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课堂”应运而生

“绿色课堂”应运而生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绿色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成为每个西五教师心中描绘的愿景。“尊重”是绿色课堂的前提。这学期,我校提出了实施“绿色教育,构建绿色课堂”的全新教育理念,是我校开展教育创新之举,是以“人”为本,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设想。

2001年,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西五小学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关爱生命质量,构建校园生态和谐发展”的绿色教育。绿色教育的本质体现的是还原生命的本真,体现阳光的温暖和健康。为此,学校围绕“绿色教育”这一核心,全面构建“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发展”的绿色课堂文化,确立了“自然、温暖、和谐、高效”的绿色课堂标志,通过以个体差异为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绿色课堂成为培植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天地,成为师生共同思考生命价值、肯定生命意义的体验场所,从而实现绿色课堂“学习知识、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育人功能。

绿色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成为每个西五教师心中描绘的愿景。绿色课堂提出伊始,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为学生而设计教学》合作论坛,使教师在交流与争辩、碰撞与融合中,架构起绿色课堂的基本框架和特点。

⒈“绿色课堂”的理解和认识

(1)课堂氛围的创建是实施绿色课堂的基础

绿色代表健康,象征生命,唤起希望。人们常把绿色作为对人类与环境均有益而无害的代名词。如果我们把学生比作绿色的禾苗,绿色课堂就应该是适合绿色禾苗健康、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我们所构建的绿色课堂就是要创造一种有益于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成为学生茁壮成长的土壤。绿色课堂应有大自然的广阔、丰富、自由、生机勃勃的内容,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实现课堂内容的开放化、信息化、生活化、活动化,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遨游、自主参与、自立汲取。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的教育氛围,发掘童趣、注重体验,敢于奇思妙想,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大胆参与,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使学生不再把学习活动看作一种负担,而看作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2)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绿色课堂的关键

“尊重”是绿色课堂的前提。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真正理解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绿色课堂上,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学生创新的火花,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的方法,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技巧,善于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师作为一个阳光使者,扶持学生走向思维的源泉——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要善于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发展,达到评价多元化。

(3)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实施绿色课堂的根本

绿色课堂,不再以知识为本位,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学,呼唤人的主体精神,重视“人”的发展。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视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观察、体会、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绿色课堂要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建构绿色的课堂,还要注意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构新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体验课堂。

⒉开展合作论坛,明晰绿色课堂内涵

“实施绿色教育,构建绿色课堂——为学生而设计教学”教师合作论坛

在“实施绿色教育,构建和谐的育人体系”现场会上,教师们在合作论坛上讨论。

论坛时间:2002年3月

主持人:张耀辉刘博

张耀辉: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来宾:

这学期,我校提出了实施“绿色教育,构建绿色课堂”的全新教育理念,是我校开展教育创新之举,是以“人”为本,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设想。

刘 博: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今天,各研究会的成员在这里跨学科跨学年先汇报一下对绿色教育和绿色课堂的认识及体会。然后,在此基础上就“为了学生而设计教学”主题展开讨论。

●论坛第一层次:“我心目中的绿色教育、绿色课堂”

王 敏:绿色标志纯洁,绿色代表健康,绿色象征生命,绿色唤起希望。我们所构建的绿色课堂就是要创造一种有益于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使之成为学生茁壮成长的土壤。

杨玉丽:绿色既然代表健康、无污染、无公害,那么,构建的绿色课堂就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如果我们把学生比作绿色的禾苗,绿色课堂就应该是适合绿色禾苗健康、茁壮成长的这么一块好的土壤。

李 洁:绿色课堂应有大自然的广阔、丰富、自由、生机勃勃的内容,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实现课堂内容的开放化、信息化、生活化、互动化,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遨游、自主参与、自立汲取。

刘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绿色课堂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尊重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车 丹:我认为绿色课堂要在“尊重”教育的指导下做到:一是教师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和“学生想知道什么”;二是开发学习上的“弱势群体”潜能,教师要善于等待,教师要成为学生信赖的人;三是教师个性的张扬。教师要具备三个要素:知识内容要有新鲜感;形成要有独特之处;教师要有亲和力。

刘 博:以上几位教师所谈的就是绿色教育的“三需要”。是的,学生像是绿色的禾苗,禾苗的成长需要无公害土壤(环境),需要绿色的营养(内容),需要绿色的耕耘(过程)。只有我们具备“三需要”,才能使禾苗富有生机活力、茁壮成长。

张耀辉:那么,绿色教育在课堂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呢?

