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祛风散寒化湿剂(风寒挟湿证)

祛风散寒化湿剂(风寒挟湿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祛风散寒为主药。适用于风寒感冒挟湿者。适用于感冒风寒兼有湿浊不化证。外邪客于肌表,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邪祛则正安,故方中以荆芥、防风、紫苏叶、白芷祛风解表,发散风寒,为君药。诸药相配,共奏疏散风邪,止头痛之功效。

5.荆防颗粒(合剂)

【药物组成】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11味药组成,即《摄生众妙方》中的荆防败毒散。方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祛风散寒为主药。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止痛,且助荆芥、防风解表之力;川芎祛血中之风而宣痹止痛,共为辅药。柴胡辛凉透表,可疏散肌表郁热,并与前胡、桔梗、枳壳共用有升有降,共起宣肺化痰、开胸利气之功效;茯苓甘淡而平,可健脾渗湿,此4味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除湿之功。

【临床运用】 本药为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之剂。适用于风寒感冒挟湿者。临床症见:头痛身痛,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但也可以用于痢疾、疮疡初起而有风寒湿表证者。

1.痢疾夹风寒湿表证 痢疾初起,恶寒发热,大便次数多,呈稀薄黏液状,腹痛下坠,略有口渴,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象浮紧。

2.疮疡夹风寒湿表证 疮疡初起,局部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困,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象浮紧。

【制剂与规格】 ①颗粒剂:每袋重15克;②合剂:每瓶装100毫升。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5克,一日3次;②合剂:一次10~20毫升,一日3次,摇匀口服。

【注意事项】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慎用。

【配方来源】 部颁2册158页;部颁7册114页。

6.伤风停胶囊

【药物组成】 麻黄、荆芥、白芷、苍术(炒)、陈皮、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6味药组成。方中麻黄为辛温解表峻品,开腠理,通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主药;辅以荆芥、白芷解表散风;佐以苍术、陈皮理气和胃,健脾燥湿,以防外邪影响脾胃;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发散风寒、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之功。

【临床运用】 本药为辛温解表剂,亦有燥湿化痰作用。适用于感冒风寒兼有湿浊不化证。临床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鼻流清涕,肢体酸重,喉痒咳嗽,吐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炎等见上述证候者,可依此药辨治。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装0.3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注意事项】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慎用。风热外感禁用。含麻黄碱,运动员禁用。

【配方来源】 部颁13册71页。

7.解表追风丸

【药物组成】 荆芥、防风、紫苏叶、白芷、香附(制)、细辛、乌药、荜茇、广藿香、冰片、柴胡、雄黄、砂仁、薄荷、丁香、陈皮(制)、豆蔻、独活、甘草、川芎(制)、天花粉、朱砂、天麻、檀香、半夏(制)。

【方义分析】 《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曰:“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外邪客于肌表,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邪祛则正安,故方中以荆芥、防风、紫苏叶、白芷祛风解表,发散风寒,为君药。细辛祛风散寒止痛;独活祛风湿,解表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配白芷、防风、细辛治风寒头痛,又治产后风气、头痛、瘀阻腹痛;陈皮、半夏、砂仁、豆蔻、荜茇、檀香、丁香温中行气,降逆止呕,善治产后感寒湿之邪,除中焦之寒湿,健胃和中;香附疏肝理气,乌药行气止痛温胃散寒,与香附配伍有理气活血煖胞宫之效,以上合为方中臣药。方中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温中行气、降逆止呕皆为性温之药,故佐以柴胡和解退热,薄荷辛凉配柴胡兼有疏肝之功,天花粉清热生津,消烦渴,除口干舌燥;更配以冰片清热止痛,开窍醒神;朱砂清热解毒,镇心安神;雄黄解毒,与朱砂相配治岚瘴,与冰片配善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以上共为之佐,令全方温热而无生燥之弊。以甘草调和诸药为之使。诸药共奏祛风解表,健胃和中之功。

【临床运用】 本药可用于外感风寒、风湿;尤对暑季露宿外感寒湿;或盛暑季节,贪食冷饮,中焦受寒;或空调病,感寒受湿,出现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或头重如裹,肢体骨节酸重疼痛,恶寒无汗,鼻塞,舌苔或白腻等症。

1.风寒感冒 外感风寒之邪,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或兼咳嗽咽痒,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寒夹湿 症见身热不扬,恶寒,头重如裹,肢体骨节酸重疼痛,咳嗽声重,鼻塞多涕,舌苔白腻,脉濡。

3.空调病 因感受空调冷湿之气,引发恶寒、头痛、肢体酸困疼痛,周身不适,或兼咳嗽,头晕脑胀,打哈欠,甚或饮食呆钝,舌苔白,脉浮紧。

4.产妇风气 产后气血俱虚,“百节开张”,腠理疏松,卫外不固,起居不慎则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等症,俗称产后身痛。或产褥期内,过早操劳负重,站立过久,洗衣物动用凉水,致寒瘀阻络,产后关节疼痛。

