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规模能否再小一点

学校规模能否再小一点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长自称来学校任职三年多了,认识的教职工不到三分之一。校长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调动和维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对教师聘任、考核、评价、激励、培训等方面负有责任。有关研究就显示,大型学校的教师,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这和学校规模过大也有关系。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早已表明,学校大,虽然能够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但同时也带来人际关系的冷漠和行政管理的僵化,容易导致更多的学生安全和品行等方面的问题。

这是一所享誉国内的高中。

占地六百多亩,一万多学生,仅教职工就有上千人。

校长自称来学校任职三年多了,认识的教职工不到三分之一。他戏称自己是工厂的厂长,以至于不认识大多数工人。

谈起大型学校的管理有什么体会,校长诉苦说,学校虽然名声远播,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少。

比如说,校长想听听课,可是听谁的课?校长无法每天听一节课,即便有时间,要听遍所有教师的课起码要三年多时间。

再比如说,要找老师谈话,每天谈一个,同样需要三年多时间。

在当前的背景下,校长会议众多、事务繁杂,要坚持每天听一节课,每天找一个教师谈话,几乎比登天还难。

和老师的交流尚且如此,与学生呢?更不必说了。

校长认真巡视一次校园,需要一个多小时。校长如体质不佳,一趟走下来,早已两腿发酸,哪有什么时间和精力与个别的学生进行细致的交流?

难怪,在学生看来,除了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他们几乎没有机会看到校长,也没有机会听校长讲话。校长对他们而言,就是云端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者见尾不见首。哪里还能和校长有什么美丽的“偶遇”呢?

这样的学校,可能成绩出色,奖牌满墙,也可能特色鲜明,闻名遐迩,还可能收益颇佳,财大气粗。当然还会有大批同行前来参观考察,更会有众多领导隔三岔五“莅临指导”。

可这样的学校,总感觉不太像学校,而更像工厂——如那位校长所说。

学校不该是冷冰冰的工厂,不是在制造一个个合乎统一标准的产品,可测可量可控。学校甚至也不该是一个现代化农场,不是在种植一批不会言说、被动反应的庄稼。

教育是要唤醒一个个生命,帮助一个个生命发现和创造属于他自己的美丽。教育不需要太多的远程控制,它更需要面对面、心与心的亲近和交流。对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面对一群人,而是一个个人,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人。最好的教育崇尚因材施教、精耕细作。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人人高度自觉,理念先进,技艺高超,积极把握和学生交流的节奏和方式,主动地寻找近乎完美的方式来实施有效的教育。但这种情况很少会自动发生。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科学而系统的经营和管理,这当中,校长起着关键作用。校长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调动和维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对教师聘任、考核、评价、激励、培训等方面负有责任。

校长的作用发挥得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教师的职业心态和生存状态是否健康。对教师而言,校长应当是一个真诚的关爱者和热情的指导者。当教师生病的时候,校长理当前去慰问;当教师取得成绩的时候,校长理当送去祝贺;当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校长理当伸出双手;当教师遭遇不公的时候,校长理当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

校长应当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师,研究每个教师背后的真实的生活、家庭、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态,还有其每天的教育工作,比如如何上课,如何与学生交往,如何布置作业等等。校长要成为教师之师,并以发展和成就教师为己任。缺失或弱化校长的作用,教师很难有持久的热情。有关研究就显示,大型学校的教师,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

不仅对于教师,校长的领导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学生而言,校长同样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在学生眼中,校长是学校里的权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是最有学问的人,是最具有爱心的人,是最可信赖的长辈和榜样。校长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风范。校长应当有充分的时间去研究和接近学生。尽可能地认识更多的学生,走进更多的班级,参与更多的学生活动,走进更多的学生家庭,成为更多学生和家长的朋友。校长还应当成为学校里最优秀学生的标杆和最困难学生的明灯,并成为所有学生的陪伴者、指导者、帮助者和激励者。

校长应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离教师和学生最近的地方。

没有什么能够替代校长和老师、校长和学生之间的真诚而经常的交往、紧密而美好的联系。这种交往与联系,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本身。它让师生的校园生活变得温暖滋润,富有生机和力量。

规模巨大的学校,如何能够实现这一切?

到过欧美的一些中小学校,大都精致小巧。鲜有气派的门楼、空阔的操场,更看不到黑压压满操场的人头,一所中学通常不过三四百学生,占地不过三四十亩。即便高中,也大都只有千人左右。

一些学校的校长室就设在校门口。校长经常充当“门卫”的角色,很快就可以认识几乎全校所有的学生和家长。不必说校内,校长和教师、学生之间,彼此亲如家人朋友,知根知底,就是校长和家长之间,也没有隔着千山万水,而是常常成了熟人、朋友,提起他们的孩子,常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

你想想,这样的教育,还会有太多的家校冲突吗?

苏霍姆林斯基能够叫出校内许多学生的名字,而且能够对他们做持续深入的研究,写下大量智慧而动人的教育故事。试想,在大型学校里,这一切是否会变得更加艰难?

我们总抱怨现在家校矛盾尖锐突出,抱怨家长越来越不讲理。我们也总抱怨现在校长不进课堂,很少去家访,甚至连进教研组都千年等一回,更不要说叫得出学生的名字、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还有人抱怨校长忙,忙得签个字都要让老师等上十天半月。

很多情况下,这和学校规模过大也有关系。校长要忙着讨钱,忙着要人,忙着迎接检查,忙着协调关系,忙着参加会议,忙着赶制文件,忙着撰写总结,更要忙着负责校内数千人的吃喝拉撒,忙着天天防止安全事故,忙着处理各种突发而复杂的矛盾冲突,哪里还有时间进教研组,进班级,进家庭?

可怜可怜这些校长吧。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早已表明,学校大,虽然能够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但同时也带来人际关系的冷漠和行政管理的僵化,容易导致更多的学生安全和品行等方面的问题。

一些政府官员,至今依然热衷于倾全部之财力物力,打造一两所航空母舰式的初高中和小学。还乐此不疲地把众多原本小而精的学校撤销、搬迁、合并,学校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千人甚至上万人。仿佛学校搞得越大越气派,就表明教育越发达,自己就越有面子。

还有越来越多的名校,不断开始走集团化办学之路。仿佛不搞集团,就显得自己没品位、没档次、没影响力。

在世界教育日益走向小型化、小班化、个性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却依然痴迷于打造超大型学校,不是热衷于做精,而是热衷于做大。教育的浮躁和折腾之风依然不曾消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