任丽娜:绿色课堂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独特的体验,获得独特的理解。在语文课中就是让学生学会感受、学会体验、学会揣摩。

王 玥:绿色还能让人展开遐想的翅膀,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发现,为他们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健康地成长。

田 丽: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真正理解学生,为学生构建无污染的绿色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解、信任,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孙爱萍:我认为绿色课堂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的火花,要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的方法,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技巧,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姚 娜:清新、脱俗是绿色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的绿色教育培育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不媚俗,具有独特性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车 丹: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

张耀辉:在绿色课堂中教师观念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教师的观念究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转变呢?

雷 雨:绿色课堂要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节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王丽华:绿色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学于生活、用于生活。

郭 爽:在绿色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阳光使者,应该带领学生走向思维的源泉——大自然,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生活中开展各种各样的喜闻乐见的活动。

刘 双: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发展,达到评价多元化。

张耀辉:在绿色课堂中,教师观念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教师的观念究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转变呢?

臧 秩:新课程强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任丽娜:绿色课堂把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视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观察、体会、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由 涛:建构绿色课堂还要注意校本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校的体音美分层教学就体现了这一点,它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

刘 博:我认为,绿色课堂应是学生生长的地方,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在体验中认识事物,在探索中成长,在自主中走向成熟。

张耀辉:绿色课堂也应是教师成长的地方,给知识注入生命,让学生在课堂中扬起自信的风帆,勇敢地抬起头来。

刘 博:实施绿色教育,进入绿色课堂,我们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雷 雨:走进绿色课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把学习活动看作一种负担,而看作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通过有趣的学习达到教学上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 洁:绿色课堂中创设激励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要发掘童趣,注重体验,敢于向传统教学挑战,敢于奇思妙想,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大胆参与搭建一个舞台。

王丽华:绿色课堂中的教师形象应该是健康的、向上的。他们应该具有高素质,有着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善于宏观地调控课程,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任丽娜:成功的教学依赖相互的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觉得要想创设一种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把自己当成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孩子一起交流,与孩子一起活动,与孩子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刘 双:在绿色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以往接受学习的方式,要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论坛第二层次:“怎样为学生而设计教学?”

刘 博:自然和谐、心灵对话、健康成长,是我们绿色课堂追求的目标。

张耀辉: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汇合,是我们绿色课堂的向往。

刘 博:开放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立体的课堂是我们绿色课堂追求的形式。

张耀辉:绿色课堂不是教师讲无数个知识,而是让学生提出无数个为什么。

下面请各研究会谈一谈对“为了学生而设计教学”的认识。

娄 颖:从语文研究会角度谈“为学生而设计教学”。我们语文研究会认为:“为学生而设计教学”就是以人为本,构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愉悦的,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能调动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新型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的的方法和习惯,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地“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

由 涛:为学生而设计教学,就是要树立“教师就是服务”的意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课堂是学习的乐园,更是生活的乐园。

任丽娜:为学生而设计教学,必须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标志,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张耀辉:从大家的谈话中,我们感悟到“为学生而设计教学”不仅仅意味着考虑教师的方便,重要的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我们还要善于调控课堂,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求知,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把“绿色教育”落到实处。

姚 娜:为学生而设计教学也真正体现了“尊重”二字。记得有一位数学教师在一张毫无正确答案的试卷上这样写道:“希望你从‘零’开始,获取新知和智慧。”这就是尊重。

田 丽: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常常蕴含着创造的灵感和伟大的构想,往往会成为他们今后成功的起跑线

