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用的降糖药物

常用的降糖药物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磺脲类药物是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用药。为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不良反应,一般建议餐后服用。其特点是服用方便,低血糖反应少,尤其适用于老年及使用磺脲类药物容易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其中曲格列酮因其严重的肝毒性已被停用。该类药物应用过程中须密切注意肝功能。胰岛素为世界上第一个有效的抗糖尿病药物。

降糖药的“大阅兵”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一生会与药物结下“不解之缘”。由于每种药物都有它不同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因此药物的正确服用至关重要。如果把治疗糖尿病比作一场战争,把药物比作作战的士兵,那么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士兵”,无疑将成为这场“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抗糖尿病药物应用于临床。由于不同种类抗糖尿病药物各有其独特的机制与特点,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产生最好效果。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糖尿病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磺脲类 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发挥降糖作用。

磺脲类药物是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第一代的代表药物有氯磺丙脲及甲苯磺丁脲(D~860)等,临床上已基本不用。第二代以格列本脲(优降糖)等临床应用较多。由于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故应于餐前30分钟服用。

第三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已于2001年开始在我国应用,除了服用方便(每日1次,可在任意时间服用)外,还有节约胰岛素、较少引起血糖反应的作用。

目前常见药品及商品名称:格列本脲(优降糖、消渴丸)、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瑞易宁、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

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与药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药或同时应用增强磺脲类降血糖作用的药物等有关。以格列本脲(优降糖)最为严重,现已不推荐使用。根据各种药型不同,每天可单次或多次服药,通常为餐前30分钟或餐时服用。

2.双胍类 该类药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可提高如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重,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可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但以降低空腹血糖为主。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用药。

这是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该类药物不仅降糖作用肯定,而且许多研究证明其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双胍类药物主要有:二甲双胍(格华止、君力达、麦克罗辛)、苯乙双胍(降糖灵)(现少用,发达国家已禁用)。由于苯乙双胍不良反应较多,已趋淘汰。故临床应用的主要是二甲双胍。为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不良反应,一般建议餐后服用。

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口干、口苦、金属味、食欲降低、恶心、呕吐、腹泻等,采用餐中或饭后服药或从小药量开始可减轻不良反应,不少患者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后,不良反应可减轻或消失。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乳酸性酸中毒,这就是此种药不能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原因。

3.胰岛素促分泌药 餐时血糖调节药(也称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作用机制与磺脲类药物相似,特点是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餐时即服,能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而又不容易引起低血糖。其特点是服用方便(进餐前服用),低血糖反应少,尤其适用于老年及使用磺脲类药物容易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此类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其有两种制药: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那格列奈(唐力)。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该类药物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葡萄糖苷酶,延缓糖类的吸收(就好像人为地造成少吃多餐),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目前市面上主要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该类药物服用方法特殊,必须于餐前即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且所进膳食中必须含有一定的糖类(如大米、面粉等)才能发挥效果。当该类药物和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时,若发生低血糖,必须直接服用葡萄糖或静脉注射葡萄糖。

有两种制药:阿卡波糖(拜糖平、卡博平)、伏格列波糖(倍欣)。

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或腹泻,经治疗一个时期后可减轻。应在进食第一口食物后服用。饮食成分中应有一定量的糖类,否则不能发挥此药的作用。

5.胰岛素增敏药 胰岛素增敏药,也称噻唑烷二酮类药,这是迄今为止最新的口服降糖药,其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能改善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类药物有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酮(艾汀)和曲格列酮。其中曲格列酮因其严重的肝毒性已被停用。该类药物应用过程中须密切注意肝功能。

本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有心力衰竭倾向或肝病者不建议使用。空腹或进餐时服用均可,服用片药时不可掰开。

6.胰岛素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胰岛素类药物正朝着安全、起效快、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品种已有很多:正规(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包括诺和灵30R和诺和灵50R),规格、品种齐备。胰岛素类似物的研制开发挽救了1型糖尿病患者和有急性并发症患者的生命,使患者寿命得以延长。

胰岛素为世界上第一个有效的抗糖尿病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症(酮症酸中毒等)或严重慢性合并症、严重应急状态(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时须使用胰岛素治疗。目前不仅有动物胰岛素,还有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的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不同胰岛素各具不同特点,适用于不同情况,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糖尿病的起因大多数是由于素体阴虚,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而成。常因情志失调、劳累过度而诱发。

