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沿着教育家的方向行进

沿着教育家的方向行进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8]向着教育家的方向行进,首先,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宏伟抱负,要以理想为旗,以信念为基,这样也才能有稳固的专业自尊。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对教育价值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三位著名教育家的共同之处在于,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每个教育家的成长都需要一方真正属于自己的水土。同样,教育实验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激流中,人们感叹中国教育缺乏教育家,感叹中国教坛上缺乏叱咤风云、开拓先河的领军人物,甚至也感叹缺乏真正的教学名师,急切地呼唤更多教育家和教学名师的涌现。那么,怎样的教师才称得上是教育家?教育家生成的条件是什么?我们需要静心解读与思考。

1.教育家的基本特质

早在1919年,陶行知就提出了“第一流教育家”的命题。什么是教育家?教育家有哪些特征?教育家是如何诞生和成长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等的成长历程,无疑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

这些著名教育家的事例告诉我们:教育家要有自己深刻的教育思想、远大的教育抱负与坚定的教育信念,富于创见、勇于实践,情操高尚、人格伟大,他们往往对整个教育领域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真正的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他们始终是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教育改革的潮流,而这是教育家最本质的特征。

(1)教育家必须有远大抱负与坚定信念

所有教育家无一例外,都有支撑他们灵魂的远大抱负、理想与坚定信念,他们绝不只是学富五车,能娴熟地传授知识、技能的人。真正铸就一个教育家的,是他内部世界的风景和格局。他的胸襟与情怀有多大,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多深,那么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的分量就有多重。因此,让我们最敬重的是教育家身上所秉持的抱负、理想和信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必要的乌托邦”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正是有感于教育日益浓重的功利主义的趋向。乌托邦是激情的源头,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在内心深处,会自觉地扛起人类的命运,自觉地追求人类的愿景,痛苦着人类的痛苦,梦想着人类的梦想。为此,他可以像夸父追日一样九死不悔。[78]向着教育家的方向行进,首先,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宏伟抱负,要以理想为旗,以信念为基,这样也才能有稳固的专业自尊。

(2)教育家必须有深刻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

教育家不仅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教育的过去、教育的现状有深入的了解,敢于与旧教育、与陈腐落后的传统教育决裂,他们还有着洞察未来,富于远见的能力,善于从本国、本地、本校实际出发,系统地提出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学策略。杜威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陶行知也是这样。然而,他们的这些思想、主张、理论和策略并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教育家必须是教育改革家与实践家

教育家是教育改革家,也是教育实践家。他们往往锐意改革、勇于实验、勤于实践,在实验、实践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并使之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他们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教育主张,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接纳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他们不说空话,求真务实,身教重于言教,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扎根于教育实践的沃土。一个教育工作者若要成长为教育家,或者成为名师,除了必须刻苦学习教育理论外,还要深深植根于专业发展的土壤——教学改革实践,在改革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和创新,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79]

(4)教育家必须有独立人格与高尚情操

有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在困难面前不畏惧退缩,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是教育家的又一重要品格。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对教育价值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教育家的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多经历了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但他们耐得住寂寞,孜孜以求,绝不轻言放弃;他们拒绝浮躁和诱惑,把名利视为身外之物,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绝不轻信盲从;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领军人物,教育家必须对真善美有执着的追求,对假恶丑坚决唾弃;必须超越当下世俗和功利,有勇气引领整个教育界走出教育的误区,让教育的基点回归育人,让所有学生都各得其所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家是这个时代教育的先知先觉者,他们因自尊而超越了世俗和功利,因超越世俗和功利而强化了自尊。

2.成就教育家的动因

教育家不是培养的,更不是教育家工程造就的,教育家的成长主要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当然,教育家之成为教育家,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获得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外部环境的支持,甚至需要有特殊的社会机遇与变革环境,但是归根结底是教育家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可以说,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教育家成长的外部推力,而教育家自我的艰苦跋涉、努力奋斗是其成为教育家的根本动因。一方面是时代造就了教育家,另一方面是教育家自己选择和成就了自己。

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三位教育家成长的外部环境并不优越,他们却能善于转化外部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在逆境中奋起和发展。任何一位教育家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是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个体。他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其他任何组织、任何个人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复制的,是他们自己发展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外部的力量,需要接受教育、接受培训,但是,教育家绝不是外部力量培养、培训出来的。如果企图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培养工程来造就一批教育家,那就违背了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它是个人的社会互动,个人与组织、团队的互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因此,全社会、整个教育系统都应为教育家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促使他们脱颖而出。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外部因素的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条件性因素,若要使这种因素转化,还需要教育家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

教育实验是教育家成长的“转角石”。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三位著名教育家的共同之处在于,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正是他们在教育实验过程中,挑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并发展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每个教育家的成长都需要一方真正属于自己的水土。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教育实验中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在晓庄乡村师范学校的创办过程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验中形成了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80]爱因斯坦在高度评价伽利略发明的自然科学实验方法时说:“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方法转变到伽利略的思想方法,这种转变成为科学基础的最重要的一块转角石。”同样,教育实验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是教育科学发展的“转角石”,也是教育家成长的“转角石”。教育家是扎根在教育民间的大地上,自由生长出来的。[81]而自由创新的环境最有利于教育家的产生。