郭 爽:我觉得教师应该做到“蹲下来看看孩子们的世界”。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走近孩子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情感、价值观,把学生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来设计,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教学。

刘 双:刚才是语文研究会和数学研究会谈了对“为学生而设计教学”的感受。现在,我就我们英语学科的特点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绿色课堂。“为学生而设计教学”,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知识融于歌曲和游戏中。

高 明:为学生而设计教学,应注重学生本身,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以及爱好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在课程资源上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向,使我们体音美分层教学在绿色教育和绿色课堂中茁壮成长。

车 丹:为学生设计教学。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头脑,为学生塑造一个创新的绿色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论坛第三层次:“从教学案例中解析绿色课堂”

张耀辉:走进新课程,感悟绿色教育,谨记“心动不如行动”,“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相信大家在教学实践中都有了自己新的教学反思。最后,请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你是如何为学生而设计教学的。

杨玉丽:我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今天把它拿出来,想听一听大家的看法。那是一节古诗教学,当课堂教学刚刚进行十分钟的时候,外面晴朗的天一下子阴了下来,还刮起了沙尘暴。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有的同学站起来踮起脚尖看,有的同学跑到窗前看,嘴里还兴奋地喊叫着。我看到同学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当时就想,我何不抓住这场沙尘暴对学生进行一次绿色环保教育呢?于是,我也走到窗前,和同学们一起看起了沙尘暴。直到沙尘暴过后,我们才回到原位。等到课堂又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之后,我就和同学们谈起这场沙尘暴。我们谈到了长春市这几年经常出现的沙尘暴天气,谈到了我们所看到的沙尘暴中扬起的白色塑料袋和纸片,最后我们就讨论到了我们所关注的绿色环保问题。同学们兴致很高,我们谈得热火朝天,还制订了“绿色环保计划”。直到下课的时候,我们还在讨论着。我这节课原定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但我及时抓住的教学内容却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绿色环保教育,这意外的收获远比我原定的教学内容更有价值。今天,我把这个课例拿出来,主要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 涛:杨老师,听了你的课例带给我一种反思,那就是今天我们怎样来评价一节课。如果用传统的观念来看,这节课不但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甚至有点跑题。那么,在新课堂观念下的今天,我觉得杨老师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注重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尤其是杨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这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一种体现。

雷 雨:的确,学生是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创设情境也是课程资源,而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更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抓住它,就会获得更大的、意外的收获。

娄 颖:从杨老师的案例中,我们都清楚地看到了她的大语文教学观,她能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突破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局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许有人会认为他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这种随机的教学资源不是每节课都能有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一种表现,她的这种做法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要突破狭隘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限。同时,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走出了课本,走出课堂。因此说,这是一节开放的课。

臧 秩:我很欣赏杨老师的做法,杨老师没有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把身边的偶发事件作为课程资源,活用教材,使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杨老师改变了学生的地位,以知识的被动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郭 爽:我觉得杨老师这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要点——以学定教。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位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个性的人、有思想的人、有尊严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特点,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这才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

姚 娜:刚才听了各位老师的想法,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儿童的好奇心极强,他们今天发现了沙尘暴我们就来讲授沙尘暴,那么明天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好奇的、感兴趣的事情,难道我们又要去讲那些吗?难道我们遵循了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落实了吗?

孔照满:前面的教师谈论了许多,我也有姚老师同样的问题。如果说,在各位语文教师一周的七节课中,连续五节课出现偶发事件,你们将如何面对?

