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仁者爱人的崇高事业

仁者爱人的崇高事业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慈善:仁者爱人的崇高事业记得在2011年的金秋时节,我与我的两位同事一行三人应约走进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刘主任的办公室,商谈成立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的具体事宜。经过短短一个月时间的筹备,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就正式提交了申请。2011年10月28日西北大学下发文件,批准成立“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当年12月18日举办了中心成立的揭牌仪式。
仁者爱人的崇高事业_善的社会

慈善:仁者爱人的崇高事业

记得在2011年的金秋时节,我与我的两位同事一行三人应约走进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刘主任的办公室,商谈成立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的具体事宜。显然,刘主任此前通过其他途径对我个人的有关信息已经有所了解,包括对我在学术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等都比较清楚。刘主任简单向我们介绍了陕西省的慈善事业发展情况,并且询问我对即将成立的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有什么具体想法。我对刘主任说,如果由我来负责筹建这个研究中心,那就只有一个字:“实。”也就是不做虚空浮躁的事情,不说空话套话,不做表面文章,不为研究而研究;面向慈善实务工作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研究并解决慈善工作者遇到的各类具体问题。我的这个“实”字,引起了刘会长的兴趣,他略加思索,一拍桌子说,好!这个研究中心就由你来负责筹建。刘主任办事不同凡响,果断认真而且细致周全,对我们非常信任。经过短短一个月时间的筹备,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就正式提交了申请。2011年10月28日西北大学下发文件,批准成立“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当年12月18日举办了中心成立的揭牌仪式。

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陕西省慈善协会和西北大学按照“会校合作”的共识成立的。由我担任中心主任,李荣杰、张晓菊、刘莹(执行)为副主任,王元琪为中心秘书长。中心聘请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为名誉主任,聘请原陕西省副省长张伟、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山林等为高级顾问。中心还聘请了与慈善文化及慈善事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20余人为研究员

中心在陕西省慈善协会的高度重视和西北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秉承“会校合作、学用结合、创新研究、开放服务”的工作理念在深入开展慈善文化研究,传播慈善理念的同时,以慈善实务工作为己任,积极承办慈善志愿者骨干培训以及相关会议,坚持开展社会调研活动,积极推进中心整体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心已经走过两年半的路程,我与中心的各位同事为慈善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取得了有较高质量的成果。下面我想讲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方面,中心着重深化理论研究,广泛传播慈善理念。

理论和实践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则是盲目的。慈善工作也是如此,中心刚刚成立,我们就提出了中心的宗旨:让慈爱和友善成为大众文化。中心借助高校多学科和师资优势,广泛和深入展开慈善理论研究,以期指导和服务于慈善实务。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具体工作。

其一,撰写并出版“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文库”。目前,中心已正式出版《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文库》系列研究著作六部:即《善的追求》《善的历程》《善的人生》《善与社会》《近代陕西乡村生活变迁与慈善事业》和《社会行为与善的境界》。《善的追求》和《善的人生》两书是我与沈韬博士合作撰著的,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12年、2014年正式出版。这两部书主要从“坐而论善”和“与善同行”两方面——通过阐述对慈善文化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对善的追求与收获,总结了近年来笔者参与慈善活动以及从事慈善文化研究的感悟。《善的历程》一书由我与中心副秘书长沈韬博士、马金保博士等三人合作撰著,由西北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正式出版。此书是关于慈善及慈善文化研究的论著。全书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分别对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及当代慈善事业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实际上是对前述两书所提观点的深入阐发。《近代陕西乡村生活变迁与慈善事业》一书由我和中心副秘书长安树彬主编,参与此书撰写的都是我的博士生或硕士生,有王有红、王元琪、李志松、安树彬、吴亮、吴昊沐、于洋、赵敏、樊琪、王金祥、张时骏、王晓旭、岳瑞同、曹兴昆等人。此书详尽介绍了清末民初陕西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在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呈现的某些特点,为陕西当代的慈善事业找到了近代的源头。这部专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料翔实,采用了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若干有独立见解的观点。

《善与社会》《社会行为与善的境界》两书由中心学术委员杨权利教授主编,分别收录了韩国建国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心研究员以及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有关慈善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对中心进一步从事慈善文化研究、践行慈善活动、推动慈善事业不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二,发表20余篇慈善文化研究论文。中心成立以后,研究员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还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陆续发表20余篇慈善文化研究论文,如《慈善人性与慈善教育》《2012年陕西省慈善事业发展报告》等。这些论文的发表,不仅拓宽了慈善文化研究的领域,深化了对慈善问题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心在国内同行中的影响。

