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情的力量

激情的力量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教师都知道教学是一份高要求的职业,它具有引发压力的潜在风险,需要激情维持自己的心理和身体能量以便能够应对职业的要求。我个人认为,激情是生命意义的原动力。激情应该是持久而相对稳定的,是高尚而远大的内在动机驱使下的情感状态。关于激情的力量,有人描述为:当目标明确、挑战和技能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注意力就会进入状态并且全部投入进去。激情是没有自我的,本身就是火焰。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问题会浪费我们的能量,会助长心灵的迟钝,使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激情枯萎。所有教师都知道教学是一份高要求的职业,它具有引发压力的潜在风险,需要激情维持自己的心理和身体能量以便能够应对职业的要求。

我个人认为,激情是生命意义的原动力。我以为它是被激发、激活的内在情感、内在动机。激情应该是持久而相对稳定的,是高尚而远大的内在动机驱使下的情感状态。对我来说,激情就是那种能让我早晨从床上一跃而起的强大的内心力量。

教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从进教室开始,你唯一可以确定做的事就是“应变”。每时每刻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各种事、各种人、各种情绪、各种体验。对我来说,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工作从琐碎事务变成了有趣冒险,教学乱象“万花筒”成了激情体验的源泉。

关于激情的力量,有人描述为:当目标明确、挑战和技能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注意力就会进入状态并且全部投入进去。因为需要所有的心理能量,所以一个处于“激情”之中的人是全神贯注的,在他的意识中已经没有杂念和不相干情绪的空间。虽然自我意识消失了,但内心却感觉自己比平时更加强大了。时间感在这里也变形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好像在几分钟里就流逝过去了。当一个人的整个存在都化为身体和心智的充分配合时,他所做的一切都会因其自身而变得有意义。在身体能量与心理能量的和谐聚焦中,生命也就得到了它应该得到的一切。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你的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都处在很高的水平,你完全没有情绪上的杂念,因为你感觉整个自我都被统一、集中了起来,处在一种物我两忘的激情状态。做事成为一种身体的记忆、一种本能。相信每个教师都经历过“一进教室,嗓子就不痛了,头也不痛了,胃也舒服了……”“一见到学生,生活中的个人琐事烦恼就都忘了”。曾经有一次我因为低血糖而晕倒在讲台上,十分钟后,就“好人”似地站在讲台上继续讲课,如运动员不会因一点伤痛而退赛,讲台就是教师生命的绚丽舞台,与学生的互动成了一种“适合锚定”的激情状态。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天生就是“工作中的动物”。职业的精神价值决定了只有工作中的成就,才能带来丰沛、深刻的情感体验,持久、稳定的激情状态。班会课专注于与学生的互动;家长会专注于倾听家长的诉求;休息日专注于整理《会笑的日子》《幸福“在手边”》;早读专注于阅读学生闪光点日记;活动中专注于为学生加油,为学生摇“长绳”,与学生一起参加拔河比赛……我处于激情体验下,不吃不喝、无怨无悔、不苦不累、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完全忘我的亢奋状态。我会经常将各种激情“锚定”在脑海中,烦躁、乏力时,“调”出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能量,很给力!

教师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没有激情就不能学习学习这门艺术,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他们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为了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我们需要给他们布置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专注、学习的能力要求;在战胜挫折中体验完成任务后的愉悦,教会他们把这一过程变成他们的激情“锚定”。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被激发内在动机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催发一系列外在的动机去推动、强化内在动机。比如任命“××”长、竞选“达人”、特殊的待遇(安排一节“自由活动课”,以便学生们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是物质奖励。

有激情的教师永远知道:教学艺术的一部分就是懂得什么时候激发内在动机,什么时候催发外在动机。教学技术的重要部分就是明确对于具体的每个学生运用哪一种动机激发方式,让学生在切换“嗨”与“静”的状态中把持情绪。

激情会让教师忘掉腐化的理论导向,凭感觉、情感来主导课堂,引导教学。比如通过装点学习环境来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让环境有意义更有趣味(墙壁微博、窗边书橱):用漂亮的作业和激情的海报及各种活动的照片装点墙面;用《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书籍200本,以及《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故事》等书籍杂志铺满窗台;用学生创作的漫画、剪纸美化墙裙。让成长有记忆更有痕迹:师生通过“我们的故事”、“每个种子都发芽”、“拇指蓝”、“记忆袋”等五彩斑斓、热闹嘈杂的成长足音营造一个生气勃勃、引人注意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一个学习的社区。在这里所有人都是参与者,包括教师在内。学习过程致力于师生互动、交流,给师生表达自我的观点和想法的机会,并引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习更依赖于学习者在与他人讨论过程中分享经验的理解,依赖于学生丰富的自由联想;更强调“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过去经验和知识的简单堆积叠加。

激情是没有自我的,本身就是火焰。教师的心总是新鲜的、热切的,总是在寻找一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思考的热点、难点、疑点。这种关注带来错综复杂的学习活动场景:各个学习小组,还有专注于任务或活动的个体在热烈地讨论、争论某个话题。比如,“佛山小悦悦”事件之后,结合初三政治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的内容,我组织了辩论赛:见义勇为、见义智为与“看客心态”,从道德、法律、情理多个层面辨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对我们的启示。有的学生提出“要像发达国家一样制定严格的法律处罚见死不救者”,有的同学认为“要让18个人在单位、社区曝光,用道德劝导见死不救者”,还有的同学“要进行人肉搜索,让这些人无处遁形,用唾沫淹死他们”,声音虽稚嫩,却透着真、善、美的信仰。在这种学习中不存在所谓的教学秩序,教师作为一名激发者、质疑者和释疑者在各个群体中穿梭——简而言之,教师不再被当作唯一的权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指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在全然的关注、观察中帮学生梳理知识、辨析感知。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身心是异常活跃的,能量是趋于集中的,激情就孕育在这种能量中,澎湃成长为一种生命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