任丽娜:针对姚老师的疑问我想谈一点看法,从杨玉丽老师的这节课,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我们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鲜活的,我们教学目标往往也不是预设的,应该是随着教学实际而不断创造的,“时时是育人之时”、“处处是育人之地”,我们教师应该抓住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欲望的素材,作为我们的课程资源,随时调整。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课堂偶发事件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样学就怎样学呢?这个观点我们必须一分为二来看。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成长实际需要而正确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曹继云: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但如果要经常地、一味地沿着课堂的偶发线索完全放手,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但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全放手,而是要运用教育机智巧妙地组织学生学习,调控课堂教学。

李 洁: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偶发事件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学科特点,有选择地将偶发事件与学科进行整合。杨老师这节课就调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绪的变化,抓住了沙尘暴这一问题,把偶发事件与学科进行整合,上成了一节语文交际课,在引导学生根据所见所闻说出见解和感受时,不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

赵春淼:杨老师的案例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在实施绿色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具有一个重要的素质,就是教育机智。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理,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许多名师的课堂上,我经常看到他们凭着自己的教育机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突发的疑难问题,处理得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巧妙。这样的处理看似简单无奇,但却是他们十年甚至是几十年教学经验的积淀和探索。所以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多观察、勤反思、善积累,逐渐培养自己的教育机智。

张耀辉:从大家的谈话中,我们感悟到“为学生而设计教学”不仅仅意味着考虑教师教的方便,重要的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我们要关于调控课堂,关于抓住教育契机,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关注教师的指导作用,把“绿色教育”落到实处。

车 丹:刚才听了杨老师的教学案例,我非常赞同她的做法。下面我把自己课堂当中的一个案例介绍给大家。

在教授二年级《金山画王笔》软件使用时,其中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用尺规学会画电脑。在第一节课当中,我示范画给学生看,然后学生上机画画,这节课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画出了小电脑。但是在作品展示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画的电脑都是千篇一律的老师的翻版,学生在欣赏时没有一点兴趣。突然一台特殊的小电脑出现了,“特殊”之处在于它多了一对小耳朵。学生顿时兴奋起来了:“这是谁画的?真可爱!”“他画得真好!”“我怎么没想到呢”……学生的话语使我陷入了沉思:这节课就教学目标来说,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就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一点来说,这是一节失败的课例。所以,在给下一个班上课时,我让学生欣赏了上个班同学的作品,当他们看到那个带耳朵的小电脑时都笑了,我趁机说:“我希望同学们都能设计出自己‘品牌’的小电脑。”这下可好了,他们画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孩子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构思非常巧妙,各种各样的图画都出来了,小电脑长出了头发、戴上了帽子,有的甚至长出了腿……

信息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给孩子一个空间去想象,给孩子一点时间去发展,给孩子一块天地去张扬,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也正是我校所提出的“绿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点。

刘 博:有的老师认为,信息技术课是纯粹技术课。但从车老师课堂中可以看出,只要老师能给学生创新的天地,学生就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赵春淼:听到刚才两位教师的谈话,我欣喜地看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切为语文的发展而设计教学。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要想能够充分体现学科的人文性,充分运用语文课程的情感因素和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精神领域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学生更多地吸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在这种精神的带动下,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读写技能,从而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教学《别董大》这首古诗时,由于抓住了文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达到统一、共鸣。下面我把一位同学改写的一篇散文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范文:千里北国已是数九隆冬。日暮时分,天空布满了黄色的乌云,天地间一片昏暗。北风呼号,大雪飘飘,只看见孤雁飞行于寒云之中,发出一声声凄惨的哀鸣。我和老朋友董大站立于风雪中辞别。今天,他就要离我远行了,我又怎能舍得和他分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老朋友请你走好,带着自信上路。相信无论走到那里,你都会找到人生的知己,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会在这里深深地为你祝福。)听完这段散文后,我不知大家有何感受,但我却被这种真情实感深深感动了。谁说我们的孩子不愿表达?谁说我们的孩子不愿写作?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开启学生情感的钥匙。课堂上,师生只有敞开心扉,情感互动,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刘 博:听了赵老师的一席话,我觉得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生们设计教学不能只体现教师教得顺畅、教得精彩,更主要的是看学生发展了多少。这一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论题,那就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