目前已有大量的中成药进入市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中成药来治疗糖尿病,使用时注意什么,是糖尿病患者在服用前必须掌握的。首先一定要知道,中成药中是否加了西药。加了的西药要注意引发低血糖。如消渴丸中的西药是格列本脲(优降糖)。这个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好不用,特别会造成低血糖,并且格列本脲引起的低血糖特别危险,可以持续7~10天(表2)。

表2 常用的降糖中成药功用、服法及不良反应

续表

口服降糖药物的商品名和通用

种类繁多的糖尿病药物,加上众多的商品名,可以说令人“眼花缭乱”。糖尿病患者是否经历过无从选择的迷惘?同一种药物的商品名可以有很多个,但通用名(或化学名)只有一个,因此,记住所用药物的通用名,在选用药物时就不会发生将两个商品名不同的同一种药物误认为是两类药物而错误联用(表3)。

表3 口服降糖药物的商品名和通用名

续表

糖尿病患者要牢记口服降糖药的药量

1.苯乙双胍(现已少用) 每片25毫克,每日2~3次,餐中或餐后服,约数日至1周调整1次,每日药量50~150毫克,最大药量每日不超过150毫克。

2.二甲双胍 每日药量500~1 500毫克,分2~3次,餐中或餐后服。可从每日500毫克开始,1周后调整药量,直到血糖控制或最大耐受量为止。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降糖药物。

3.格列本脲 每次2.5~10毫克,早饭后一次服;始每日2.5毫克,后据情况逐增,每日不超过15毫克,现效后逐减至维持量,每日2.5~5毫克。日量超过10毫克应分早、晚2次。

4.格列吡嗪 因人而异,据定期测定尿糖和血糖调整药量。一般每日2次,每次5~30毫克,小量开始,餐前30分钟服用。每日药量超15毫克时,应分成2~3次,餐前服用。

5.格列齐特 开始用量40~80毫克,每日1~2次,以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至每日80~240毫克,分2~3次服用,待血糖控制后,每日改服维持量,老年患者酌减。

6.格列喹酮 每日药量15~120毫克餐前服;通常每日药量30毫克以内者,于早晨1次服用。更大药量应分早、晚服用。最大单次药量不应超过60毫克,每日3次用药效果更佳。

7.格列波脲 开始12.5毫克,早餐前或早餐及午餐前各1次,也可6.25毫克,每日3次,3餐前服,必要时7日后递增每日12.5毫克,用量一般为每日25~50毫克,最大日用量不超过75毫克。

8.格列美脲 起始药量为1~2毫克(相当于1/2~1片),每日1次。对降糖药敏感患者应以1毫克(1/2片)每日1次开始,且应谨慎调整药量。最大初始药量不超过2毫克。

9.阿卡波糖 每日50~300毫克,分2~3次口服;随进餐时第一口主食一起嚼碎后服用;小药量开始,逐渐调整药量;不能自行中断正常的服药,否则会引起血糖升高。

10.伏格列波糖 每日0.2~1.2毫克,分2~3次口服进餐时随第一口主食一起嚼碎后服用;小药量开始,逐渐调整药量;不能自行中断正常的服药,否则会引起血糖升高。

11.米格列醇 初始药量:推荐的初始药量为25毫克,每日正餐前服用,每日3次;维持药量:50毫克,每日3次;最大药量:100毫克,每日3次。

12.马来酸罗格列酮 起始用量为每日4毫克,每日1次或分2次(早、晚各1次)服用,经12周的治疗后,若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加量至每日8毫克。本品可于空腹或进餐时服用。

13.罗格列酮 起始用量为每日4毫克,每日1次,每次1片。经12周的治疗后,若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加量至每日8毫克,每日1次或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14.吡格列酮 起始药量15~30毫克,最大药量为每日45毫克,每日1次。在早餐前服用,如漏服1次,第2天不可用双倍药量。

15.瑞格列奈 餐前15分钟内服用,药量因人而异,推荐起始药量0.5毫克,如需要可每周或2周进行调整。其他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患者转用瑞格列奈推荐起始量为1毫克。推荐最大单次药量为4毫克,日药量最大不应超过16毫克。

16.那格列奈 成年人每次60~120毫克(2~4片),每日3次,餐前1~15分钟内服用。建议从小药量开始,并根据定期的HbAlc或餐后1~2小时血糖检测结果调整药量。

