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文人都把竹子的清雅比为君子的文明有礼贞洁

中国古代文人都把竹子的清雅比为君子的文明有礼贞洁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中国人历来敬天重德,讲求品格和节操,“比德”的思想深深渗透在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人们一直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君子”、“岁寒三友”。后来,也有人提出了“岁寒四友”之说,即“松、竹、梅、石”,多了一个“石”,取其“坚如磐石”来寓意君子坚忍不拔的品格、气节。竹,不怕寒冷,也不惧炎热,且自成美景。因而,在岁寒三友中,似乎“竹”更受古代君子的厚爱。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所以中国人历来敬天重德,讲求品格和节操,“比德”的思想深深渗透在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人们常常将一事物比拟成一种人的美德,如竹象征“节”,梅象征“骨”,玉象征君子的内在气质,莲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等,表达了人们对正人君子高尚品德的推崇,对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人们一直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君子”、“岁寒三友”。在北风凛冽、万物凋零的时候,它们迎风傲雪,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视为高洁和气节的象征。后来,也有人提出了“岁寒四友”之说,即“松、竹、梅、石”,多了一个“石”,取其“坚如磐石”来寓意君子坚忍不拔的品格、气节。

松,四季常青,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做刚正节操的象征。它质朴、庄重的个性给人以祥和持重的感觉。它生机盎然,追求阳光,有一股文天祥《正气歌》所云“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的浩然之气。而震荡山谷的松涛声,让人感受到一种坚毅和持久。古人以岁寒比喻乱世,松柏比喻君子。何晏说:“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指君子的品格就如同松柏一样,虽身处乱世逆境,但不为物惑,不改初衷,始终道心坚定。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忍不拔的人格的象征。梅花凌寒绽放,开在百花之先,历经严寒,独树一帜报早春的品格,被誉为“东风第一枝”,一直为人们所赞颂。人们钦佩它坚强高洁的品格,“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它志向高远,却淡泊宁静,香飘人间,“清气满乾坤”。它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洁净的身心,唤醒万芳迎接春天的到来。梅花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立志奋进的鼓舞,使人看到希望,看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她神姿绰约,清逸超然,令人神往。她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望之肃然起敬。她不畏风霜雨雪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给人以立志奋进的鼓舞。报春的梅花成为冬日中最亮丽的风景,使人们看到春天的美好和希望,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无数仁人君子,他们都具有梅一样的品格。如陶渊明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却心忧天下;陆游忧国忧民,虽屡遭贬谪而报国之心却始终不改,一生爱梅、咏梅、以梅之风骨自喻,“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竹,不怕寒冷,也不惧炎热,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做不同流俗的纯洁、虚心、有节的高雅之士的象征。冷热起伏,只会使它显得更加青翠挺拔,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剑拔十寻,枝摩苍天。人们把竹人格化,以竹比德,身体力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中国历代文人都把竹子的清雅比为君子的文明有礼,贞洁视为自尊自爱,心空表现为宽容、虚怀若谷等,这些都是古代君子具备的基本品质。因而,在岁寒三友中,似乎“竹”更受古代君子的厚爱。

中国的文人墨客、隐者雅士之所以喜欢种竹、赏竹、咏竹、画竹,甚者视竹为友,以竹为伴,是因为竹子的形意神韵之中,能够寄托君子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应有的可贵品质和情操。人们以物寓人,借以陶情励志,勉人励己。

竹子夏不畏酷暑,冬不屈严寒,伐后可复生,象征坚强不屈;竹子生于贫壤山石之间,四季常青,象征淡泊名利;竹子枝叶潇洒飘逸,象征清逸脱俗、翩翩君子风度;竹子高而直,象征正直;竹子的中间空心,象征虚心;竹子有节,象征要有节操;竹子柔而不折,象征柔中有刚、宁折不弯;竹子顶风冒雪,竹节显露,竹梢挺拔,象征高风亮节。

从古至今,咏竹、赞竹的诗文数不胜数,足可见人们对坚强不屈、重节气、正直、谦虚等这些品质,美德的推崇和向往。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把竹比为贤人君子,他认为君子看见竹,就会以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质节操来勉励自己立德修身。他在《养竹记》中说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唐朝诗人张九龄《和黄门卢侍郎咏竹》云:“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宋朝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直竹》云:“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墨君堂记》赞竹云:“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元朝马谦斋《咏竹》云:“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元朝杨载《题墨竹》云:“风味既淡泊,颜色不妩媚。孤身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竹画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以画竹闻名于世,他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称赞的还是竹。

此外,除了“岁寒三君子”的称呼,在古诗文中常提到“花中四君子”中也包括梅和竹,即梅、竹、兰、菊。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做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无论是“岁寒三友”,还是“花中四君子”,松、竹、梅都以其不惧风雪的傲然风骨,为世人展现出高风亮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