刘双:我认为一节好课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所发展、有所受益,赵老师的课正体现了这一点。赵老师在课上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拥有了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曹继云:看了学生的这篇文章,我觉得这节古诗教学,教师能够引学生入境,激学生动情,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把观察、感悟、表达三者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成功地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因此,我们为学生设计古诗教学时,要让学生学古诗、学观察,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古诗、学想象,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古诗、学语言,要“春风又绿江南岸”。学古诗、育情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李 洁: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和角色,使40分钟的课堂不再只是学生为了学习课文而进行的学习,而是学生对生活问题实践生活体验方面所做的尝试。赵老师这节课为学生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情感体验,自然使学生兴趣盎然,有许多意外收获。

王立华:赵老师的这节课上,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写得这么好,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学生学进去了。学进去的原因就是赵老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杨玉丽:刚才听了赵老师读的这篇学生改写古诗的作文,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赵老师这一节课的成功在于,她注重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更确切说,应该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带动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正因为赵老师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思想,才使学生写出这样一篇优秀的文章。

刘博、张耀辉:“实施绿色教育,构建绿色课堂”,我们都是为了学生而设计教学。总之,“为学生而设计教学”这是一个多么鲜活、多么崇高的理念!教师的眼里装着学生,赏识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的心中装着学生,满载着他们的需求和渴望。教师是学生,学生亦是教师,多么可爱的角色互换。这里的课堂已经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殿堂,纯真的情感交融着,彼此的思想沟通着,人生的价值实现着。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论谈先告一段落,我们真诚地请您留下宝贵的建议,与我们共同携手走进绿色教育的新课堂。

⒊实施“教学日日开放”,深化绿色课堂研究

在绿色课堂初步实施的探索阶段,学校开展了“首席教师”、“日日开放教师”的申报和评选活动。经过课堂教学评比、教学答辩、专家考核,从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科研型教师中评选出了4位首席教师和30位日日开放教师,面向家长和社会实行课堂教学日日开放。学校在《长春日报》公布了这一创新举措,同时公布了每位教师开放的课堂时间,号召广大家长和市民走进绿色课堂,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此项活动为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研究的平台。开放教师每天以严谨的教学态度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写好课后反思,定期交流教学心得。同时,学校还设立了“教学开放反馈记录本”,积极听取前来听课的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看法。定期组织教师结合反馈意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为绿色课堂的深化找到了实践的沃土,成就了绿色课堂的发展。

一位从104中学退休的老教师带着如何提高孙女作文水平的困惑,走进了首席教师赵老师的语文课堂。课上,他和孩子们一道听课,在学生讨论环节和学生共同参与。课下,他和老师进行了亲切交谈,就怎样写好作文和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听课留言本上,他写到:“今天听了赵老师的习作课,让我得到了启发,受益颇多。这节作文课上得有滋有味,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学会了描写景物的多种方法,并且明白了恰当的抒情会让读者置身于景物描写之中,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我知道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不仅要有习作方法的指导,更要注重孩子生活的积累,多动笔、多练写,才会克服作文难的问题。所以,我要感谢西五小学的教学开放活动,为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今后我还会深入课堂听课,相信会得到更大的帮助。”

还有一位一年级的家长,一个月之内4次深入班级课堂听课。她说:“我的孩子年龄小,在家坐不住板凳,非常不放心。但是,深入课堂听课后,我发现语文和数学老师很有方法,他们创设了不少教学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一边玩、一边学,符合了低年级孩子好动的特点,在玩中学会了知识。我希望学校的教学开放活动要坚持下去,让我和孩子在课堂上一起学习、成长。”像这样的留言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教学日日开放”活动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在开放中不断提高。有的老师说:“为了迎接外界听课,虽然每天我备课到很晚,但是自己的教学能力日益增长,累得值得。”有的老师说:“没想到会有人走进我的课堂。作为一名骨干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如果能经得起别人的检验,得到别人的认可,我的心里十分安慰。因为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来自于自己课堂的成功。”

2003年3月,《家长周刊》以《无限春风无限情》报道了我校“绿色教育”、“绿色课堂日日开放”的设想和做法,从“一骑绝尘——绿色教育新鲜出炉”,“一片丹心——为学生设计教学”和“一路春风——绿色课堂故事多”为标题作了宣传报道,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拥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