识破非法降糖药的招术

1.认准“药”字号 “药”字号是药品批准文号,是药品生产合法性的标志。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与药字号混淆的便是“食”字号,这也是许多不法厂家赖以欺骗的常用手段。“食”字号又分为“食”字号和“食健”字号两种,“食”字号用于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通常标示为“卫食准字【年号】第×号”。“食健”字号用于保健食品。“食”字号和“食健”字号的产品都不能宣传有治疗功效。

2.宣称根治糖尿病的药是假药 目前在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药能根治糖尿病。治疗糖尿病讲究个体化治疗,因此,声称“一药通吃”的产品也有欺骗之嫌。

3.遇到需要邮寄的药需谨慎 一些产品需要患者将钱邮寄过去,然后将药给寄过来。事实证明,很多邮寄广告上的地址根本就不存在,更不会有安全有效的降糖药。

4.价格高得离谱需小心 一般不法厂家所宣称特效的药价格都很高,以便在短期内骗取暴利。事实上,只要选择合理,许多价格便宜的药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一样很好。

5.到正规医疗机构和药店买药 这是避免非法降糖药危害的最有效的方法。在网上买降糖药很不安全,这是因为糖尿病治疗个体性差异很大,从没见过对每人都合适的药物。另外,网络的虚幻性也容易掩护巫医假药。

所有糖尿病患者是否都必须用药

不是。用药与否要视患者具体病情而定。饮食控制及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于血糖轻度升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1个月左右的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若血糖能得到满意控制,可暂时不用药,继续坚持非药物治疗;反之,若病情较重或者控制饮食后血糖仍高,则应给予药物治疗。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只有服药才算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同样也是治疗。事实上,许多早期轻度糖尿病患者,不需服药,通过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就能使血糖控制达标。

药物降糖面临的“两大抉择”

对糖尿病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通常可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两大类,它们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人有其各自相应的适应证。

对于1型糖尿病,由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量不足,所以只有补充相应数量的外源性胰岛素才能使病情得以控制,医学上称为“替代疗法”。此外,对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如果体格明显瘦弱或有感染、发热及酮症酸中毒的证候,或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的疾病,或妇女妊娠等情况,也可使用胰岛素治疗。

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血糖药物则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此类药物的最大优点是免去了注射胰岛素的痛苦和不便,降低治疗费用,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如治疗2型糖尿病常用的迪沙片等。这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而其具有服用方便,降糖快、效率高,促进胰岛素按需分泌,对内脏器官损害小,并能同时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的欢迎。

口服降糖药的应用“对象”

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4~6周效果不好,建议使用口服降糖药,约有20%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单纯靠饮食和运动治疗而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初次发现的2型糖尿病如果血糖超过20毫摩/升,可在饮食和运动的配合下立即开始使用口服药物。

什么时候应用口服降血糖药物?

(1)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4~6周效果不好时使用。

(2)约有20%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单纯靠饮食和运动治疗而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3)初次发现的2型糖尿病如果血糖超过20毫摩/升,可在饮食和运动的配合下立即开始使用口服药物。

不宜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

用降糖药控制病情,是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主要方法,但是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也有很多。

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有些还可能加重酮症酸中毒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因此最好不用降糖药。

2.其他急症 如心肌梗死、手术、创伤等情况发生时,应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

3.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特别是发展到Ⅲ期或Ⅲ期以上的肾及眼底病变者,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4.糖尿病孕妇哺乳的女性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 以免血糖控制不佳,引起胎儿发育异常。另外,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所以哺乳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药。

5.1型糖尿病患者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 当然双胍类降糖药及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很有效的。

6.肝、肾功能不全者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需肝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排出,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口服降糖药起效时间需要多长

血糖来源有二,一是食入的,二是内生的,就是肝通过糖异生途径产生的。肝可将血中脂肪酸氨基酸转化为糖,这也是爱吃瓜子、花生、松子等零食的人血糖容易升高的原因之一。有胰岛素抵抗时糖异生活跃,就是不吃饭,血糖也会升高。降糖药有增加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药,如格列本脲(优降糖);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如罗格列酮(文迪雅);有抑制和延缓血糖在肠道吸收的阿卡波糖(拜糖平);有加强糖在肌肉、脂肪组织中代谢的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的作用因为受饮食和内生血糖等因素的影响,其疗效出现的时间也不同。如罗格列酮(文迪雅)用后2~3周见效;格列本脲(优降糖),初用患者1天有效,久之由于磺脲药失效,加大药量服用2周也很难奏效。中效降糖药如达美康,约7天血糖下降。短效降糖药如瑞格列奈(诺和龙)、格列吡嗪(美吡达、迪沙片)、格列喹酮(糖适平)等虽然可降低每餐饭后血糖,但总体血糖下降尚需3天左右。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是抑制和延缓糖吸收的,可降低餐后血糖,但由于饮食控制严宽不同,很难用一次餐后血糖高低来判定药物疗效。上述药物的见效时间是指总体血糖下降时间,常用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表示,不是指瞬间血糖而言的。胰激肽原酶(怡开)无降糖作用,但是治疗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药物,需要3个月见效。

