、车前子;④烊化:胶类药物如阿胶或不需要煎煮的芒硝,则待其他药物煎成去渣后,加入溶化;⑤冲服:贵重而又体积小的药物,如珍珠、牛黄则宜研碎成末后冲服;⑥泡服:类似代茶饮的药物,如胖大海。

2.服药方法及护理

(1)分服:一般中药汤剂分两次早晚服用。或分3~4次服用,其目的是在服药期间使体内药物维持适宜的浓度,以便持续发挥作用,保持其治疗效果。

(2)频服:是将一天的药量,少量多次地服入,此法适用于上部疾病,尤其是咽喉疾患以及小儿、剧烈呕吐的病人。

(3)顿服:是一剂汤药一次服下的方法,其目的是取大量以利快速起效,适用于急危重证的抢救治疗,但老少体弱者慎用。

(4)服药的温度也是服药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药物有温服、热服、冷服之分。一般汤药宜温服;治疗寒证的热药、理气、活血、化瘀、解表、补益的药物应热服;治疗热证的寒性药、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之剂应冷服。

(5)服药后的护理:服药后应进行辨证施护,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促进疗效的发挥。如服发汗解表药后可让病人休息片刻,再喝些热开水或热粥以助药力,冬天还要盖上被子,使患者全身微微汗出为宜。

(6)服药时间可根据病情而定。病在上焦者,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应空腹服,滋补药宜空腹服。

(7)服用中药期间要根据医嘱,注意饮食宜忌。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反之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降低药物的作用。热证病人用寒药治疗的同时适当吃些寒性食物。寒性病人用热药治疗的同时适当吃些热性食物,实证病人用泻药治疗的同时适当吃泻性食物,虚证病人用补药治疗的同时适当吃些补益性食物,则治疗效果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反之会降低疗效。

(8)服药的特殊禁忌:①药性的禁忌:即十八反与十九畏;②证候的禁忌:如麻黄可发汗平喘,只适用于外感风寒之表实证,肺虚咳喘用之就可耗散正气;③妊娠禁忌:妇女妊娠期,一些沉降下行、行气破滞、活血通经之药多被禁用、慎用之;④服药禁忌:即中医所说的忌口,一般治疗温热病的药,多为寒凉之性,不宜与辛辣、油腻等助热之品同用,反之寒性疾病用热药,则不宜同服寒凉生冷之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