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向开放的教学

走向开放的教学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老师想到了从“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给文本带来的特殊感染效果入手,引导学生品读,思想颇为独到。但我相信,随着文化开放的不断发展,教师们必将走出这艰难的一步。如果社会风气如此,那么我们的教师走入课堂,必将学会如何去实现对学生的开放与民主,如何在开放、尊重的背景中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以及人生的问题。

范老师和我一同讨论《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一课的教学,课文将述了美国“9·11”事件时,拥有巨额财产的爱德华在生死攸关的时候,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向母亲表达了深情的爱。看完课文后,主人公的行为让我的内心产生了震撼。文本特殊的结构让它有了深刻的感染力,于是,我感觉让孩子走进文本达成“感动”的目标是很容易的。范老师想到了从“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给文本带来的特殊感染效果入手,引导学生品读,思想颇为独到。交流中,我猛然想起全国语文名师薛法根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两条途径:一是以文本内容的学习带动言语能力的培养,即讲课文,这是生活中的语文,语文教师本身的语言有魅力,情感很丰富;二是以文本内容带动语文知识的学习,进而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是专业的学语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讨论中,我们感觉,无论是讲课文还是学语文,一篇简单的课文带出的往往是更丰富的视野。就文本内容而言,它可以有多个视点,可以是孝,可以是情,可以是义,甚至可以与“5·12”地震中那些感天动地的事件链接,无论选择哪一个视点走下去,都可以带出多篇文本的阅读;从文本的语文知识入手,可以抓“设置悬念”,理解什么是悬念、设置悬念的方法有哪些,研究它可以产生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对小学生可以引导到哪个程度上;也可以抓文中的“心理描写”;还可以抓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无论选择哪个点,都可以带出丰富的语文知识体系,并链接到更多的文本。

基于这样的认识审视我们的教学,一篇课文上一周、两周甚至更多的时间,也不会显得浪费,因为它成就了学生的丰富。也难怪,很多语文教学专家提出,一学期上好三四篇课文,学生的收获也足矣。然而,这个讲好的背后却有太多太多的内容,等待我们去认识、去思考,它需要以教师的丰富知识为基础。

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丰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自由论》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对某一问题有所知的唯一方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个途径来获得智慧的。在学校里,每一个教师个人的认识毕竟有限,如果真要实现这样的教学,上出这样的“大课”,的确需要一个可以互相帮助的团队,让团队所有人的注意力聚集到一处,形成一群人共同做一件事的合力,成就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可能。这种团队的形成,必须以教师个体的开放为基础。

然而,一方面,在中国自给自足传统思想熏陶下成长起的一代教师,信奉的是“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即便意识到要在借鉴别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要在认同别人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甚至可以悄悄借助他人的经验成就自己,可以走出学校寻求名师指引,然而在校内,在存在相互竞争的场合里,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拿出自己的经验去成就别人呢? 另一方面,从人的本能看,每个人都更多地倾向于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倾向于掩盖自己的缺点,倾向于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在对外界没有太多安全感与信任感、群体心理品质没有很好地实现解放的前提下,有多少教师可以真正跨过教学开放的门槛呢? 惯有的以个人为主体的行为方式,要从根本上改变,至少需要五六年,更需要从管理体制的改变入手。

但我相信,随着文化开放的不断发展,教师们必将走出这艰难的一步。因为我们知道,某些问题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也更加知道要学会尊重别人。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维护你的话语权。民主对话的文化氛围会影响每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影响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是推进有效教育的重要保证。如果社会风气如此,那么我们的教师走入课堂,必将学会如何去实现对学生的开放与民主,如何在开放、尊重的背景中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以及人生的问题。民主的学习环境、民主的学习氛围,意味着创造性,意味着个性,意味着自信。有自信才会有自尊,有个性才会有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