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将实体瘤全身静脉化疗改为靶器官血管内化疗

将实体瘤全身静脉化疗改为靶器官血管内化疗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身静脉化疗给药时,由于绝大多数量的细胞毒药物是作用于全身正常组织的,改为靶器官给药则本定点靶向给药,可大大减少药量,如此一来不良反应大大减少,甚至可能是零毒化疗。胃癌、肠癌、肝癌等癌细胞主要在肝门静脉系统,通过肝门静脉系统进行转移。以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生肝转移最为常见。

(一)对实体瘤全身静脉化疗改革为靶器官血管内化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与科学

全身静脉化疗给药途径,是非定点靶向给药,是盲目性全身撒网式分配,是不合理的、非科学的,必须予以革新。癌灶在脏器局部,必须目标明确地定点靶向给药,这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全身静脉化疗给药时,由于绝大多数量的细胞毒药物是作用于全身正常组织的,改为靶器官给药则本定点靶向给药,可大大减少药量,如此一来不良反应大大减少,甚至可能是零毒化疗。

分析化疗不良反应的来源及形成,探索消除不良反应的方法,通过回顾、反思、分析认识到,为追求达到肿瘤缩小,必然导致用药量增大,也会带来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

增大的细胞毒药物用量,并非都作用于癌灶,而是主要作用于全身对正常组织细胞,但这些正常组织并不需要细胞毒药物,因此这是很不合理的,必须进行改革。

鉴于全身静脉化疗给药途径的盲目性,导致用药量增大和联合用药,从而带来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所以解决的办法是改变给药途径。

如何改变给药途径,笔者倡议对实体瘤(尤其是肝、胆、脾、胰、胃、肠、子宫、卵巢、盆腔、腹腔等的肿瘤)应改为靶器官血管内给药途径,使药物定点靶向直达靶器官癌灶,这样必然大大减少用药量。细胞毒药物的用量减少,则必然会减轻或消除传统化疗的不良反应,使千千万万癌症患者免遭化疗不良反应的痛苦和风险,造福患者。

定点靶器官血管内给药,减少了药量,提高了疗效,减轻了不良反应,势必大大减少了医疗费用,将为国家、为患者节约更多的医疗经费开支,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一改革将为千千万万癌症患者造福,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这一改革是一种原始创新,势必将促进21世纪肿瘤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靶器官血管内化疗必须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靶器官血管内化疗,必先研究明确靶在哪里?化疗是用细胞毒药物杀癌细胞,必先研究明确癌细胞在哪里?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实体瘤的原发病灶均局限在某一器官,如胃癌在胃、肝癌在肝、肺癌在肺、肠癌在肠,即原发癌灶在某一器官,即使晚期有转移,其原发癌灶仍在该器官。

癌细胞在哪里?胃癌、肠癌、肝癌等癌细胞主要在肝门静脉系统,通过肝门静脉系统进行转移。以肝癌为例,肝癌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肝动脉,肝癌转移最主要途径是通过肝内的静脉系统。肝癌从肝内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方式,癌细胞入侵至肝门静脉分支,在肝门静脉内形成癌栓,并不断向肝门部延伸,直到肝门静脉的左右分支及其主干内被癌栓阻塞,脱落的癌细胞团块漂浮于肝门静脉内并随血液播散至肝各部。

肝静脉壁薄且接受从癌灶回流的血液,所以易被侵犯并在肝静脉内形成癌栓,有时栓子可至下腔静脉并至右心房而向肺转移。

肝是体内最常发生转移癌的器官之一,据病理解剖的材料,因恶性肿瘤死亡的病例中约40%有肝转移,其发病率仅次于淋巴系统。以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生肝转移最为常见。

肝接受肝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双重血流供应,肝转移可来自肝门静脉循环和体循环,即癌细胞通过肺毛细血管网进入体循环。肝血液供应情况复杂,约有90%的血供来自肝动脉。

沿着癌细胞血行转移的路线给药,对癌细胞进行跟踪追杀,并沿着出瘤静脉的流向,化疗药物可随着此途径流向小剂量追杀正在转移途中的癌细胞,此转移途中的癌细胞、癌细胞群、微转移癌栓,只需化疗细胞毒药物杀去104~105癌细胞,剩下104~105癌细胞可由机体血液循环中的免疫细胞、免疫监视而清除。用药量应按设计只杀104~105癌细胞就可以了,此量不至于杀伤过多免疫细胞,既杀灭一部分癌细胞,又确保免疫细胞不致损害过多,应以不影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为标志。腹部脏器及器官,如胃、直肠、结肠、肝、胆、胰、子宫、卵巢等出瘤静脉均汇聚于肝门静脉系统,因此,腹部肿瘤的靶器官应聚焦于肝门静脉系统及肝动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