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尔通体感染

巴尔通体感染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BA的细菌病原学已是确实无疑的。偶尔,杆菌性血管瘤病可以发生于HIV阴性且无明显免疫受损的患者。4.诊断与鉴别诊断 具有上述典型皮肤损害其中之一,组织病理学显示血管及内皮细胞增生,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两染性颗粒物质的聚集。12周时化验的标本PCR检测阴性,治疗成功。尽管典型患者有助于HIV感染的诊断,但有些患者可能并无其他的免疫缺陷的表现。未经治疗,病情逐日加重。

一、猫 抓 病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由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少年。

【病因】

巴尔通体(β.henselae)为革兰阴性短小棒状杆菌。此菌存在于猫口咽部,猫受感染后可形成菌血症。病原菌通过猫抓伤或咬伤或舔直接引起感染,偶见于狗或猴抓咬之后(图16-1)。

图16-1 猫抓病的传播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4d(1~8周)。60%~90%患者是儿童和青年人,99%的患者曾接触过猫,75%患者曾被猫抓、咬或舔,亦可被狗、猴抓咬之后发生。

2.原发皮损 在猫抓处出现棕红色丘疹和结节,可破溃成溃疡,经几周后痊愈不留瘢痕(彩图16-1)。但在3~12周后复发,原发病灶可再度出现红肿。

3.局部淋巴结肿大 感染后5~50d有淋巴结病,局部淋巴结肿大且有触痛和化脓,于2~6周排脓后自行消退,亦可持续数月。

4.全身症状 全身有发热。偶于躯干四肢出现斑丘疹、多形红斑、紫癜和结节性红斑。

5.系统损害 有脑炎、脑膜炎、横贯性脊髓炎肺炎、血小板减少、肝大、脾大、视神经视网膜炎。

【实验室检查】

1.涂片检查 采集皮损、淋巴结或结膜活检标本,制成涂片后做Warthin-Starry银染色,可清晰地观察到巴尔通体。

2.病原体培养 在培养皿中为一种灰白色不透明的细小黏聚性菌落,培养时间14~33d。

3.血清学检测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进行巴尔通体检测,IgG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可确诊。

4.PCR 大部分患者淋巴结中可检出汉赛巴尔通体DNA,目前已用于早期诊断。

【治疗】

本病有自愈倾向,局部对症处理,淋巴结化脓时可抽脓。阿奇霉素有效,成年人第1天500mg,第2~5天,250mg(>45kg)。环丙沙星、四环素、多西环素可能有效。也可应用庆大霉素及复方磺胺甲唑。庆大霉素每日5mg/kg,静脉滴注;复方磺胺甲唑中甲氧苄啶每次6~12mg/kg,磺胺甲唑为30~60mg/kg,口服,2/d,连续7d。此外,亦可试用氧氟沙星及红霉素。

【循证治疗选择】

观察病情(Murakawa等报道大部分本病患者,几个月的认真观察就已足够,淋巴结病则需6个月以上才能自身恢复正常)C,阿奇霉素A,红霉素C,土霉素C,利福平C,环丙沙星C,庆大霉素C,甲氧苄啶-磺胺甲C

预后

本病淋巴结肿大多数病例在2~3个月自然消退,不经抗生素治疗,绝大多数猫抓病患者可自愈。对多数的典型病例,这种治疗并不能缩短疾病的病程。

二、杆菌性血管

杆菌性血管瘤(bacillary angiomatosis,BA)为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BA是一种奇特的艾滋病(AIDS)相关性紊乱,其致病菌是杆菌而不是真菌或病毒。目前,尚未找到预防此病的自然免疫方法,然而与AIDS有关的是,该病清楚地提示了有一种T细胞的介导和参与。

BA的细菌病原学已是确实无疑的。由于致病菌目前尚不能被可靠地培养,电子显微镜下的皮损显示,此细菌菌膜相似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100%马血清内培养,已产生了一种小而呈多形性的革兰阴性杆菌。