糖尿病患者须阅读药物说明书

常常有这样的糖尿病患者:病程十几年了,很少去医院复查,一直吃同一种降糖口服药,等到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或药物不良反应后,方才知晓长期服用了不适合自己的药物。其实,患者只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就不难早些发现问题所在。

许多患者可能觉得药物说明书比较复杂,阅读起来相当费解,因此不仔细阅读,实际这样可能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糖尿病患者阅读药物说明书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1.服药前一定要看清楚药物说明书中注明的不良反应 例如格列酮类能导致一些患者发生水肿,那么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谨慎,最好不要服用,避免心力衰竭症状加重。

2.清楚药物的禁忌 每种药物都有它不适用的情况。例如某些药物说明书中注明“有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患者在服药前,需确认自己肝肾功能没有问题,最好先到医院检测肝肾功能,如果没有异常再服用。对于有相关既往病史者,最好选择肝肾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并定期进行检测,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3.要看清用法用量 好多患者在医生开完处方后,还自己不断加量,甚至超过了说明书标明的最大药量。超过最大量不仅降糖效果不会明显增加,还会显著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4.对于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许多药物能增加降糖药的降糖作用,甚至造成低血糖。在所有降糖药中,阿卡波糖仅1%~2%吸收入血,联合用药安全性较好。

对于说明书确实很难理解的情况,也要多咨询医生,千万不要糊里糊涂吃药。

区分降糖药的“好坏”

许多糖尿病患者就诊时都希望医生给自己开点好药,有的甚至不管价格多贵,点名就要进口药。在这些患者看来,价格贵的肯定比价格便宜的药好,进口药比国产药要好,这些想法显然有失偏颇。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药物才算是“好药”呢?

一般说来,“好药”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疗效确切;二是对人体的毒性或不良反应较小;三是价格合理;四是服用方便。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药物最终都要通过其作用对象——患者来发挥作用,所以,评价一种药物好不好,除了药物本身以外,关键还要看药物是否适合患者的病情,适合的就是好的,抛开具体患者来评价药物好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1.每种药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不足。比如说,降糖作用强的,引起低血糖的危险相对就大;不容易引起低血糖的,降糖作用就可能偏弱。再如,双胍类药物能够抑制食欲,减少热量摄入,这是它的“正作用”;但是如果这种药物所引起的食欲下降过于明显,甚至到了恶心、呕吐的地步,这就又成了它的不良反应。所以,所谓的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选择药物关键是要对症,而不应奢求一种对任何一位患者都合适的好药。不能轻率地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

口服降糖药分五大类,每一类药物又有若干种,其特点及适应证均不相同。而且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选用降糖药时,除了要对药物本身有一定的了解以外,还要结合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大小、病程长短、血糖控制情况、体重胖瘦以及有无并发症及其他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老年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低血糖对老年患者的危害较大。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选用强力降糖药物(如优降糖),而应选用降糖作用缓和、对肾影响小的降糖药,如格列喹酮(糖适平)、诺和龙等,以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2.好药也不是“终身制”,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也在不断地变化,例如,磺脲类药物普遍存在药物继发性失效的问题,开始阶段可能降糖效果很好,几年以后,效果逐渐减退甚至完全失效。此时原来的好药已经名不副实,如不做出及时调整,就会延误治疗,耽误病情。因此,患者要做个有心人,经常监测并掌握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作为医生调整用药的依据。此外,患者在用药期间,除了看降糖效果以外,还要留心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如肝肾损害等),以确保安全有效。