其三,编印慈善培训系列教材。对慈善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是中心主要的工作职能之一,而培训参考教材自然是其中重要工作之一。中心组织人员广泛查阅资料,先后完成了《慈善案例《慈善学初级教程》《陕西省慈善工作者手册》和《慈善工作者伦理守则》的编写。《慈善案例》在几次慈善业务培训会上供给学员使用,得到了省慈善协会与各地市慈善协会同志的认可。《慈善学初级教程》从慈善的基本释义出发,较为详细地阐释了慈善主体、捐助者、受助者、志愿者、慈善项目运作等慈善及慈善事业的方方面面,简洁明晰,用以供慈善从业者借鉴和学习。《陕西省慈善工作者手册》采用答问的形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慈善的基本知识和慈善工作者的基本实务技巧。目前,该书已经完成初稿,进入统稿和审稿阶段。《慈善工作者伦理守则》包括慈善工作者伦理守则的目的、慈善工作者的伦理原则、慈善工作者的伦理标准等方面的内容,详尽细致地描述了慈善事业遵循并努力实现的核心价值,对于规范慈善从业人员的基本行为与道德标准树立了一个基本的范式。

其四,编印《慈善文化研究论丛》和《中心资料集》。中心共编印有中心研究员撰写的论文结集《慈善文化研究论丛》13册,编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文章《慈善文化研究前言问题》等28辑。内容涉及最新的慈善理念以及慈善实务,对于及时传播慈善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中心还与省慈善协会宣传部合作,编印“陕西省慈善宣传工作暨慈善事业发展与创新研讨会资料汇编”“2013首届中国(西安)慈善高峰论坛资料汇编”和“‘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启动仪式资料汇编”等,编辑印发这些资料是中心的工作之一,向全省慈善界同行介绍了学术界、理论界以及慈善实践方面关于慈善问题的最新思考和最新举措。这些“论丛”和“资料”均已邮寄至省和各市慈善协(总)会以及全国相关协会和机构,在供各级慈善协会工作参考的同时,也扩大了陕西省慈善协会和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在全国同行中的声望和影响。

第二个方面,中心实施项目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中心成立以来,通过筹设并开展若干项目,着力创新管理机制,组建研究团队,合理配置资源,使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个是“长安慈善园”项目。受陕西省慈善协会委托,2012年上半年中心在最初设计的9个选题中,着重将“陕西省慈善文化园区建设研究”作为开创点,积极策划长安慈善园规划方案并参与具体实践操作。自2012年3月以来,中心多次举办长安慈善园规划方案讨论会,讨论规划方案,数易其稿。目前规划方案最新修订工作已经初步完成。长安慈善园是陕西省慈善事业未来大发展的关键点,因此在实际策划中,中心领导、研究员、工作人员均为规划方案的每一步完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对此,省慈善协会的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2013年中心延续了2012年的部分工作内容,继续将“长安慈善园”列为常设项目,积极配合省慈善协会进行慈善园区的筹设等具体工作。

第二个是“历史与希望:中华慈善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项目。中心组织研究团队,秉承务实态度,认真设计研究大纲,确立理论框架,多次召开内部讨论会,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项目论证报告——“历史与希望:中华慈善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论证报告形成后,我们先后送省内外专家评审,并邀请省慈善协会领导、省内外知名学者40余人对该项目进行论证,为本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目前,这个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第三个是“陕西省公众慈善认知状况调查实践”项目。自2013年7月开始,该团队分别对陕西省11个市进行了调查,共收集到调查问卷1300余份,并运用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探求陕西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及参与度情况。截至2013年12月,《陕西省公众慈善认知状况调查报告》初稿业已完成。该项目的设立,不仅促进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而且推动了现代慈善理念在民间的传播。

第四个是“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该项目的主导思想是通过在全省各高校大学生中宣传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引导广大学子做慈善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与践行者。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六大项:慈善文化大学巡讲、慈善项目创意大赛、慈善摄影大赛、慈善征文大赛、善语征集大赛、校园爱心捐赠等。随着各项活动的陆续开展,“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不仅帮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慈善的作用以及大学生在慈善活动中的作用等,而且在省内众多高校中形成慈爱友善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良善蔚然成风。

第五个是“慈善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项目。为推动我省慈善事业发展,加强慈善文化专题研究,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层次,中心启动了“慈善文化研究专项”课题申报与审批工作。2013年申报的有“慈善文化研究专项课题”13项,如“陕西省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走向”“近代陕西乡村社会变迁与慈善事业研究”“陕西省慈善事业现状研究”“迈向社会企业发展路径探究”“西部地区公益慈善研究”等。目前研究工作已相继取得初步成果,有的项目已经结题。

第三个方面,积极进行慈善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合作交流,努力营造慈善氛围。

合作交流既包括省内外,还有境内外和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也波及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通过不同的合作交流方式,中心积极在全省范围内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

其一,设立慈善文化沙龙和慈善图书角。该沙龙主要在西北大学举办,每周一次,由中心研究人员轮流主讲。每次沙龙确定一个与慈善有关的主题,由主讲者与大学生们共同探讨。自2013 年3月起至今,慈善文化沙龙共举办数十次,累计参加沙龙的学生人数已逾五百余人次。

