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古诗拓展阅读探索刍议

初中古诗拓展阅读探索刍议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初中生古诗阅读实践活动中,师生阅读在文本表层滑行,自然造成阅读效率的低下。指导学生阅读古诗,应该培养其发掘古诗独特内蕴的自觉意识和习惯,并授之以渔。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是拓展古诗阅读的一个切入点。阅读古诗时,抓住诗中独特的用词深入细品,会让阅读柳暗花明。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我筛选了其中四十余首咏新津的古诗进行注释、赏析,并链接相关的新津名胜古迹资料,编写成古诗赏析读本。

罗成刚[1]

[摘 要] 教师的任务在于带领学生由对文本的表层阅读进入深层阅读,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上做适当扩展。纵向拓展,挖掘古诗独特的内蕴;横向拓展,开发地方文化中的古诗资源。

[关键词] 初中古诗;拓展;阅读

孙绍振教授指出:“阅读是阅读主体和文本主体之间由浅到深的同化和调节。而自发的主体图式,只能同化文本显性的表层。”在初中生古诗阅读实践活动中,师生阅读在文本表层滑行,自然造成阅读效率的低下。“阅读是一种专业,专业的修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循序渐进、不畏艰难的。”换句话说,初中生古诗阅读活动也应该是一种有目标有任务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教师的任务在于带领学生由对文本的表层阅读进入深层阅读,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上做适当拓展,体会诗歌作品内隐的意蕴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升阅读理解古诗的水平。

一、纵向拓展,挖掘古诗独特的内在意蕴

孙绍振教授说:“读作品,要真正读懂,最起码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经过千百年的漫长历史,流传至今的经典古诗往往在意象的选择,或意境的营造,或表现手法的运用,或情感的表达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地方。指导学生阅读古诗,应该培养其发掘古诗独特内蕴的自觉意识和习惯,并授之以渔。

1. 根据诗人作品的独特风格寻找拓展的切入口

不少诗人的作品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从而在诗坛独树一帜。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是拓展古诗阅读的一个切入点。比如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若只是泛泛朗读,简单抓住全诗线索“白雪”进行学习,那么对这首诗的学习就难以深入,也就体会不到这首边塞诗的独特之处。在阅读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从杜甫的评价语“岑参兄弟皆好奇”受到启发,我决定抓“奇”字作为赏析此诗的切入口,果然让该诗解读得别有一番趣味。

诗的前两句着重突出边塞气候的“奇特”。“北风卷地白草折”写的是狂风的“奇大”,而“胡天八月即飞雪”则写的是雪下得“奇早”。内地的八月应还是秋高气爽,桂子飘香。因为诗人亲临边塞,对当地气候非常熟悉,因而诗歌开篇两句即把人带入一个迥然不同的异域环境,突兀奇崛,激起人的阅读兴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采用比喻手法,“一夜”以时间短而写出雪下得奇大来得奇快,“千树万树梨花开”则言雪景之奇美。“春风”“梨花”带给人奇妙的想象,给人希望和无限生机,凸显了诗人在艰苦的边塞军旅生活中,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这是何等奇伟的气度和胸怀!“瀚海阑干百丈冰”写的是荒漠奇阔,结冰奇厚。“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又言边塞奇冷,将士奇苦。“愁云惨淡万里凝”—— 表面是写愁云奇多,实则写送别友人的酒宴上,诗人心里愁云凝结。同是戍守边疆,此地一别,不知何时再见。“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饯行酒宴上的异域奇乐,自然勾起诗人异乡做客之伤感。“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风雪奇大,雪天奇冷,而飘飞的白雪与红旗则又构成色彩鲜明的奇美画面。“去时雪满天山路”—— 友人归路雪奇厚,诗人心中担忧颇多,唯祝愿朋友一路平安,安全返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可以想象当时诗人伫立风雪之中,凝望友人远去的身影,天地寥廓,世事难料,天色已晚,风狂雪大,然而诗人不愿返回,依依不舍,情义奇深。一个“空”字,既点出天地浩大,一片白雪茫茫的空阔之境,又含蓄写出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空落、怅惘的心境。

整首诗很好地体现了岑参诗歌“雄奇瑰丽”的特色,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因为诗人有一双好奇的慧眼,加上奇特的想象和边塞生活经历,所以有了这首成就很高的“奇诗”流传千古。教学中,我让学生从杜甫对岑参的评价语入手,紧紧抓住一个“奇”字设问,盘活了整堂课的教学。

