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阴阳在白血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阴阳在白血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明了阴与阳的和谐统一是人体的根本。“白血病”一词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并无提及。现代学者依据白血病的症状表现,并参照中医文献中的相关论述,把白血病分属于中医学的“急劳”“热劳”“血证”“癥瘕”“瘰疬”等范畴。可以看出食疗作为药疗的有效补充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阴阳是辨证的总纲,不单在白血病,在其他所有疾病的临证中,都要先辨阴阳,只有将阴阳辨明辨准,才能为下一步的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了阴与阳的和谐统一是人体的根本。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然而,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是阴阳的统一体,阴平阳秘,则人体无恙;阴阳离决,则人体精气随即而亡。

“白血病”一词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并无提及。现代学者依据白血病的症状表现,并参照中医文献中的相关论述,把白血病分属于中医学的“急劳”“热劳”“血证”“癥瘕”“瘰疬”等范畴。

中医界目前对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无十分统一的观点,以下几点为多数学者所公认:

1. 外邪入里 中国古代将一年四季气候特点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异常(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则称为六淫,六淫邪气入侵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不胜,则邪留体内,蕴积日久,化热,耗气伤阴,气阴两虚;随着邪毒渐入,耗伤营血,气血双亏;邪毒入髓,内陷心包,则证见热毒炽盛。

2. 正气虚弱 邪毒之所以能侵袭机体,是因为正气虚弱。《素问 ·    评热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伤为正气虚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内伤主要包括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等。正气虚弱影响五脏的功能,脏腑功能失调,使邪毒有机可乘。

3. 瘀血 瘀血是邪毒内伤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之一。邪毒入侵机体,潜伏经络,阻碍气血运行,日久则出现气滞。“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滞日久,则癥积肿块。”“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阻络,血溢脉外,则出现咯血、吐血、尿血、便血、紫癍等。

4. 痰饮 外感六淫之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使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行障碍。邪毒灼伤津液为痰,或邪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凝聚为痰。亦或久病及肾,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而内生为痰。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行遍全身。

中医的“八纲辨证”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里、寒、虚”为阴,“表、热、实”为阳,所以“阴阳”又为八纲之总纲。外感热毒之邪为阳邪,阳邪入侵体内,一方面,迫津液外泄,气随津液而脱,证见气阴两虚证,日久则气血两亏;另一方面,直接灼伤津液,耗伤阴气,热盛伤阴。邪实而正气未虚,正邪抗争,则见热毒炽盛证。热毒灼伤津液为痰,证见痰热互结。痰毒内蕴,痰火郁结,痰随气行遍全身,则见痰核、瘰疬、积聚等,证见积聚虚损。邪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运化水液无权,则湿邪内生,痰湿互结,证见痰郁湿热证。久病伤肾,热毒伤阴,肾阴亏虚,肝肾为子母关系,肾阴亏虚则肝阴不得濡养,证见肝肾阴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药物治疗疾病的机制为:以偏纠偏,即用药物的阴阳属性,调理疾病的阴阳盛衰,以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

刘纯在《误治馀论》中说:“痼疾,内序致邪,宜三分治,七分养。”可以看出食疗作为药疗的有效补充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将简便有效的食疗方整理如下:

(1) 补气养血食疗方 ①桂枝补血汤:桂圆肉400g,黑芝麻300g,冰糖100g,上三味研末混合备用,每次取20g以沸水冲服,早晚各一次。功效:益气养血,止脱发。②牛奶强身饮:牛奶150ml,苹果、胡萝卜各1个,砂糖30g。制法:先将苹果、胡萝卜洗净,切碎,用砂糖压汁,再加入牛奶,搅拌均匀后服用。功效:补益气血,养颜。

(2)调补阳虚食疗方 虾仁韭菜粥:鲜虾仁、韭菜各30g,粳米150g,精盐5g,姜末3g。制法:将虾仁、韭菜、粳米洗净,韭菜段好。先将粳米放入锅中,煮沸,而后放入虾仁熬煮,待熟时,放入姜末、韭菜、盐等,煮沸即可。每日早、晚食用。功效:补肾壮阳、健中固精。

(3)滋补阴虚食疗方 小麦百合汤:小麦30g,甘草10g,百合15g,大枣10枚,生地18g、龙骨18g。制法:先把红枣去核,并将上六味洗净,把龙骨一味放入锅中,适量清水,武火沸煮后,文火煎15~20分钟,再将其余5味入锅同煮1小时后离火,代茶频饮。功效:清热滋阴,宁心安神。

阴阳是辨证的总纲,不单在白血病,在其他所有疾病的临证中,都要先辨阴阳,只有将阴阳辨明辨准,才能为下一步的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曾说过:“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笔者将其改为了“凡欲诊病,首辨阴阳”,就是说想要为患者看病治疗,首先要分辨清楚该患者的病属阴还是属阳,中医认为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大类,只有分辨清楚疾病的阴阳属性,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此句话更加直观地说明了阴阳在中医辨证中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