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只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事业联系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只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事业联系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那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徐光宪认为祖国更需要自己,应该尽快回国,用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当时美国政府极力阻挠留美中国学生返回新中国,1951年初,美国国会已经通过有关禁令,待美国总统批准后即正式生效。1980年12月,他发起成立中国稀土学会,并当选为副理事长,蝉联至今。徐光宪的科研事业是与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北大教授徐光宪曾经留学美国,并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拒导师的一再挽留,放弃美国优越的学习研究环境,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选择回国,用自己的所学报效国家。

徐光宪先生于1920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他自幼勤奋好学,中学时曾获浙江省数理化竞赛优胜奖。虽然徐光宪家境清贫,但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一直未泯。他省吃俭用,积攒学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后来考入交通大学学习。1944年徐光宪在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由于他学习成绩优秀,1946年1月起被交通大学化学系聘为助教。徐光宪为了继续深造,于1948年初赴美留学,就读于华盛顿大学化工系。1948年夏,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暑假试读班中,成绩名列榜首,还被该校录取为研究生并聘为助教,一年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0年7月被选为美国Phi Lamda Upsilon荣誉化学学员,荣获象征能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及荣誉会员证书。1951年3月完成博士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获得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Sigma Xi荣誉科学会会员,再次获得金钥匙一把。他从入学到获得博士学位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这在当时美国第一流水平的哥伦比亚大学,是很不容易的。

在美国留学期间,徐光宪不仅刻苦攻读,潜心研究,更时刻不忘祖国。他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并成为该会纽约分会的负责人之一。他还参加了唐敖庆等人发起的“新文化学会”和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之后他所在的组织和其他进步中国留美学生组织于1949年10月在纽约国际学生公寓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会,向联合国发了签名通电,要求接纳新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大会,驱逐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并在1950年初发起慰问人民解放军的“一人一元劳军运动”。这些组织在动员留美学生返回中国参加建设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在这些组织中,徐光宪一直是一个积极的活动分子。

在美期间,徐光宪深受导师C·D·贝克曼的器重。贝克曼极力挽留徐光宪留在美国进行科学研究,并推荐他去芝加哥大学R·S莫利肯教授处做博士后。当时,徐光宪的夫人高小霞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如果徐光宪去莫利肯那里,不但可以获得最好的科研工作环境,还可以为高小霞继续求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但那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徐光宪认为祖国更需要自己,应该尽快回国,用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当时美国政府极力阻挠留美中国学生返回新中国,1951年初,美国国会已经通过有关禁令,待美国总统批准后即正式生效。面对这种情况,徐光宪十分焦急,想尽办法尽快离开美国,高小霞也毅然决定放弃再过一年即可获得的博士学位和他一起回国。于是,他们假借华侨归国探亲的名义,在1951年4月乘船一同回到祖国。

回国后,徐光宪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执教于北大化学系,并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81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理学评议组化学组成员。几十年来,徐光宪在北大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教学和科研人才,并在物质结构、量子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科学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4年,徐光宪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80年12月,他发起成立中国稀土学会,并当选为副理事长,蝉联至今。徐光宪的科研事业是与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却长期处于有资源无利益的被动局面。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我国发挥稀土优势之路并不平坦,这一跨越得益于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工业实践。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一项紧急军工任务——分离镨钕。刚从北大技术物理系回到化学系的徐光宪成为这个任务的领军人物。由于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其化学性质相似,17种稀土元素要想提纯任何一种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如孪生兄弟一样的镨和钕了。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徐光宪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放弃采用国际上流行的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以特有的学术敏感性选择萃取法来完成分离。经过他与团队的不懈努力和刻苦研究,实现了串级萃取体系从设计到应用的“一步放大”,传统方法的小试、中试等中间步骤被计算机模拟取代,生产成本大幅降低。2006年,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已占全球产量的85%,彻底打破美、法、日等发达国家对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格局,实现我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

黎乐民说:“徐先生的科研经历绝非一帆风顺,但是他百折不挠,对科研的执著追求从未改变。几十年来,他为适应国家需要,四次变更科研方向,每次都能看准前沿,迅速取得累累硕果,一方面是由于他有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贡献的强大精神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具有广博深厚的学科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