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训教一体”教师教育模式的推进策略

“研训教一体”教师教育模式的推进策略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推进“研训教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必须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整合现有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资源,形成“研训教一体”的教师教育工作网络,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新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在平时的“研训教一体”的工作中,尤其关注教学常规落实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规范的养成,引领教师、帮助教师有所突破。“研训教一体”的价值在于“研”与“训”的有机结合及其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有效推进“研训教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必须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整合现有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资源,形成“研训教一体”的教师教育工作网络,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新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最近几年来,我不断对“个性设计—互动研讨—引领帮扶—反思建构—系列研究”的“研训教一体”的教研工作模式进行研究实践。

1.“个性设计”筛选各个层级教研信息,整合信息、反思建构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的目标确定和教学策略的建构。长期以来,初三语文教学比较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它比较强调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体现的是教材为中心,考纲为中心,其结果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弱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在达到一定程度时便难以提高。因此,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把握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要求教师对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必须有“个性设计”。鉴于此,我们制定了研讨课的申报制度,以此开展公开教学和评议活动。研讨课的出发点定位为“发现问题”。教师们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记录下来,基于问题的解决设计研讨课的教学方案,凸显了研讨课的研究功能。研讨课的落脚点定位为“解决问题”。营建与二期课改相匹配的教研文化,变课后评议“这堂课上得好不好”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不是有效”,提高了教师承担研讨课的积极性。

在教研活动时,我和基层教师共同设计。每一次教学活动,要既考虑课内,又考虑课外;既考虑传授知识,也考虑自学能力的培养;既考虑学生现在的学习,也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要放开眼界,去统观教学全貌,从未来着想,从培养人才着想,从学生学习的精神力量着想。在这样全方位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学。如此,方向感明确,不必受外界的偶然因素影响。2010年上海市语文中考前,关于课内打星号的文言文篇目是否进入试卷有多种说法,而事实是,当年中考试题《记承天寺夜游》恰恰是打星号的篇目。在教师复习备考期间,我要求教师研究《课程标准》,把握《考试手册》,摒弃功利色彩,将“考试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变为可研究的主题。从这一具体的问题探索中,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因此,教师们筛选市有关部门的教研信息,加以重组,有个性地设计了文言诗文的复习计划。

2.“互动研讨”针对有关情况讨论研究,提炼主题、制定对策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先进的思想与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式便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再加上教学评价(包括各种考试)的原则、方法、手段没有根本的改变,因此,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仍然没有大的突破。只不过在阅读教学中增加了所谓的思想性的分析,大量的微言大义式的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的揣摩,拔高了作者本来的写作意图,抽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美感。其结果是使语文课变成既非语言训练、又非思想政治教育、更非文学情感陶冶的不伦不类的课,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使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语文教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教学。由于教学思维定式的影响,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仍呈现模糊状态。

因此,我在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中,将教研与培训结合起来,在研讨的基础上,统一了以下认识:

(1)语文教学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人的创造力是思维力的集中体现,人类一切发明创造无一不是思维火花迸发的结果。语言是思维的凭借,学习语言,既是认识别人思维特点的过程,又是培养自己思维能力的过程。真正的语文学习必然是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学习。只有热热闹闹的举手发言而没有思维容量的课,不能算作好课。比如《愚公移山》,有人对“愚公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等看法视为创新之见,其实这是一种庸俗化的见解,因为这则寓言的真谛是精神的价值意义,而不是方法论上的优劣比较。有些人见解所以庸俗,不是发散思维的错误,而是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不准确所致。强调“规范化”“归同化”不仅不排斥求异性,而且正是为了“求异”而奠基。

曾经听过一个学校的教学比赛课。教研组的所有教师都认为学生发言积极的课是优胜,而我们恰恰选中了文本解读相对扎实的另一堂课。在点评时,教师困惑不已。在几天后的学校教研活动时,教研员专门去学校与教师分析讨论,研究“怎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教师们在文本解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上有了豁然开朗之感。

(2)语文学习要注重课内外和谐共振。不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学生“主体”都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地得到发展。现在,有一种倾向是幼稚可笑的:课堂上的学习是传授式的、程式化的,课外则大量增加研究性的所谓“课程”,名之曰“素质教育新探索”。其实,这是舍本逐末。课堂上的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学习生涯多半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这一方面的学习思维凝滞,而另一方面的学习又要思维激活,可能性又有多大?

