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伴交往的问题

同伴交往的问题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心理断乳”的及早进行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的“关键策略”。有些孩子愿意交往也敢交往,却由于采取了不适宜的交往行为,而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轮流、分享、协商等都是孩子应该学习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游戏规则”,在交往过程中要让孩子逐渐习得这些技能从而逐渐成为受欢迎的人。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孩子太懦弱和太“自我”都会出现问题。

父母们,你们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情形呢:在一些公共场合,让孩子给相熟的人问好,孩子却躲在妈妈的身后,以怯怯的眼神看着对方,而妈妈只能尴尬地和熟人说:“这孩子太老实。”孩子想和小伙伴一起玩,但是因为不认识,不好意思上前主动结识。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他们成为“四二一”(即四位老人、父母二人、一个小孩)工程的重点。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确实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宝贝们因为长辈关爱得太多,交往能力反而在逐渐减弱,这是家长朋友最关心的问题。

孩子交往的问题行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问题行为:脾气大、坐不住、和别人争吵、妨碍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攻击性、不遵守规定等;二是内隐性问题行为:说没有人喜欢自己、很孤单,表现得很紧张、悲伤、抑郁等。

(一)不愿交往

有些孩子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即使在外边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当同伴主动找到他时他也采取“回避政策”。

1.缺乏交往动机

这类孩子缺乏交往动机的原因可能在于:①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着游戏,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②有些孩子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为了“省事”他宁可与成人交往。

家长应及早对这类孩子进行“心理断乳”。当孩子长到3岁左右,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孩子“心理断乳”的及早进行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的“关键策略”。实践证明,及早进行“心理断乳”也有助于缩短孩子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2.有过失败经历

有些孩子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因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方式的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对于这类问题,家长应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负过,家长不妨直接带领孩子与同伴交往两三次,为孩子“壮壮胆”,当孩子学习到交往技能、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后,家长就可以撤了。

3.孩子个性原因

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而只喜欢与物打交道。

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可以引导,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家长要尽可能引导孩子与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则孩子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大约3岁以下)不愿交往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但3岁以后,孩子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家长应从以上方面寻找原因。除此之外,家长应考虑自闭症的可能,要及早带孩子到专业机构治疗。

(二)不敢交往

有些孩子害羞、胆小,想与小朋友交往却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换玩具却不敢说,让父母带着交往等。孩子在3岁左右出现不敢交往的情况比较多,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想交往又不会交往的阶段。随着交往经验的丰富,他们会变得乐于交往,如果还不敢交往,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造成孩子不敢交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交往经历和经验,孩子对于没有经历或经历少的事情总怀有恐惧心理;二是不自信。

除了多带孩子进行交往外,比如到有孩子的邻居家串门,与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出门游玩等,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与比他们年幼的同伴交往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当孩子在与较小孩子的交往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交往经验、建立起自信时,他们就逐渐敢于交往了。

(三)不会交往

有些孩子愿意交往也敢交往,却由于采取了不适宜的交往行为,而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被欺负

有些孩子总被一个或几个孩子欺负,他们不敢反抗,只能回到家里向家长诉说,家长既心疼又生气,但常常不知怎么办才好。此消彼长是一些事物存在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同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当一个孩子欺负另一个孩子而没有遭到反抗时,他就会逐渐胆大起来,更加强化了欺人的行为。其实,孩子最初的欺负行为都是尝试性的,当这种行为遭到反抗时,他一定会收敛一些。

当孩子第一次回家报告被欺负时,家长在搞清楚纯属欺负行为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应勇敢地反击。比如,鼓励孩子对欺负人的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你再这样,我就不客气了”等等。有些孩子由于性格懦弱或别的原因不敢反击,家长则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切记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处理,家长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要给孩子形成仗势欺人的印象,要让孩子以理服人。在反击过程中积累交往经验、增强交往技能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教孩子几个“绝活”也是提高孩子社交地位的策略。孩子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对于这样的同伴他们也很少产生欺负的动机。因此,在业余时间教孩子一些技能,如折纸、变魔术等,有助于他们“震慑”住喜欢欺负人的同伴。

2.自我中心

有些孩子比较自我中心,在游戏过程中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同伴,总希望别人都听他的,好拔尖,总要占据“好事”,这种孩子由于其行为不符合“游戏规则”而常常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对这类孩子使用“自然结果法”就很好。即:当孩子由于自己的行为而不受欢迎时家长再及时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时候帮助他找出原因及对策。孩子的“乐群性”使他们这时很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轮流、分享、协商等都是孩子应该学习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游戏规则”,在交往过程中要让孩子逐渐习得这些技能从而逐渐成为受欢迎的人。

3.攻击性强

有些孩子喜欢打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从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比如,当他们想加入正在进行的游戏小组时,他们经常会采取强行进入的办法从而遭到同伴的拒斥。他们缺乏与游戏情境相对应的交往策略。研究证明,模仿他人的行为、显示出一致、说与游戏有关的话等都是加入游戏小组的有效策略。

针对攻击性强的孩子,家长可采取与孩子讨论、讲故事等方法使孩子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告诉孩子,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可采取以下步骤:倾听别人的想法,平静地陈述自己的想法,达成共识。

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孩子太懦弱和太“自我”都会出现问题。想让孩子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自如地进行交往,必须让孩子进行“实地学习”。那种怕孩子出问题而把孩子关在屋里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孩子只有在经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的交往后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