名师也不是工程造就或重奖奖出来的。高智商、高学历、高资历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不是成就名师的必要条件。普通教师和名师原本没有多少差别:没有智商的差别,没有学历的差别,没有资历上的差别。现实中的名师的学历并不一定特别高,但不妨碍他们成为人们公认的名师;也不是教龄长、资格老的教师就是名师,有的教师年轻有为,较早就成了名师;[82]名师也不一定从特设的名师工作室走出,名师工作室并不是名师成长的摇篮,名师也不能通过立项“工程”催化速成。名师具有独特的成长轨迹,有一个积淀、咀嚼、顿悟、提升、爆发的过程。魏书生、陈万勇、李镇西、卓立、李烈、窦桂梅、刘永生等,他们都是从课堂中、从学生中冲杀出来的,从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练就出来的。正可谓“将帅源于疆场,名师出自课堂”。

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成为名师的路是一条曲折艰辛的路,也是一条勤奋勇敢的路。教学改革、课程实验也可能因各种困难、阻碍而受挫,但名师能够矢志不渝、坚持不懈。这就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其实,名师也曾遭受种种不幸,但他们在逆境中仍能默默而顽强地探索,坚定不移地改革,这已经预示了他们以后的辉煌;他们的硕果累累不过是其“蓄谋已久”的行动突围和积蓄多年的思想喷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万勇说:“要想成为名师,请记住一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师就是怎样炼成的。”因此,要成为名师,需要虚心,需要勤奋,需要韧性。

3.寓于平凡中的高贵

一方面,我们理应回应时代和我国教育事业对出现更多教育家的呼唤,确立更好的自我发展目标,追求更高的教育境界,这样才可能有更加持久而强劲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我们效法教育家的精神,并非说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一定会成为教育家。现实情况是,我们大多数教师最终都不可能成为教育家,甚至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我们不能没有教育家的理想、教育家的思想、教育家的气质、教育家的情怀,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

制约教育家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影响教师成才的条件是复杂的。我们虽然断言教育家的成就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但这个世界太过复杂,教师自身内部的结构与矛盾也太复杂。如果我们已经努力了,仍然不能成为教育家或名师,其实也不必纠结和忧伤。我们钟情于我们的事业,我们既需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更需要拥有一份沉稳、一份淡定。

教师的专业自尊,是栖息于平淡中的高贵。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教师都很平凡,但我们并不平庸。教师职业是最能够把远大理想与平凡劳动有机融合的职业,这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指向未来的,同时教育又是一堆细节。即使是教育家,他们也是一方面有远大理想、抱负与志向,另一方面又平静淡泊、朴实无华,有一颗平凡心。他们拒绝外界诱惑,把名利视为身外之物,他们能坚持平和积极的心态,超越时代、超越社会、超越自我,走自己正确的道路。他们有一种定力,一辈子在教育园地里默默耕耘,对教育事业至爱至诚,坚守心灵耕耘者的宁静。

素心若雪,大华若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那些优秀的具有专业自尊的教师既志存高远,又淡泊名利,他们以素朴为大美,以勤勉为大德,呕心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坚守清贫且终其一生。

我虔诚地礼赞教师专业自尊,深情地呼唤教师专业自尊,热切地渴望人们精心地呵护教师专业自尊。让我们勇敢地走上教师专业发展、铸就专业自尊的行动之路吧,我们坚信:经过千锤百炼,教师专业自尊会熔铸得更加美丽而灿烂。

【注释】

[1]张志勇.教育家的职业人格[J].中国教育学刊,2012(9):卷首语.

[2]王凌霞,宋兵波.学校变革过程中的理想诉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3(2):43-46.

[3]刘祥.教师幸福源自内心的充盈与湿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1(Z3).

[4]张洪彬.教育:利益追求与价值追求[J].校长,2009(9).

[5]叶澜.教育家不可能被模式化和批量“制造”[N].中国教育报,2012-03-06.

[6]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64.

[7]罗顺之.教育是一种理想[N].中国教育报,2010-05-07.

[8]石勇.理想不死[N].教育文摘周报,2013-11-06.

[9]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51.

[10]王翔宇.成长:信念比方法更重要[N].中国教育报,2013-03-13.

[11]高强华.教师信念研究及其在学校教育革新上的意义[J].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集刊,1992(34):85-114.

[12]肖川.信念之于教育[J].中国教师,2003(1):60.

[13]刘禹清.做一名被派往明天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9-12-18.

[14]加德纳.幸福、献身和意义[M]//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5]罗顺之.教育是一种理想[N].中国教育报,2010-05-07.

[16]李镇西.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N].中国教育报,2010-06-25.

[17]樊阳.只要根还在……[N].中国教育报,2013-04-15.

