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颅脑外伤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颅脑外伤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指出,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生与脑组织受损的轻重程度并无相应的关系,相反,脑损伤轻且不伴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比重型颅脑外伤伴有神经功能缺损者为多。另外,颅脑损伤后综合征与心理因素和个体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颅脑损伤后综合征多数发生于轻型颅脑损伤,且症状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不一致。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病人的EEG大部分是正常的。

颅脑损伤后经治疗仍留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和抑郁等一系列躯体、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症状,但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CT/MRI等检查也无异常发现,临床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颅脑损伤后综合征。该综合征于1890年由Homen首先报道,为反复发生的慢性脑部外伤引起。其后,不同学者有多种命名:摇晃综合征、撞击性头晕综合征、拳击家综合征、脑损伤后神经症、脑震荡后遗症、脑挫伤后综合征、脑外伤后综合征等。这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特别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这类病人往往是轻度或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伤后一般情况恢复较好,但头痛、头晕、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却经久不愈。这些症状持续到伤后3个月以上仍无明显好转时,即称为颅脑损伤后综合征。对其发病原因究竟属器质性或功能性,目前仍无定论。目前认为,可能是在轻微脑器质性损害的前提下,再加上病人身心因素与社会因素而促成。在暴力打击头部以后,无论轻重都将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病理生理改变。必须指出,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生与脑组织受损的轻重程度并无相应的关系,相反,脑损伤轻且不伴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比重型颅脑外伤伴有神经功能缺损者为多。

(一)发生机制

病理研究证实,在轻型脑损伤中,大脑皮质损伤最重,皮质下结构次之,脑干最轻。在这种大脑皮质的损伤中,又是浅层重于深层。镜下显示,皮质神经细胞的坏死或缺失是弥散性分布的,而间质却常不受损害。因此,这种脑组织的坏死和功能丧失是可以恢复的。另外,大脑白质内呈现广泛的轴突肿胀,可能会导致轴突的断裂和退行性改变。可见,这种皮质神经细胞坏死的弥散性、轴索拉长的可复性以及脑组织坏死的不完全性,是临床上大部分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病人得以恢复的病理学基础。

自主神经皮质中枢在相应的躯体功能区附近或与之相重叠,在皮质运动区及运动前区有散在的局限性自主神经代表区。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重要的皮质下中枢,额叶皮质的大部分与下丘脑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边缘系统的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穹窿峡、额叶后眶回及前岛叶存在着心血管、呼吸、消化等内脏系统有关的自主神经中枢,这些边缘叶的某些部位又与下丘脑有着神经纤维的往返联系,这可以来解释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是以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精神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在直接暴力打击或加速-减速伤时,脑组织除了广泛的震荡伤之外,其在颅内移动的剪力易发生在中线结构区,引起脑干网状结构和额极、颞极受损,产生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症状。

另外,颅脑损伤后综合征与心理因素和个体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颅脑损伤后综合征多数发生于轻型颅脑损伤,且症状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不一致。病人常有明显的精神症状或癔症样反应。此处,还常常涉及伤情鉴定、赔偿以及诉讼等诸多社会因素。这些说明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素质在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成因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是头痛、头晕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三方面。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约占80%,可表现为搏动性痛、胀痛和重压感。病人常述如束带或帽盔紧箍头部,时轻时重,发作时间不定,终日不得安宁。头痛呈持续性,多集中在额颞部或枕后部,头痛的发作常因失眠、疲劳、情绪差、工作紧张或环境嘈杂而加剧。其次头晕也较为常见,约占50%。病人往往陈述为头晕目眩,其实多非真正的眩晕,而是主观感到头部昏沉,思维不清晰,或是一种混乱迷糊的感觉。精神症状也比较多见:包括失眠、焦虑、易怒、欣快、伤感、反应迟钝、抑郁和精神沮丧等。有时可有抽搐发作、失明、失声、耳聋、咽喉或躯体异物感以及不自主哭笑、甚至出现癔症性瘫痪,严重者表现不动不食不语的木僵状态。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心理学测试表明,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病人的语言、反应、记忆、注意力与集中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较正常人明显下降。

