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围绕海洋战略,建设海洋文化

围绕海洋战略,建设海洋文化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是蓝色的国土。中国大陆岸线有18 000多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7 000多个,可管辖海域面积达3 000 000平方公里。另外,虽然我们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但我们的人均海域面积只有2 500平方米,大大低于世界上主要海洋国家的人均海域面积。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种资源及开发相关活动的总和,海洋生产总值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简称。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是蓝色的国土。从5亿年前的“三叶虫”开始,生命的繁衍造就了高等的动物,从而给古老的地球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近100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海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人口激增三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洋,向海洋要食物、要淡水、要能源、要空间。因此,1996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将接近公海的三分之一、相当于陆地三分之二约1.09亿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归各沿海国家管理,此后,有关国家对其专属经济区海域内的资源享有主权权力,人们已经把这些海域视为“蓝色国土”。中国大陆岸线有18 000多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7 000多个,可管辖海域面积达3 000 000平方公里。再以上海为例,市区面积有600多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也只有6 000多平方公里,而海域面积则有60 000平方公里。应该说,开发和利用海洋是大有作为的。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所预言的那样,当今的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新天地。

一、大陆对海洋的认识逐步加深

尽管在7 000多年前河姆渡的遗址中已经出土了木桨等文物,佐证了当时的先人已会驾舟出海;在春秋战国时期狩猎水陆攻战纹壶的图案中已经可以看到造船航海的情景;秦汉以来有了东渡扶桑的记录、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时候的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将航海科技推向当时的世界之巅。但是,总体来讲,我们的海洋意识与观念跟西方一些国家相比较是明显落后的,这也就导致大陆对海洋的利用和管理是比较落后的。为什么呢?

(1)文化传统的缺陷所致。我们的先哲圣人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内向型的中国大陆古文明中,海洋常常作为一种抽象或者负面的因素出现,通常与蛮荒、甚至灾难联系在一起,连神话都不例外。庄周《逍遥游》里的大海“北冥”、“南冥”,及其中可以互相转换的“鲲”和“鹏”,无非是极言其大,并无具体所指,属于哲学的议论而不是自然的描述。《山海经》的“海经”“荒经”也是指遥远的极边地区,重点在于怪诞事物,而涉及海洋的最佳内容莫过于“精卫填海”故事:炎帝女儿在东海溺死后,变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木石”想把东海填平。在科举制度下的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只注重“务虚”、不重视“务实”,即使有些开发或者利用海洋的想法,在实际操作中也较少有扎扎实实的举措。到现在为止大陆青少年的海洋意识仍很淡薄。在上海的大学生中曾经有过一次调查,90%以上的受调查者只知道大陆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国土;许多大学生不清楚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

(2)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影响。当时中国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社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只求没有异族的入侵,决无向外另求福地的意向。反映农业社会利益的儒教文化,主张人们固着在自己的土地上,“父母在,不远行”,没有到远方开拓的传统。用明太祖朱元璋的话来说:“四方诸夷,皆阻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何苦要去海外殖民?至于对外贸易,也是应国外的要求而开,因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五十八年致英王敕谕)。皇帝的观点,反映了自足自给农业社会的心态,一种内向型社会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以农为本”和耻于言利等观念的影响下,整个社会是重农抑商。在社会职业“士、农、工、商”的排位中商业是在最末尾的。在长期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中,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就无法得到发育和成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这么发达的航海技术而没有给当时的政府和人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和利益。

(3)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自始皇帝统一中国大陆的2 0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都是大一统的管理方式为主。广博的大地、丰富的物产,养育了数以亿计的中华儿女,人们没有离开了海洋就没法生活或有很大不便的想法,除了生产食盐。而现在我们才真正认识到我们是地大物不博。我们的国土是960万平方公里,而人口有13亿多。美国的国土是937万平方公里,但人口才3亿多一点。俄罗斯的国土达1 709万平方公里,人口才1.4亿。加拿大的国土比我们还多一点,997万平方公里,但人口是3 000多万。澳大利亚7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 200多万。巴西850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亿。整个阿拉伯国家1 42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2亿。而非洲有3 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10亿。我们的耕地比人口少,人均的土地少。我们的人均资源更少。以石油为例,阿拉伯国家2亿人口有石油923亿吨。俄罗斯是100亿吨,加拿大3 000多万人就有石油21亿吨。而我国石油有22亿吨,但人均资源比这些国家少很多。日本的资源虽然也很少,但它千方百计去节约保护。比如,自己的树不去砍,自己的油田少开发,到外面去购买开采,这是日本长远发展的一种手段。另外,虽然我们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但我们的人均海域面积只有2 500平方米,大大低于世界上主要海洋国家的人均海域面积。直到现在,我们才真正认识到资源的贫乏。