3.一般不主张患者自己根据药品的说明书选择用药,而应该到正规医院的内分泌或糖尿病专科医生那里定期检查和调整治疗方案。这是因为作为患者,很难真正理解药品说明书上所说问题的内涵。比如,一些质量优良的药物,其说明书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描述上可能相当仔细,但实际上,每一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都极低;而有些厂家的药品说明书在疗效方面夸大其词,却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尽可能地少提或不提。因此,不能根据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就将药物打入冷宫。要想全面掌握利弊,选择最适合您的药物,应该找一位知识全面而又负责任的医生来为您量体裁衣,提供合适的选择和搭配。当然,患者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留神说明书中提到的问题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无疑是明智之举。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七个特性”

治疗糖尿病,教育心理疗法是统帅,饮食疗法是基础,运动疗法是手段,药物疗法是关键,自我病情监测是保证,

饮食—运动—药物互动治疗是选择。目前药物治疗仍是重头戏,但药物治疗一定要掌握要点。

1.药物药量 为了减少不良反应、避免中毒,多数药物都会标明每日最大服用量。实际上,不少患者服药超过了每日最大服用药量,如格列本脲每日服用8片,格列齐特每日服用6~8片等。临床证明,超限服用只会增加不良反应,并不增加疗效。服用磺脲类药物应从小药量开始,谨防低血糖,服用10~15日后,根据患者血糖的情况调整药量。药物的减量或加量应遵照医嘱,不要自己随意决定减量或加量。

2.服药时间 绝大多数降糖药应在餐前20~30分钟服用,其目的是在体内营造一个药物环境,进餐后药物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药尽其用,使血糖不升高。如餐后服药,由于药物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往往是餐后血糖先升高,药物吸收后再去降已升高的血糖。相比较,前者降糖效果要好于后者。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能更好地理解了。我们把降糖药视为“突击队”,血糖为“敌人”。突击队预先埋伏好,当敌人来时,进行包围,敌人被全部歼灭。如果先放走了敌人,突击队在后面追杀,消灭敌人的效果肯定不如包围方式好。当然也有些药在餐后即时服用,是因该药胃肠反应较大,如二甲双胍等。另外有些药物要求进餐开始同时服用,是因该药物吸收快,用餐结束后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中时正是药物发挥降糖作用的时间,如那格列奈(唐力)等。

3.对症用药 在确定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时应选用胰岛素增敏药。

众所周知,血糖高应服用降糖药,但是否对症往往被忽视,从而造成治疗过错。例如格列本脲(优降糖),属磺脲类药,可刺激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含量。如果你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服用格列本脲(优降糖)则是错误的。服用磺脲类药可刺激胰腺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本来体内胰岛素就多,如继续分泌的话,将会使胰岛素更多,而且会加重胰腺负荷,长此以往可导致胰腺功能衰竭。如果胰岛细胞已丧失分泌胰岛素功能,此时再选用磺脲类药是毫无作用的。因此,建议在决定选用磺脲类药时,应监测空腹胰岛素水平。在确定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时应选用胰岛素增敏药,如罗格列酮(文迪雅)等。

4.因人用药 根据患者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用药。比如,有的患者较胖,首选的口服降糖药是双胍类和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因它们不增加体重,而服用磺脲类药物可使体重增加。又如,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选用格列喹酮(糖适平),因其代谢产物只有5%经肾排出,对肾功能的负荷较小。

5.胰岛素治疗 选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有些患者误以为用胰岛素治疗会上瘾,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用胰岛素治疗不会上瘾。胰岛素治疗可长可短,根据病情,可随时选用胰岛素或改用口服降糖药。对无明显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的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可采取早期胰岛素治疗。据报道,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采用4周的胰岛素治疗,使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恢复,然后仅采用饮食、运动治疗,可在2~3年不用服降糖药。

6.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使每单药的选用药量减少,不良反应也减少。有的单药间有互补性,能更好地适应患者多变的病情。常用的联合疗法,如磺脲类+双胍类或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药或胰岛素增敏药。联合用药的一般原则是:“一种药加倍,不如两种药搭配”,同类口服降糖药不宜合用,否则增加的主要就是不良反应了。