【临床表现】

1.基本损害 BA有三种不同形态的皮肤损害:①化脓性肉芽肿;②皮下结节;③色素沉着硬结性斑(上皮样血管瘤)。皮损多的患者常同时出现几种形态学方面的改变。

2.发病机制 见图16-2。

图16-2 杆菌性血管瘤发病机制

.CD4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中位数21/m3),血液传播、局部细菌增殖

(1)免疫抑制/免疫正常:杆菌性血管瘤病主要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艾滋病患者,其辅助性T淋巴细胞常少于50 000/L。其他免疫抑制的宿主,如白血病患者也可发病。偶尔,杆菌性血管瘤病可以发生于HIV阴性且无明显免疫受损的患者。

(2)免疫抑制——血管瘤样损害(图16-3):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局部细菌增殖且常为血液传播,显然局部细菌的增殖产生了一种血管生长因子,从而产生了特征性皮损。

(3)免疫正常——肉芽肿和坏死:疫功能正常的个体能抵抗这种细菌的增殖,产生肉芽肿和坏死,而不是血管瘤样损害。

图16-3 杆菌性血管瘤

(4)多系统损害:必须考虑多系统感染。病原微生物播散到多个内脏器官,最常见的是淋巴结、肝和脾,骨骼也可受累,肺、胃肠道、肌肉、口腔和脑组织也可出现损害,但较少见。

3.组织病理 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组织学损害,均为局部毛细血管的增生。

4.诊断与鉴别诊断 具有上述典型皮肤损害其中之一,组织病理学显示血管及内皮细胞增生,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两染性颗粒物质的聚集。如果皮损标本染色发现病原体者更有助于诊断。BA最易与卡波西肉瘤(KS)和化脓性肉芽肿相混淆,其他可能与BA相鉴别的有血管角质瘤、寻常疣,以及任何生长迅速的皮下结节。

【治疗】

重视本病的发生,分清有并发症AIDS与无并发症感染,应积极治疗。

红霉素(250~500mg,4/d)是用于BA的主要治疗药物,效果已被一致肯定。一般在治疗1周内皮损开始消退。尚未发现对红霉素治疗耐药的病例,有2例用多西环素100mg,2/d,持续2周治疗成功,1例用环丙沙星治愈。还有报道利福平和异烟肼对BA可能有效。BA对磺胺类药物、头孢菌素、青霉素的治疗均有明显的耐药性。放疗和细菌毒素对BA的治疗无效,但常可用于KS的治疗,如用适量放疗或细胞毒素治疗KS无效时,应重新估计其初诊。

【评价】

1.Koehler等报道,在一项对照性研究中,49位患者(92%HIV阳性)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多西环素、四环素、利福平有效。上述结果是与那些使用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环丙沙星、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患者(这些患者通过PCR或培养可分离出Bartonella)做比较得出的。

2.Koehler等报道,50位患者使用红霉素和多西环素治疗有效。

3.Schlupen等报道,一位HIV阳性的患者(有10个月的足踝部杆菌性血管瘤病史),使用红霉素治疗,500mg,1/d。12周时化验的标本PCR检测阴性,治疗成功。

4.Mukunda等报道,一位患有杆菌性紫癜的艾滋病患者,首先使用克拉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布汀混合注射。但患者继续发热,15d后再次出现杆菌性血管瘤。使用多西环素6周后,反应良好。

5.如果患者无其他合并的传染病,这些症状在有效地治疗后消失。尽管典型患者有助于HIV感染的诊断,但有些患者可能并无其他的免疫缺陷的表现。

【循证治疗选择】

阿奇霉素C,克拉霉素C,红霉素C,多西环素C,四环素D,利福平D,庆大霉素E,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E

【预后】

无并发症者,本病可能被治愈。未经治疗,病情逐日加重。常见的死因分别是DIC和支气管阻塞,发热、寒战或大汗淋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