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变革研究的现实意义

学校变革研究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色学校的成功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成功地确立了办学价值观。由此可见,特色学校除了“成功”这一特性之外,其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它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当前,学校变革研究之所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就在于它对解决我国教育领域中的种种现实问题所蕴含的巨大潜在价值。

1.对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继承和超越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我国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这表现在,“教师教学观念与方式有所改变;学生学习表现出合作、探究与交流的学习行为;学校评价追求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学校呈现出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9]

然而,新课程改革也遇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教师问题,一些教师缺乏参与改革的热情,没有真正理解变革的目标和内涵,又缺乏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变革的理论、技能,学习并认可了新观念,但不能付诸行动;其二,评价问题,现有的评价方式难以有效测量新课程改革所设定目标的进展情况;其三,组织问题,许多学校缺乏新课程改革所需的完备的组织工作计划和充足的资源条件;其四,外部支持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缺乏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有力支持。

对于这些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单纯性的应对措施,其成效恐怕是有限的。问题的根本症结还在于学校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被动地位。作为一次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学校与教师始终没能摆脱新课程改革的忠实执行者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过程中,他们要么表现出缺乏变革的足够动力,要么表现出缺乏变革的足够能力。

以往的许多教育改革事实证明,这种外加的改革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新课程改革中所遭遇的问题,还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变革应是一种全方位的变革。仅仅将新课程改革定位为对中、小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的变革是狭隘的。

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必须要引发学校其他方面的变革。正如有学者指出,新课程改革成为学校组织变革的主要驱动力,对学校组织的工作任务、教职工、组织结构、教育技术等四个变量都提出了变革要求。[10]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具有柔性,具有应变能力;要以扁平化组织结构取代科层式组织结构;要构建学习型学校;要实现学校领导方式的转变。

简而言之,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预期效应,必须在继承新课程改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新课程改革研究的框架,把学校视为发展与变革的中心,开辟多维视野的学校改革研究,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新课程在本校实施所需要的相应的学校配套改革措施,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和质的提升。

2.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诸多教育不公平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性别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受教育机会不仅存在巨大差异,在某些方面,这种差异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为此,各级政府纷纷做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以实现区域教育层面,即省域之间、市区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学校层面,即校与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学生层面,即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的大致均等。

毫无疑问,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决策是确保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前提。当前,各级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等方式无疑能有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然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演进过程。首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是有限的,对于广大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即使各级政府实行倾斜的教育投入政策,由于薄弱学校数量众多,校均教育经费仍很难有较大增长。而且,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学校教育经费的增长,固然能缩小与优质学校之间的设备条件水平差距,然而与优质学校相比,两者更大的差距是在师资水平以及学校品性、文化与制度上。要缩小这种差距,仅靠当前的师资培训和校际师资交流等有限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薄弱学校的自我改进十分必要。只要目标定位合理、方法措施得当,这种出自学校内部的发展举措,更易得到师生员工的广泛支持,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

为此,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薄弱学校要改变片面的“等、靠、要”思想,自身必须有所作为。而学校变革研究正是为薄弱学校的自我努力、自我发展,提供了相应指导。欧美国家的学校改进运动表明,只有在教育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不断推进本校的学校变革研究,只有以本校实际情况为研究基点,找寻到适切本校发展的改革途径,一大批“失败学校”才有可能转化为“成功学校”。

3.建设特色中、小学校的思想指南

特色学校一般是指那种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之下,在较长的时间内,在某些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之处,形成比较稳定鲜明的个性风格,成绩卓著,社会公认的学校。

一所特色学校有两个基本标识:其一,特色学校具有独特性的、个性化的学校特点。这种独特性带有创造性,表现为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和独特的办学策略。其二,特色学校是具有稳定性的、成功的学校[11]。特色学校的成功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成功地确立了办学价值观。第二,成功地培养了大批人才。第三,成功地确立了一种优化的办学模式,特色学校的形成过程,就是某种办学模式不断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特色学校除了“成功”这一特性之外,其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它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在教育实践中,建立一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学校,是许多学校教育管理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孜孜不倦的实践追求。而学校变革研究对于建设特色中、小学校无疑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学校变革研究通常以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它通过全面、综合分析对象学校的存在问题、潜在优势,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特定的改革与发展规划,有助于克服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所可能带来的“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为特色学校的最终形成创设有利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