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双名工作室”为平台,示范辐射

以“双名工作室”为平台,示范辐射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和有价值的交流,在有了名家工作室之后,便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此后,广州市也成立了“名家工作室”,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名主持人。我主持的“名师工作室”的理念非常明确,那就是“凝聚教育智慧,追寻教育灵动”。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还可以带动一个以追求专业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群体。

我总是坚定地认为,在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才是最为核心的。一位好校长,意味着一所好学校;而一位好教师,则意味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能在他的引领之下,体验教育的智慧,感受成长的幸福。区域、学校间教育发展的最大差距从来就不是学校的办学设施,而是师资水平。因此,如何缩小师资水平差距,成为当前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直面的现实。

2015年9月15日,小北路小学校内热闹非凡,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八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名校长汇聚于此,来了一场南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教学理念的对话与碰撞。事实上,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和有价值的交流,在有了名家工作室之后,便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早在2009年,为了推进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广东省教育厅决定开展“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的建设,2010年3月25日,“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正式授牌,这其中之一的便是由我主持的“彭娅工作室”。此后,广州市也成立了“名家工作室”,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名主持人。

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就是要通过名校的名师们带领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水平,从而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主持的“名师工作室”的理念非常明确,那就是“凝聚教育智慧,追寻教育灵动”。我希望工作室是我和学员们共同成长的摇篮,可以把我有关灵动教育的教育智慧、教育方法和理念进行传播,同时也从同行身上不断学习,汲取自我前行的养分。

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还可以带动一个以追求专业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群体。我们知道,当今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已成为影响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改变这一现状同样是教育发展的重大挑战。因此,名师工作室示范辐射就是要通过名师的传帮带制度建设,在专业层面上更多地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名师的活动影响一批教师,带动一个以追求专业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群体。

我从教近30年,近几年可谓是教育的黄金时代,一直以来的耕耘使我获得了不少殊荣,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小学数学正高职称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首批教育家培养对象等。常言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自己不断潜心探索教学方法和提高办学水平之外,我还担任了首批“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首批“广州市名家工作室主持人”,通过双名工作室,我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办学特色,向全市、全省进行传播辐射,为中国教育改革尽绵薄之力。

我们的工作室的教学成果是以论文、专著、公开课、研讨会、网页更新等形式向外辐射,引领全省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全省教学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一)全省50位校长100多位教师来“跟岗”学习

名师工作室成立了,学员培训的方式是跟岗学习。

这么多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初开班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那年五月,我们小学数学全体主持人和学院导师、省骨干培训班的学员们在原广东教育学院(现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田家炳大楼三楼会议厅,分小组布置跟岗工作。一听到那高标准的要求、紧张的安排,我的第一反应便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申报这个工作室),我在工作室挂牌时的兴奋一扫而光。但现在已经上了“贼船”,只好摇好桨。于是我拟定了《工作室培养计划》和《工作室制度建设》,以我负责的广州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名师课题《面向全体的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为引领开展研究。从而实现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合一,分享与发展依存,提高与特色共有。从培训计划的制定到实施,工作室跟岗学员成长的规划、实施及考评,课题研究的开展,到教学示范的任务落实,都让我感到无形的压力

在跟岗学习开始之前,原广东教育学院邀请我为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做讲座,我讲了关于《有效教学的策略与研究》专题。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我从理论到实践,例证新颖有效,讲授由浅入深,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体会,给学员们传授了现行课堂有效教学的艺术和技巧。课后,几位学员找到我,要求加入我的工作室与我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学难点、热点问题,但因每个工作室的经费相同、学员人数也要相同的原因,他们的愿望没能达成,然而学员们的信任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给了我更大的压力,让我不得不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将接下来的跟岗工作做得更扎实有效。