根据语文新课程“一本教材多种技能”的要求,我们开展新教材教学设计技能培训。以六年级新教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向基层教师讲清教材编写意图与特色。学科教研组开展了互动式技能培训——各所学校写一篇新教材教案。每所学校都设计了一份详案,有的学校的青年教师全部参加,共设计了数篇。

针对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大胆尝试了互动式的校本培训模式。一是“师生”间的互动,培训者本身就是被培训者中的一员,所谓“培训”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们分享;二是“生生”间的互动,被培训者自主结合成几个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开放式的课堂、互动式的讲课,充分发挥了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也必须以课堂的辐射为原点而扩展至课外之无限。各学科如此,语文教学自不例外。

3.“引领帮扶”是对薄弱学校近距离指导,解决问题、培训教师

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完整而全面地认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并加以实践,是解决问题、培训教师的主要任务。我在平时的“研训教一体”的工作中,尤其关注教学常规落实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规范的养成,引领教师、帮助教师有所突破。

“研训教一体”的价值在于“研”与“训”的有机结合及其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我们以“教学咨询中心”为载体,充分发挥薄弱学校教师的长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是被学生的现状所左右。其实,这些学校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学生是否感到“有可学”和“有所得”。因此,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学”和“有所得”,教师要更为细致用心,薄弱学校的教师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劳动。

我在平时的“研训教一体”的工作中,尤其关注教学常规落实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规范的养成。同时,在上海市全面实施二期课改的新背景下,引领教师、帮助教师有所突破。

(1)教学内容上的突破。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基础,由过去较偏重语文知识概念的传授向注重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使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掌握语言的规范,感受语言的魅力,自觉运用规范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来正确理解作品内涵及表现形式,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人、事物及有关现象的基本认识。

(2)教学策略上的突破。我们强调的是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概念,教学策略的突破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无效劳动。学生应有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较广的阅读面、较大的阅读量,在独立自主的、能动的、有个人见解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的思想认识水平,从而发掘潜能,扎实语言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提倡以写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为主,淡化文体定向的写作,控制过细过多的知识概念和方法、门道的传授,目的是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有所认识、有所发现,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与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融为一体,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水平。

(3)教师素养的提高。随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突破,必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的素养,除以往所说的语言表达、书写、仪态等方面之外,还应当包括以下几点:①教师的价值观、教学观和学生观;②教师的阅读量和信息量;③教师理解和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

4.“反思建构”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初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将一些符合学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以书面文字作总结。从科学的视角观察,教研活动不仅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系统,而且与人的物质生命发展和精神生命成长相关。教研部门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应该对组织内所有成员负责。教研不仅应该对学生的成长负完全和完整的责任,还应该对教师团体在学校中的生活负责,更应该对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负责。这才是我们所探索的有效教研模式的应有之义。

因此,有效教研关乎促进教师隐性专业知识显性化。教学是一个存贮着大量隐性知识的专业。“教无定法”这句老话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有效方法和尚未规范与显性化了的知识。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既有共同的成长规律,又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性向、认知风格、成长节奏,以及由这些要素经过独特组合而形成的心理和认知结构。另外,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和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是独特的。因此,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力远不止已经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和格式化的编码为各分支的教育科学知识,更丰富的知识和才能还积聚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中。

“系列研究”,力图有以点带面的思考,力求能够有比较科学的理论思考,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作为教研员,在命题的系列研究基础上带动教学品质的提升是目前以及今后阶段的重点课题。

在我的五环节教研模式实践中,我深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所以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反省能力和教师专业经验,逐步建立“习得性、发展性和交流性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可能和空间,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探索和学习处于隐性状态的教师专业知识,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

(本文收录于上海教育出版社《“研训教一体”的实践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