2.体征 多数病人无肯定的阳性体佂发现。仔细查体可能会发现一些零散的轻微的体征,比如:癔症样步态,头部、眼睑或四肢的轻微节律性震颤,眼球震颤,视力减退,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腹壁反射不对称,不恒定的锥体束征,共济失调,平衡障碍以及前庭功能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体征还包括:心动过速、血压波动、多汗、皮肤温度异常、皮肤划痕征阳性等。

(三)诊断

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发生涉及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诊断必须慎重,不能仅凭病人的陈述轻易作出诊断,首先应在认真排除器质性病变之后方能考虑。但也应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加重病情。

首先应全面询问病史,详细了解病人头部受伤经过,如外伤时有无颅骨骨折、意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是否合并有颌面、颈部及躯体损伤,分析受伤机制,证实有颅脑损伤存在。了解伤后有无遗忘、情感变化、感知障碍和行为异常。其次仔细查体,注意可能存在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判断其是否有器质性损伤的可能性。

针对具体病人,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发现或排除可能存在的颅内病变;有时检查虽为阴性,但可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病人会觉得脑伤已愈,从而恢复健康心态。

腰椎穿刺及脑脊液的常规检查可了解颅内压、脑脊液细胞学与生化的变化。头颅X线平片及颈椎摄片简便易行,不仅可发现颅骨骨折和颈椎损伤,还有助于分析受伤机制和脑伤的情况。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病人的EEG大部分是正常的。EEG的改变是非特异性的,并不能作出明确诊断。但也不能否认EEG的诊断价值,如EEG异常随症状的好转而进行性的改善,则提示预后良好;如EEG异常长期不恢复,则表示有某种器质性损伤的存在。脑电地形图(CET)主要是记录在安静状态下皮质电活动的电位分布状态。颅脑损伤后综合征CET的主要表现为:β频率段功率增高,α频率段功率分布不规则,或β频率段功率增高。诱发电位(EP)与大脑皮质、皮质下、脑干和脊髓的相关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病人中,无论伤后有无意识障碍,EP检查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异常。头颅CT扫描能明确损伤病灶,排除慢性硬膜下血肿和硬膜下积液、有无脑萎缩、脑积水等;MRI更有利于发现脑实质内的微小出血点或软化灶;放射性核素脑脊液成像可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存在阻碍。

(四)治疗

1.强调心理治疗的主导作用 医生应耐心倾听病人陈述,同情和理解病人,认真了解病人思想症结所在。依据具体病情,安慰、疏导病人的心理,使其了解疾病性质及预后,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如参加文体活动、旅行或更换环境,减轻精神压力,消除应激反应,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切不可言语简单、态度生硬,甚至认为病人小题大做、随意夸张、故作病态,造成医源性的不良影响。

2.药物治疗 头痛症状可以对症治疗给予适量的镇痛药,但不宜用麻醉药或吗啡类药品,以免成瘾。常用有:罗通定、肠溶阿司匹林、贝诺酯(扑炎痛)、布洛芬、萘普生等。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药:谷维素、吡拉西坦(脑复康)、普萘洛尔(心得安)、苯巴比妥、东莨菪碱等;脑代谢激活药:双氯麦角碱、都可喜、能量合剂、胞磷胆碱等;脑血管扩张药:氟桂利嗪(西比灵)、尼莫地平、丹参等;抗焦虑药:地西泮氯丙嗪、奋乃静、阿普唑仑、氯普噻吨(泰尔登)等;抗忧郁药:百忧解、帕罗西汀等;另外,常用的中成药有:安神补脑丸、天麻素、安宫牛黄丸、脑震宁等。

3.中医治疗 颅脑损伤综合征根据临床主证不同,分别归属中医“头痛”“眩晕”“心悸”“不寐”和“郁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元神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脑。颅脑损伤后,可导致气滞血瘀和痰湿阻滞;精神过度惊恐、肾精暗耗,可导致肝肾失养,阴虚阳亢;伤后病损日久,内伤心脾,可导致气血亏损,不能上奉于脑。因此治疗当以辨证论治,理气化瘀,祛湿豁痰为主,兼以平肝潜阳,补气养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