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出“应试教育”的迷宫开创世纪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走出“应试教育”的迷宫开创世纪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仍然满足上重点、升学、出国,以“应试”为导向的国民教育理念,继续误导中国教育。依靠“应试教育”,不能解决新一代的“国民身份认同”,更不能落实“立德树人”。政府有责任引导国人从“应试教教育”的迷宫之中解脱出来,从民族未来命运出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出发,接受和建立完善的中华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新观念,共同开创21世纪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2015年9月15日

2014年春,教育部发出“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65年之后,第一个关于中华文化教育进中国学校的文件;是30年来中国人从下至上,从上至下,对于近百年来不断质疑、边缘、批判、打倒中华文化历史教训深刻反省的成果;是1997年十五大提出“文化建设”,告别“文化革命”;2002年十六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2007年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2012年十八提出“文化兴邦”以及习近平主席,关于文化、历史、美德、价值观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的背景之下,也就是国人对于中华文化有了新的自觉、自尊、自信的历史发展背景之下,教育部紧跟形势一个重要举错。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教育部尚未将“完善中华文化教育”与“立德树人”纳入恢复教育中华文化主体性,摆脱百年“进口”教育主导,创建属于中国、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仍然围绕“应试教育”,搞“教育平衡发展”。凡属“优质”学校,多属应试教育的“样板”。实际上,仍然满足上重点、升学、出国,以“应试”为导向的国民教育理念,继续误导中国教育。这种“教育平衡发展”,究竟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何内在联系?

要总结近些年“素质教育”为何不能落实,沦为口号的教训,不要用解决“乱收费”“救助贫困生”“校园安全”等教育热点现象来掩盖和转移中国教育的道路选择、课程改革、师范教育,带有根本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业。对于教育的本质与现象,应有清醒的判断,不能本末倒置。

进入21世纪,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开始,中国教育就开始“美国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以“美国为师”,加快了削弱中华文化、历史、道德教育的速度,一代新人若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淡化了中国历史的记忆,欠缺中华美德的滋养,其历史后果令人堪忧。这条教育发展之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同路同行”。没有中国自己的教育,何有中国特色,何以培养和造就一代代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贪腐与留学纠结一起的惯性影响之下,中国向美国的移民潮仍在不断升温,多是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代新人。在中国与美国之间,何以有“教育平衡”发展,难道也要美国的学校来中国内地联合办“分校”?

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美国教育中难以找到智慧和答案。

当今教育,若不脱胎换骨,改弦更张,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最大与深层的障碍。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国教育绑定在美国教育的战车上,将会成为“千古罪人”。当中国已经挺直脊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切忌误入“后殖民地教育”的歧途。

历史证明,国家的发展道路与政治制度选择背后,是文化与价值观的选择,落实这种选择的根本保证是教育之道的选择。只有制度、文化、教育,三者协调一致,才有国家的发展与长治久安。

当中国选择了走自己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自然而然地要选择中华文化与价值,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向新一代的生命注入中华文化基因,用中华美德,帮助学生从精神上富裕起来,首先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就要求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属于中国的教育。

当年,康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发动“公车上书”,全面引进日本的教育,引进日本的“脱亚入欧”,开创了中国“全盘西化”的新纪元;孙中山的“同盟会”“国民党”,效法法兰西,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蔡元培全面引进欧美的教育,为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科学、民主、人权——“普世”价值观,逐步取代中华文化及其美德,在新式学堂中取消“读经”,开启了中国教育,不断“去中国化”的新篇章;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从日本留学期间,得到了马克思主义,“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建设“苏维埃式”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的教育,开始“全盘苏化”,在巩固政权和“文革”中,教育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急需科技人才,教育发展的参照系,又转向了“以美为师”,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科学主义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夹带着“自由、民主”牌的“精致个人主义”,通过“考察”“培训”“论坛”等等形式,演变着整个中国教育,使得中国教育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南辕北辙。

孔子,是至圣先师,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教育家。两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开创与积淀了举世公认的教育智慧与传统。中国历代教育,担当了承传中华文明,教育子孙后代,培育学者、大家,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历史贡献。而今,在继承中华教育优良传统,总结百年“进口”外来教育得失,面对当代、未来与世界,建构属于自己的中国教育,已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吾辈理应义不容辞。

当今,国人对于教育的需求,只盯住“升学率”,成为“应试教育”的“推手”,至于这种教育理念,将会达成何种教育效果,也多从自己子女未来生存发展为目的,对于子女能否成人,对于新一代国民的整体素质与整个民族未来命运很少考虑。这是一种“看家,不看国”的教育思维。

然而,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评价当今的教育质量,绝非“升学率”,也不是一套套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而是历史,是三十年后这一代国人社会历史表现,是他们能否成为支撑这个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栋梁。请看看台湾百年教育的历史后果,就可能理解教育的历史功能,若不决心摆脱“应试教育”——实用主义教育,会给民族带来何等后患。

可见,文化认同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前提,文化认同必需依靠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它与民族共生存,同兴衰。文化兴衰,教育有责。

若削弱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标语口号。依靠“应试教育”,不能解决新一代的“国民身份认同”,更不能落实“立德树人”。政府有责任引导国人从“应试教教育”的迷宫之中解脱出来,从民族未来命运出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出发,接受和建立完善的中华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新观念,共同开创21世纪中国教育的新纪元!观念通,事业兴,观念不通,寸步难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