【制剂与规格】 ①大蜜丸:每丸重2.5克;②水蜜丸:每100丸重1.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②水蜜丸:一次1.6克,一日2~3次。

【注意事项】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风热外感者禁用。

【配方来源】 清光绪年间,粤东兴宁古城“池潘济”药房池岳冲秘传“池潘济追风丸”方。部颁5册192页。国药准字Z44023003、国药准字Z44022194。国家专利产品。

☆广东联康药业有限公司

8.九味羌活丸(片、颗粒、口服液)

【药物组成】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地黄、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邪,兼有湿邪蕴热而引起的病证。方中羌活辛温解表为君;防风、白芷、川芎、细辛、苍术协助君药祛风除湿、散寒为臣;佐以地黄、黄芩清泻里热,治口苦、微渴等兼症,又可防止诸药辛燥伤阴;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解表除湿,兼清里热之功。九味羌活口服液处方中无羌活、防风,其解表祛湿之力,逊于颗粒剂。

【临床运用】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蕴热湿邪之证。具体运用如:

1.感冒 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苦微渴,全身作痛,舌苔白滑,脉象浮紧。

2.痹证 症见关节作痛,痛无定处,局部怕冷,但扪之发热,寒热错杂,舌苔薄润,脉象弦而涩,用之最宜。

3.头痛 因风邪外袭所致之头痛,兼见恶风、无汗、口渴,舌苔白滑,脉象浮紧。

【制剂与规格】 ①水丸:每500粒重31克,每袋18克;②颗粒剂:每袋5克;③口服液:每支10毫升。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丸剂:成年人一次6~9克;②片剂:一次4~5片,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小儿7岁以上,服成人量二分之一,3~7岁,服成年人三分之一量。颗粒剂,成人一次1袋,一日2~3次,小儿用量如上。口服液:每次10毫升。

【注意事项】 阴虚气弱者慎用。

【配方来源】 元代·王好古《此事难知》。四川省药品标准(1981年)。中国药典2000年版349页;2010年版448页、449页、447页。部颁标准5册6页。

【参  考】 ①九味羌活汤治疗急性荨麻疹152例,144例痊愈(上海中医药杂志);②主要用于感冒、关节炎、头痛、肌纤维炎、颜面神经麻痹、落枕、下颌关节炎等疾病(江西中医药)。

9.川芎茶调丸(片、颗粒、浓缩丸、散、袋泡剂、口服液)

【药物组成】 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

【方义分析】 本品由8味药物组成,治疗风邪为患之头痛。风邪外袭,常循经上犯头目,清阳之气受遏,故见头痛、目眩。风邪客于表,邪正相争,故见恶寒、发热、鼻塞、脉浮等症。若风邪久留,即发展为头痛发作无时之“头风”证。因风邪上犯,治宜祛散风邪。方中川芎善治少阳经、厥阴经头痛,即头项痛或两侧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即后头痛牵连颈项部;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即前额痛,均为君药。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与君药相须为用,以增强疏风止痛之效,均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并以清茶调服,取茶叶苦寒清上而降下之性,可制约以上各药过于升散、温燥之弊,均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疏散风邪,止头痛之功效。

【临床运用】 本品以温散为主。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经络不和所致的头痛为主之症。

1.头痛 头痛兼见发热、恶寒、目眩、鼻塞、苔薄白、脉浮等症。如西医之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鼻窦炎等病,见风寒表证以头痛为主症者宜之。

2.头风 陈旧性头痛,发作无时,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发作时脉象浮紧,有明显的情绪因素或气候因素。如神经性头痛见风寒证候者可用。

【制剂与规格】 ①水丸剂:每20粒重1克;②片剂:每片0.48克;③颗粒剂:每袋17.8克;④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克;⑤袋泡茶:每袋装1.6克;⑥口服液:每支10毫升。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水丸:一次3~6克;②片剂:一次4~6片;③颗粒剂:一次1袋;④浓缩丸:一次8丸;⑤散剂:一次3~6克;⑥袋泡茶:一次2袋;⑦口服液:一次10毫升;一日3次,清茶调下。

【注意事项】 本品辛散之性较强,凡久病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阳气亢盛等所致的头痛,均不适用。

【配方来源】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四川省药品标准(1981年)。部颁5册16页;部颁5册17页;部颁19册25页。中国药典2000年版364页、365页;2010年版472页、473页。部颁7册8页;部颁20册33页。

【参  考】 临床报道川芎茶调散治疗126例偏头痛,主要症状为头部左右侧颞颥部疼痛,其痛偏于一侧,呈阵发性痛,可以固定或交替发作,经久不已。运用此方治疗,有效率达83.3%(哈尔滨中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