我的工作室的9位成员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师,他们已经是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科研方面有自己成就的省级骨干。他们在学校里也各有分工,有的担任副校长,有的担任教导主任,有的担任学科组长,都还兼任一两个班的教学,工作繁忙、任务繁重,还要排空三个星期的时间驻扎在我们学校跟岗,非常难得。于是,在学员来校之前,我就先利用工作室经费给每个人买了两本实践性非常强的书籍,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和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让他们在跟岗学习的同时多结合教学理论与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跟岗变得更有实效。对于我送给大家的见面礼,学员们非常惊喜,导师谢明初教授称赞我工作室的准备工作充分、有水平。在课题开题报告会上,我和谢明初教授一起,不但帮助大家梳理课题制定的规范性、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等相关内容,还建议学员围绕课题跟岗上课。首先,每个人先内化自己所申报课题的主题,所上的课必须围绕课题主题来进行设计。其次,每位成员都要了解其他8名学员的课题报告,所有的评课都必须围绕上课人所申报的课题主题来评。最后,因为大家都已经是省级骨干教师了,上课评课不需要停留在常规课的要求上,重在对课堂生成资源如何利用的技能训练上。

跟岗开始了,我校每个年级有四个教学班,两位数学老师分别任教其中两个班,我安排两位学员与他们分别结成一队,同级两队组成一个组,四人方便研讨。每天的每一节教学内容都由四人一起研究,并各上一个班的课,每人就可以听三节课。每听完一节课都及时听取大家的意见来调整教案,从第一位老师上,一直到第四位时,教案便越改越精。大家互相听课、互相研究、互相修改教案、一起评课,无论是省级骨干老师还是本校老师都觉得收获很大,碰撞出了许多思维的火花。到最后一个星期,大家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从最初提出的熟练运用生成资源,到了如何做到课堂教学“无痕迹”,每位老师的课都越上越好,进步之迅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惊喜地发现,9位学员在汇报课上流畅的课堂教学艺术的展示,实现了省级骨干教师向名师迈进的跨越

“双名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经培训全省跟岗学员100多人,其中名校长50多人,名师100多人,其中15人从省骨干教师成长为省百千万名师,32人成长为市级名师,8人成长为省级名校长,5人成长为市级名校长,13人从教导主任提升为学校主抓教学的副校长。

(二)名家大师赴博罗花都“送教上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工作室不仅接待来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师跟岗培训,同时还不断派出骨干教师到博罗、花都以及其他薄弱地区参加帮扶。

博罗县观音阁中心小学是小北路小学的“千校扶千校”结对帮扶学校。2010年10月28日到29日,我担任小北路小学书记,带领工作室成员赴博罗县观音阁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教学服务活动。在广州市特级教师协会的组织下,确立观音阁中心小学为“广州市特级教师协会教学基地”并挂牌,工作室骨干成员、花都区新华第四小学魏燕平老师为该校教师上了教学示范课“秒的认识”,并与他们进行了研讨和交流。魏老师的教学展示,赢得了当地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在观音阁中心小学老师中掀起了“原来课可以上得这么好”的研究热潮,给老师们送去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开启学生思维的新模式。老师们纷纷表示这些教育的新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对他们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两个月后,广东省教育厅于2010年12月23至24日在罗定市举办了“南粤名师大讲堂之走进罗定”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为云浮市全体数学老师讲了“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与云浮市第二小学刘倩梅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与当地老师一同分享了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引发了个人反思,促进了区域教师专业成长,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和骨干教师成为未来教育家,实现教育家办学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2011年5月,我随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到韶关市参加省的帮扶行动,与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的曾少华老师一起执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中的“谁打电话的时间长”。我主讲“计算与计算教学”,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讲座结束后,韶关市浈江区的老师们提出了许多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何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放松操作?如何处理新教材中例题与练习题之间跨度太大的问题?我与大家进行了探讨,我认为,无论动手操作花费多少时间,一定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因为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忽略操作,这样将知识死灌给学生有违“以生为本”的原则。

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我到全省各地做专题讲座50多次。通过送教和讲学活动,带动了一批教师的积极参与;而在同行的交流中,也把灵动教育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传送了出去,获得了“双赢”的局面。

(三)“双名工作室”就是学员们温馨的家

“双名工作室”不光传授教学和办学经验,同时还是学员们温馨的家。我常常听一些专家笑称:“你们的工作室都快成了一个小型培训机构了!”实际上,与培训机构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工作室学员们之间关系很融洽,培训前后时间不同的几期学员大家彼此都认识,甚至互称“师兄”“师妹”。大家共同交流培训心得,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甚至在生活上互相帮忙,成为知心的好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