2. 从诗中独特的用词寻找拓展的切入口

古诗的语言大多精练而意蕴深长。作者在创作时字斟句酌,常常以不可替代的字词恰当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阅读古诗时,抓住诗中独特的用词深入细品,会让阅读柳暗花明。如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关雎》,从编排位置来看,这首诗作为初三语文教材最后一篇课文,编者似乎是想借古诗与学生谈“爱情”方面的话题。同时,有不少参考资料指出,《关雎》是《诗经》开篇第一首。孔子是很欣赏《关雎》的,他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直以来,我们在阅读欣赏《关雎》时,关注比较多的是主人公心理情感的变化,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民歌清新、质朴的特色等,很难再做深入思考和品味,没有发掘出《关雎》的独特性。在李华平教授《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一文的启发下,我对《关雎》的教学意义有了深入的理解。“君子”“淑女”等词在古代民歌中并不常见,即便是《蒹葭》中那个缥缈美好的心上人也仅是被称为“伊人”。

“君子”之爱与普通人的“爱”相比,独特之处在哪里呢?李华平教授结合诗句得出三点结论:君子“爱得执着”“爱得尊重”“为爱改变(提升)自己”。而“淑女”的标准是什么呢?结合诗中描写女子的劳动场景和“窈窕”等词,可看出“淑女”应当是文静美好的,勤劳的,对爱情理智谨慎的。课堂上,我抓住如何理解“君子”“淑女”的标准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探讨,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思维极其活跃。由此看来,学习《关雎》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古代民歌的风格特色,还可以启发他们思考怎样正确对待爱情,以及怎样做人的问题。

二、横向拓展,开发地方文化中的古诗资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经典古诗进行纵深拓展阅读的同时,还可以横向拓展,开发当地文化中的古诗词资源,丰富学生古诗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亲近本土文化,从而开发出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

笔者在阅读有关家乡新津的诗文时发现历代名人咏新津的古诗竟有一百余首。其中不乏杜甫、温庭筠、苏辙、范成大、陆游等名家作品。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我筛选了其中四十余首咏新津的古诗进行注释、赏析,并链接相关的新津名胜古迹资料,编写成古诗赏析读本。在对地方文化中古诗的拓展阅读活动中,教师应重视以下方面:

1. 品析地方古诗中的名诗佳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古诗所描写的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山水景观、名胜古迹,学生在诵读这些古诗时有“似曾相识”的亲近感,更容易引发联想,激起学习的兴趣。如杜甫游新津所写的八首诗中有“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等名句,充分流露诗人在成都安居草堂后的愉快心情,也表达了一代诗圣对新津风光的倾心赞美。爱国诗人陆游到新津后留下了“日暮楼台凭栏眺,渔帆点点映夕晖”“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等诗句,既描绘了旧时新津江流汇聚的特点,也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苏辙则留下了“山满长天宜落日,江吹旷野作惊风”的佳句。还有范成大、温庭筠等诗人也曾踏上新津的土地,挥笔赋诗。阅读这类古诗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地风光景物进行赏析、诵读,并让学生把这些古诗背诵、讲解给家长听,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品味地方古诗中的乡土特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不少地方古诗中涉及当地的名胜景观、民俗风物,如新津的古城楼、渡口、江水、修觉寺、观音寺、纯阳观、老君山等自然山水、人文胜迹,以及新津的韭黄、河鲜、蚕桑等风物特产都被杜甫、陆游等诗人写进诗中,留下了《游修觉寺》《纪胜亭》《蔬食戏书》《咏新津陆门水》等诗篇。阅读这些古诗,让学生从古诗中寻找家乡的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想象昔时的新津风光,了解历经岁月沧桑后仍存留的文物古迹,激发他们对乡土文化和故土家园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学生以咏家乡古诗为线索游览家乡风景名胜,收集相关对联、民间传说等资料,写游览文章或诗歌,或办手抄报,或开诗歌朗诵会,让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既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视野。

总而言之,在初中古诗教学中,加强古诗拓展阅读的探索,既要在纵向上细读深读,也要在横向上不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理解、欣赏的水平。

参考文献

[ 1 ] 李华平.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4(11).

[ 2 ]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 本文系2014年成都市教育科研名师专项课题“初中古诗拓展阅读探索”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1]【作者简介】罗成刚,成都特级教师,四川省新津县五津中学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