二、面对海洋世纪要积极推进海洋经济

近10年来,大陆的不少专家学者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要求像重视发展航空航天那样来重视开拓海洋。其主要内容有。

(1)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种资源及开发相关活动的总和,海洋生产总值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简称。今天,我们国家的海洋经济大概分为12种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利用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等。还有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涉海的其他相关产业。2008年大陆的海洋生产总值29 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比上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8%。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 608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4 026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4 02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2008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218万人,其中新增就业67万人。根据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占GDP的9.53%,生产总值是3万多亿。2009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实现增加值12 989亿元,比上年增长8.7%。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建筑业这4个产业增加值的总和共2 845亿,占海洋产业增长总值的21.9%。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矿业这4个产业增加值的总和共107亿,仅占海洋产业增长总值的0.8%,但增速也相当快。上海也提出了规划,在未来几年,努力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年增长率不低于15%,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

(2)抓紧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资源可以分为3块:一块是物质资源,一块是空间资源,一块是人文资源。海洋物质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根据资料记载,世界上的生物品种80%在海洋。生物植物的品种有20万种,微生物的品种更多。空间资源由海上、海中和海底组成,海洋空间资源将给人类长期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这些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将来可以建海上城市、海上机场、海底仓库、海底隧道等。还有就是能源,其中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世界海洋资源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不断地发现、开发和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新能源都是清洁能源。第二是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没有设备不行,设备技术不过关不行。现在我国目前的探测能力可以达到3千米至4千米,目前正在研制7千米到8千米。第三是获取更多更广的海洋食品。海洋里有大量的资源,有很多奥妙我们还没有探测清楚。第四是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里的生物、矿物将来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新型药物,具有十分宝贵的前景。第五是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及运输方式。

(3)不断加强海上防卫力量。我们尽管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但是,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海域与周边国家有海洋权益上的问题;尤其是南海,我们已经在最南端的曾母暗沙重新树了界碑,但是在岛礁和海域的管理上仍然存在着非常突出的问题;另外,大陆这些年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产品要通过海路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们还要购入粮食、铁矿砂、石油等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海上运输的安全问题是一定得重视的。因此,从中央政府到沿海地区的政府,都在研究制订海洋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三、围绕海洋战略,深入开展海洋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同时也孕育了辉煌的海洋文化。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大力建设、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进一步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海洋,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促进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之魂,文以化之;民族之神,文以铸之。如果只有海洋产业与经济的发展,没有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兴起,是不利于一个地区、整个民族的发展的。而海洋文化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宽泛的,内容也是非常庞杂的。只有围绕国家或地方的海洋战略,才能使研究更加富有实际作用。

关于海洋文化,在大陆比较流行的有这么六七种提法,其中影响大的是中国海洋大学曲金良教授的《海洋文化概论》中的观点:“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总之,海洋文化的概念还是比较宽泛的。我们不必要在概念上多费笔墨,应该在实际研究上多下功夫。大陆现在有以海洋冠名的大学5所,北至辽宁,南到广东,这些学校都在开展海洋文化的研究,已经产生了一批成果。作为其中办学历史最长的一所学校,上海海洋大学应该在海洋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至今已有98年的历史。它的创办就是为了维护民族的海权和渔权。我们学校的老校长侯朝海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本校之筹设,始于1898年,以鸦片、中日两战争以后我国海军及要塞全毁,德日两帝国主义之渔轮渔船侵我渔区,并诱惑我国渔民滋扰沿海,当时有识人士,为维护渔权,重视海防及提倡水产教育起见,特发起筹设本校于吴淞炮台湾,并就原有炮台基地以建校舍,用意为吾国既无海军与要塞而不得不赖训练海事人才,以谋抵御帝国主义之侵略沿海。”作为大陆唯一的一所长期以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和水产品贸易为主要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学校,在海洋文化的研究中应该:

首先大力开展鱼(渔)文化的研究。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的物种大约在200万种,其中已知的海洋生物的物种大约有21万种。而海洋中的鱼大约有15 000多种,预计还有5 000多种待发现。我国海域有记录的鱼种有3 048种。人类利用海洋首先是捕鱼,其次是晒盐。根据现时的情况,大陆政府已经明确了“积极发展远洋渔业”的战略部署。而鱼类一旦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鱼文化便开始形成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催生了内容丰富、寓意吉祥的鱼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鱼文化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渔业的渊源及其发展的历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渔船、渔具、渔法,养殖和加工的技术与方法;各地渔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与习俗;有关鱼和渔民的故事传说、文学艺术品;食鱼的技术和方法;渔业与宗教结合的衍生品等。对鱼文化的研究可以有很多视角,可以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开展研究,也可以从吉祥文化等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探讨,更可以从文学的作品中探寻丰富多彩的鱼文化现象。

《诗经》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305篇。在那个年代,《诗经》不仅是文学作品集,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孔子就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学习和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又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还可以用来服侍君上;而且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而现在我们来学习和研究《诗经》,不仅应该重视它的文学价值,还可以全面考察和了解古代社会与文化。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许多鱼文化。一是中国渔业的发展历史。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开始了鱼类的养殖。现存的最早文献是范蠡的《养鱼经》,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那么,先民的养鱼肯定在这之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诗经》给了我们答案。在《灵台》篇里写到,灵台筑好以后,“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这里的灵沼就是人工挖的大池塘,里面满是鱼儿在欢快地游弋和跳跃。我们把时间定格在春秋时周文王时代,中国人有文字记载的养鱼史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二是中国传统的渔具和渔法有哪些,在《诗经》中有很多记载。《九罭》篇中的“罭”就是一种捕鱼的细网。《鱼丽》篇中的“罶”就是竹制的捕鱼工具。“在河中累石拦鱼,罶放石中,鱼进则不能出。”《南有嘉鱼》篇中的“罩”,是竹编的捕鱼具;“汕”也是捕鱼具,类似现在江南水乡渔民用的抄网。更有甚者,当时的先民为了捕到多而大的鱼,已经知道给鱼儿创造舒适的生活小环境。《潜》篇中提到的“潜”,又名“糁”,就是“积柴于水中,使鱼止息,便于集中捕捉”(类似于现代的人工鱼礁)。诗歌中反映渔具渔法的还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他是上海淀山湖西边、江苏甪直人,有钓鱼、饮茶、作诗的嗜好,他对各种渔具和茶具都有了解,并为之写诗歌咏。陆龟蒙系统写了20首渔具诗,值得一读。三是反映了人们对鱼类的认识与发展。在《诗经》中直接提到的鱼名就有20来种,例如:鲂、鳟、鲔、鳣、鲤、……其中有些鱼名现在还在使用,如鲂,学名是团头鲂,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鳊鱼,生活在我国的淡水河流和湖泊中;有些鱼的名字发生变化了,如鲔,原来是指黄河中体长数丈的大鱼,根据专家的考证,就是现在的鲟鱼,但是,日本人在发展海洋渔业的过程中,使用了这个汉字,被用来指称金枪鱼(tuna),结果,现在已经为华人渔界认同了。我们就这一系列内容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中国诗经和鱼文化》。在上海海洋大学还建有鱼文化博物馆,这些都是我们开展这方面研究的良好基础。

