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拓时代的哲人

开拓时代的哲人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对国际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国国务院1980年公布的准予建造纪念塑像的历史名人中的三位教育家之一。他无愧为“中国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开创时代的哲人”。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民为贵,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

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对国际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国国务院1980年公布的准予建造纪念塑像的历史名人中的三位教育家之一(古代的孔子,近代的蔡元培,现代的陶行知)。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颂扬为:“万世师表”。江泽民号召:“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哲学

陶行之深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哲学,即“真知识”乃来自实践,实践出真知。

1.知识是要自己像开矿一样去取的

陶行知认为“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农事是要在田里做的,就必须在田里学,也必须在“田里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建设,是生产,是探寻出路。”“不做无学,不学无术”。但是,盲目的做不是真做,必须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到事物之真理”。

陶行知说:“知识是要自己像开矿去取的。‘取’便是‘行’。中国学子被先知后行的学说所麻醉,习惯成了自然,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谓知。”为此,他断然地说;“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先知后行学说的土壤里,长不出科学的树,开不出科学的花,结不出科学的果。”

2.“行知行”的辩证统一观

陶行知确立了“知来源于行”,即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也就是实践——行是第一性的,认识——知是第二性的,从而确立了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他的认识论的公式是:行(实践)——知(认识)——行(实践)。显然,这里所说的“知”以后的“行”,是有理论指导的“行”,是冲入更高境界的“行”。他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并力求成为创造性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陶行知于1934年发表的“行知行”的辩证统一观,与1937年毛泽东发表的《实践论》中阐明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不谋而合”,基本上是一致的。他无愧为“中国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开创时代的哲人”。

3.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化的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创造精神。古往今来,真正的教育家无不是在亲自办学的实践中炼成的,从而将教育提升为感人肺腑的艺术。而且,他们不是普通的行动者,他们改变现状的努力,有思想和理想的引领,关注弱势群体、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行生活教育和平民教育,他们一直在执著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探索具有超越于现实的精神价值。有先进的思想、有坚韧的行动,有非凡的创造的第一线的教育者,他们就走在了陶行知所说的“第一流的教育家”的路上。

(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1.生活教育是教人做工求知管政治

凡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也就是教育的中心问题,而“这个中心问题就是政治经济问题。”教育应责无旁贷的负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使命,“生活教育是教人做工求知管政治”。他还强调说:“第一要教育与农业携手”,“要教人生利”,“要教农民在农业上安根,在工商业上出头”,“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求教育要“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需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有了这个新工具,才能更好地向自然界开战。由此可见,生活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围绕生产力的两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发展来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生活教育的两层含义:一是说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是在社会之中;二是说教育、学校要为生活、为社会而服务,教育要满足人民需要。教育过程要与生活过程、社会过程紧密的结合起来。

2.生活教育有一个目标、三大原理、六条原则、六项措施

一个目标:生活教育追求的目标在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六条原则:即实践性、科学性、全面性、前进性、终身性、创造性的原则。

六项措施:要改造城乡教育,要普及全民教育,要提倡普及科学教育,要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的师资。

陶行知为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出进行“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系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3.教育乃是一种快乐之事业

培养“完整的人”。其第一要素是“要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中站个稳固”。其二,要有独立的思想。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其三,“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它“能使恶者变善,善者更善”。它“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活是历史中的最基本的东西。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结论是吻合的。

(三)“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

“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就是创造精神。简言之,就是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这四个不怕,说得太好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就是开辟精神。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一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它打开。

1.民为贵,人民第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民为贵,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他曾做出规定:“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明民德”的含义:“要使人们头脑觉悟,自己起来做主人,自己团结起来,联合起来,要不让公仆造反,要公仆为老百姓服务,去谋求自己的解放,创造新的世界、新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新的人民大学之道,就是社会大学的宗旨。”指出教师要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心”。即“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不但大学校如此,即使小学校也是大有可为的。教师正是从‘服务’和‘贡献’中得到‘快乐’”。

2.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中国教育的出路是“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一切为创造;创造为除苦。”陶行知提出:“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有:陶行知的热情,朱熹的学识,孔子的智慧,孙中山的博爱。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3.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教育是什么?杜威说,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学习最重要的特点,是通过知识与经验的获得而引起个体心智与行为方式的变化,从而改变学习者的生活质量。变化,是学习的根本;成长,是学习的精髓。”“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信息技术是新教育的助生婆。“新学校”像一个“教育超市”,在这里,所有的教育资源都“开架”展示,学习者可以自由徜徉,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模式。“新学校”又像一个“教育诊所”,这个特殊的“诊所”将为每一个学习者建立详细的“个人学习资源库”,帮助学习者解决各种问题,提出适当的学习建议,为学习者制定某一时期甚至是终身学习的计划。生命的发展是实现未来价值、社会价值的基础。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教育应该成为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场所。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