7.药物治疗的“三个途径” 抗糖尿病药物很多,但其发挥降低血糖的机制,目前的药物无外乎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①提高体内胰岛素数量,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如磺脲类与格列奈类);外源胰岛素注入(胰岛素及其类似物)。②提高胰岛素功能,双胍类与胰岛素增敏药。③延缓食物(糖类)吸收,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服用降糖药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糖尿病患者要很好地控制血糖,就要熟悉各种各样的口服降糖药物,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口服降糖药物分为如下几类。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和病史较长的患者,一般都存在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用胰岛素促泌药;对于病史不长甚至是刚发现糖尿病的患者,则能不用胰岛素促泌药就尽量不用;体型较肥胖者或是腹围大者,可首选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药;如果空腹血糖不是很高,主要是餐后血糖高,则可考虑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或速效胰岛素促泌药;对于有轻微肾损害者,可用经肾排泄少的药物。

另外,要根据糖尿病的基本病因来用药,不要只是一味追求降血糖而损害了机体其他脏器或使胰岛细胞提前早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和基本病因。胰岛素抵抗早在糖尿病确诊之前很多年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出现了,并且持续存在于2型糖尿病的全过程。“胰岛素抵抗”不仅使胰岛素的降糖效应降低,而且加速了动脉硬化、血脂紊乱、血压升高、血黏度增高和脂肪堆积的进程,从而使患者形成“五高一低”综合征(即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黏度、高血压和寿命短)。

由此不难看出,2型糖尿病治疗关键在于控制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增敏药”则是解决胰岛素抵抗的最佳选择。早期使用绝不仅仅意味着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脂水平的下降和达标,其潜在益处在于: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使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保护和改善,进而延缓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进展,同时改善诸多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进展,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疗中,对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不肥胖但伴有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当及早并首选胰岛素增敏药。

胰岛素增敏药作为2型糖尿病的基础和全程治疗用药,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对于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遵医嘱在开始时单独服用胰岛素增敏药;此前服用其他降糖药物的患者,在加用胰岛素增敏药后,原来服用的降糖药不能马上停用,因为胰岛素增敏药必须服用2周才开始起效,4周以上药效才能达高峰。故一般要求在服用胰岛素增敏药30日以后,再考虑减少或其他降血糖药物的药量。

胰岛素促泌药如磺脲类不能解决糖尿病的根本病因,指标不治本,短期降糖效果虽然不错,但长期服用可以加速胰岛功能衰竭,血糖控制自然也就无法达标;双胍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延缓糖的吸收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久用会导致消化道损伤,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胰岛素增敏药是针对病因降糖的一类药物,但其不良反应太大,是一把双刃剑。

糖尿病用药是一场“持久战”

很多人得知自己患糖尿病后,第一反应就是快点把血糖降下来,于是不断地换药、加量、增药,可是换来换去,血糖仍然忽上忽下;药是越吃越多,越吃越高级,但降糖效果却越来越差。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也要做好长期“应战”的准备。实际上,药效的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有的降糖药可能在服用一段时间后,药效才能发挥,如胰岛素增敏药,一般服用1个月才会达到降糖的效果,服用2~3个月后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然而,有的糖尿病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发现血糖下降不明显,认为所服药物无效而频繁换药。殊不知,这样频繁换药的结果是血糖反弹升高,并有可能进一步破坏胰岛功能。

在治疗中一定要明确一个认识:治疗糖尿病的首要问题是针对病因,解决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损伤,这些也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因此,即使短期内血糖升高或降低,也要坚持服药一些时间,以确定其疗效。即使需要换药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服药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疗效还不好,可从三个方面找原因:药物的药量是否恰当、服用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自身的胰岛功能已几乎丧失而需要胰岛素治疗。但即便是找到了药物失效的原因,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换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是根据患者的年龄、胰岛素分泌、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如果要调整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还要做血糖测定,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都是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确定用量,而血糖又受运动、饮食、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患者要定期了解血糖控制的情况,及时调整运动、饮食、情绪等综合治疗方案。

1.长期用药安全吗?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用药,应当说是比较安全的。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凡是药物,必有不良反应,尤其是长时间服药,势必对肝肾功能带来损害,因此,要么不接受药物治疗,要么不按医嘱,擅自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实际上,在临床上使用的降糖药,在药典规定的药量范围内,是相对安全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往往在停药后即可消失,不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有不良反应而讳疾忌医。高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与服用药物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相比,前者的危害要比后者严重得多。

2.有没有能根治糖尿病的药物?回答是肯定的。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目前还没有哪种药物能够彻底根治糖尿病。许多患者不能面对现实,一味追求能去糖尿病病根的所谓特效药,有的甚至在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血糖已经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宁可停止现阶段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去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有的人认为西药仅能治表,而中药能去根。有的则偏信气功偏方。到头来,往往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