其次是开展大陆渔村文化的研究。众所周知,大陆的沿海地区和海岛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料。我们讲的海洋文化应该包括海洋渔业文化、海盐文化、海洋渔村文化、海洋交通文化、海上移民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神话传说、海洋军事文化、海洋民间信仰、海洋旅游文化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首先我国海岸线18 000多公里,北、中、南各段均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积淀着丰厚的海洋文化资料,且联系着内地与域外,是我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基地,并构成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历史上还从未对我国的海洋文化资料做过统一而深入的调查,它们散落在实物、文字、图片、风俗、口头文学、信仰观念及其他口述资料中,亟待补课式地加以整体的搜集与整理。其次,随着这20来年沿海和海岛开发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海洋文化载体正在萎缩,如渔村、海洋神话、海图海志、海洋民俗、盐民船民等都在逐步地减少、弱化或消隐。我们的近邻日本等国都高度重视海洋文化资料的搜集,拿渔业来说,日本已由有关的文化研究机构对各地的渔捞活动、品种产量、渔事信仰、渔民状况、渔村村落、渔民民俗、渔民族谱、渔业志、渔村志、航海图、航海日志、渔民书信、契约文书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并对文档原件加以持续的征集和收存。因此,一些著名的民俗学家提出,当前大陆的海洋开发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沿海开发从渤海湾、江苏沿海地区、沪浙闽粤直到北部湾沿海,已先后进入了发展的规划和实施阶段,不少地区已从沿海开发延伸到海中人工造岛,沿海和海岛已成为最有希望的“热土”,迎来了亲近海洋的新时代。而我们对于海洋文化资料的收存极为有限,不利于我国海岸和海上的系统发展。渔村文化是大量海洋文化资料的载体。这十几年大陆的发展,真是沧海桑田。但是,随着渔村的变迁,大量海洋文化资料面临散失甚至堕毁的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抢救式的保护和收集整理。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中,前几年已经对江苏、浙江的部分渔村开展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一手资料;近期,上海海洋大学又与日本神奈川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的联系,我们应该在渔村研究上做得更细、更深,通过这个视角拓展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形成我们的研究特色。

再次是进行“海业”方面的研究。近代由于科技进步,人们工作时间减少,人类休闲意识的发展,其需求性、安全性与可行性都不断提高,海洋环境所能提供的观光休闲的机会与内容也大量增加,参与这类活动的人数急剧上升,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选项。“海业”这个概念是日本几年以前提出来的,现在逐渐在为人们所接受。海业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但是,区别于工业、农业等范畴,它所指的只要是跟海有关的有益于人类生命和生活的活动,诸如,渔人码头与餐饮,海上观光与垂钓(海洋生态观光、海洋景观观光、海洋产业观光、邮轮观光、岛屿观光等),海上运动与观光(划艇、潜水、冲浪等)。尤其是为了保护生物资源,许多国家已经禁止在近海捕鱼,鼓励人们垂钓,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这是非常好的举措,不仅对保护资源有好处,而且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很有帮助。我们知道,现代化的生活,高效率的工作,常常使人们的身心搞得较疲惫。因此,现在国际上已经在逐渐流行一种软性的、慢性的体育活动,垂钓就是一项健心的体育活动。海钓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很刺激的也是需要较高消费的活动,在大陆正为越来越多的有实力的身体较好的人群所接受,处于方兴未艾的状况。在我们古代的文献中曾经有不少关于海钓的描述,最早在《庄子》就有:《庄子·杂篇·外物》中,有一段关于海钓的记载兼具神话的浪漫和寓言的隽永,很有文学欣赏价值:“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而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浙江)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这段话的意思是,任公子以50头牛作钓饵,钓了一年后才钓得非鳌即鲸的东海大鱼,切片晒干后,居然使浙江以东、苍梧(即九凝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以北广大地区的居民吃了个够。今绍兴南岩寺对面山腰峭壁中有一阙,据传为任公子钓鳌台。因此,关于海业的研究是个新的领域,我们将和东京海洋大学加强合作,一起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另外,关于航海科技与文化的研究,也是很值得深化的。2 000多年以前,历史上就曾经有徐福出海东渡的记载;600多年前的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辉煌。上海海洋大学应该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一是上海海事大学就在我们旁边,他们有很好的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二是中国航海博物馆就设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是我们开展研究中可以经常利用的资料馆;三是上海正在积极推进国家航运中心的建设,正好有这方面的需求。因此,我们也将积极创造一些条件,争取形成我们的研究成果。

总之,上海海洋大学更名的时间不长,在海洋文化的研究方面很多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注意到台湾海洋大学在这一领域有扎实的研究和丰硕的成果。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两岸加强合作与交流,争取在海洋文化的研究上获得新的进步。

*此系2010年5月在台湾海洋大学举行的两岸海洋文化研究论坛上宣读的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