[18]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

[19]陈延周.责任有多重,爱就有多深[N].中国教师报,2009-09-15.

[20]http://chzhhx.blog.163.com/blog/static/77106451201001182833472/.

[21]张丽敏.教师使命的内涵及特征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12(6):7-12.

[22]李希贵.教育的使命是“发现”[N].人民日报,2012-07-04.

[23]肖远骑.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EB/OL].[2012-01-02].http://www.cyol.net/.

[24]党波涛.找到值得为之献出生命的东西[N].中国教育报,2013-05-01.

[25]李镇西.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N].中国教育报,2010-06-25.

[26]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1.

[27]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10-211.

[28]刘志敏.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发展[EB/OL].[2011-06-18].http://blog.sina.com.cn/s/bolg_565eea5d0100srfd.html.

[29]加·米斯特拉尔.一个女教师的祈祷[EB/OL].[2012-02-03].http://happychinese.blog.zhyww.cn/archives/2012/201223174359.html.

[30]尹超.追寻教师的精神品质——《致青年教师》读后[N].中国教育报,2010-09-09.

[31]张赛芬.爱是榜样是坚守是付出[N].中国教育报,2013-09-10.

[32]崔岳,苏虹.用智慧的爱伴学校(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1-05-27.

[33]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8.

[34]蒋红斌,张传燧.教师课堂教育智慧及其生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2(9):39-42.

[35]岳欣云,董宏建.创造性智慧: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3(1):53-56.

[36]蒋红斌,张传燧.教师课堂教育智慧及其生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2(9):39-42.

[37]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8]谢和平.学生10%毕不了业,谁有责任[N].中国教育报,2011-10-31.

[39]http://www.czssx.com/oa/detailm.aspx?id=85972.

[40]许洪清.老师,你还有激情吗?[N].中国教育报,2004-01-08.

[41]肖远骑.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EB/OL].[2012-01-02].http://www.cyol.net/.

[42]PolanyiM.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57.

[43]苏虹.用智慧的爱伴学校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1-05-27.

[44]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3[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16.

[45]唐彩斌,吴正宪.立足小学科做好大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04-17.

[46]金蕾.坚持纯粹的“自然”等于拒绝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11-02.

[47]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8]唐迅.现代教师心理素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34-335.

[49]杨桂青.冲击心灵的边界——写给要读《现代教育读本》的人们[N].中国教育报,2006-08-31.

[50]郭永福.时代呼唤和造就教育家[N].中国教育报,2007-06-16.

[51]蔡辰梅,刘岩.变革社会中教师自我认同的资本困境及其突破[N].教师教育研究,2014-07-15.

[52]徐贲.公民的第一美德[N].南方周末,2009-12-16.

[53]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组.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J].小学教育学,1999(12):100.

[54]杜君立.删除人格的学校教育[EB/OL].[2011-09-17].http://www.chinaelections.com/.

[55]http://chzhhx.blog.163.com/blog/static/77106451201001182633472/.

[56]王凤云.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N].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6-05-18.

[57]泰勒·本·沙哈尔.自尊心与成就独立思考者[EB/OL].[2010-07-20].http://wenku.baidu.com/view/908255a1b0717fd5360cdc78.html.

[58]《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9]孙德四.义务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21-23.

[60]张劲夫.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M]//北京市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陶行知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3.

[61]徐继存.教育学术的尊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5):60-64.

[62]夏文斌.人格培养与大学的价值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4-11-03.

[6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13.

[64]张梅.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J].初中生之友:中旬刊,2013(8).

[65]美国研究理事会.科研道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6]杨桂青.冲击心灵的边界——写给读《现代教育读本》的人们[N].中国教育报,2006-08-31.

[67]张治.课程执行力的核心是创造[J].教育情报参考,2010(6):44.

[68]任光升.中美两位教育者的眼泪[N].中国教育报,2012-04-03.

[69]弗洛姆.生产性的爱与生产性的思维[M]//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4.

[70]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8.

[71]耿国彦.教师角色:从“规定”走向“赢得”[J].教育发展研究,2007(5):23-26.

[72]岳欣云,董宏建.创造性智慧: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3(1):53-56.

[73]岳晓乐,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9-16.

[74]吴安春,朱小蔓.对创造性教师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2(5):4-8.

[75]李德林.教学个性研究[E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45-2010230693.htm.

[76]岳欣云,董宏建.创造性智慧: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3(1):53-56.

[77]叶澜.学校文化的关键:唤醒教师内在的创造激情[J].教书育人,2008(3):15-17.

[78]杜霞.对21世纪中国教育家的期待[J].中国教育学刊,2010(8):1-3.

[79]王铁军.他们怎样成为了教育家——著名教育家成功个案及其启示[N].中国教育报,2010-11-09.

[80]王铁军.他们怎样成为了教育家——著名教育家成功个案及其启示[N].中国教育报,2010-11-09.

[81]武宏伟.你是教育家吗?[N].中国教育报,2010-04-28.

[82]张贵勇.名师贵在坚持读书和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1-12-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