此外,为提高慈善沙龙的学习质量,慈善沙龙组织者在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建立了慈善图书角,购入各类公益慈善图书60余本,并将省慈善协会刊物和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资料纳入其中,累计超过100余册。涉及公益慈善组织管理公益慈善法律、公益慈善财务管理、国内外慈善组织个案研究等方面。慈善图书角免费向参与慈善沙龙的学生提供借阅,并扩大借阅范围,凡关心慈善、关注慈善的同学皆可免费借阅图书。

其二是组织开展慈善文化专题演讲。专题演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互交叉的方式举行,即公益慈善研究人士进校园专业研究人员走上社会。慈善研究者在省内有关高校,如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财经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等学校进行慈善文化讲座。目前慈善文化专题演讲主要由陕西省慈善协会名誉会长陆栋担任主讲。另一方面,中心研究人员走出大学校园,前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进行讲演,如2013年4月,中心研究员薛新娅教授在未央区政府做“创新社会管理与加强慈善事业”精彩讲座,获得未央区委、未央区政府的广泛好评;我本人也以“慈善与慈善文化”为题,先后在省体彩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高校做了专题演讲,受到听众的喜爱。多场次的专题演讲,既扩大了中心的社会影响力,又加强了中心与外界的合作交流,为中心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此外,中心研究员薛新娅教授、魏哲铭教授、高春艳博士等先后到省慈善协会机关做慈善文化专题报告,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

其三是进行“阳光爱心好少年——弟子规巡讲活动”。“慈善要从娃娃抓起”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慈善理念,除了在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慈善教育外,中心还主动将慈善教育延伸到中小学。2013年12月初,应“安康市慈善协会援助少年儿童委员会”约请,中心的6位研究人员前往安康市培新小学、高新国际中学、红卫中学、岚皋县城关中学等5所中小学为学生讲授《弟子规》,及时地将慈善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此项活动在安康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地的几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其四是参加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为慈善活动鼓与呼。中心参加了“陕西省慈善协会《善行天下》特邀作者座谈会”“陕西省慈善协会慈善答谢晚宴”“陕西省第三次市级慈善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陕西省千校慈善项目工作会暨《慈善读本》赠发仪式“陕西省第四次市级慈善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省慈善协会资助贫困残疾作者原创作品出版首发仪式”“陕西省爱心歌曲大家唱活动爱心奉献考核演唱大赛”“省慈善协会2013年春节送温暖活动仪式”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参与并身体力行地奉献爱心,倡行慈善。

此外,中心积极配合省慈善协会2013年人员招聘工作,从考试命题、监考、阅卷到最后面试,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项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此次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五是扩大对外交流,汲取有益经验。中心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先后进行了如下一系列活动:

第一,参加“中华慈善总会2012慈善宣传工作会议”和“中华慈善总会2014慈善宣传工作会议”。2012年5月,我和中心的其他两位同事随陕西省慈善协会刘维隆会长等一行前往四川眉山参加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的“2012慈善宣传工作会议”。在听取中华慈善总会领导以及地方慈善协会工作经验介绍后,中心参会代表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认识。会后,我们在省慈善协会刘维隆会长的带领下,向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汇报了陕西省的慈善事业发展情况。2014年6月,中心副秘书长王有红博士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中华慈善总会的慈善宣传工作会议,并在大会做了书面发言。

第二,中心的几位同事参加了“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会后,中心人员还考察了深圳、上海、南京、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公益慈善机构,通过参观交流,不仅对当前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且深化了关于未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路径的理论思考。

第三,中心四位同事参加了“首届中国公益事业发展高层论坛”,我和中心秘书长王元琪博士分别在各自的分论坛发言,介绍了陕西省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并对有关公益慈善的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受到与会学者和实务界专家的响应。

第四,考察韩国、菲律宾等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借西北大学与韩国建国大学合作交流之际,我与李建森、王元琪等中心人员考察了韩国首尔的慈善公益事业。2013年我与王元琪博士前往菲律宾为孔子研究院做专题报告,并考察了菲律宾的慈善社会公益事业。了解韩国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历程与管理体制,为中心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五,中心研究员魏哲明教授与陕西省卫生厅密切合作,对我省大病救助实施进行了调研,其中对我省慈善资金介入大病救助的运行进行了充分了解。

第六,与国内外公益慈善机构密切联系。2012年,中心与河南林州市慈善协会、山东孔子研究院、复旦大学、湖南娄底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和民间机构进行交流,对于社会公益慈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并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达成了一致。2013年,中心接待了新加坡触爱服务机构,双方就相关公益培训进行了初步的协商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第七,我和王元琪博士随省慈善协会的领导前往考察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门和香港的慈善福利机构。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慈善福利机构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回国后立即召开会议,研究相关工作,落实省慈善协会领导的指示,做好汇报、借鉴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中心还参加了“首届慈善博览会”“首届北大公益传播奖颁奖典礼”“华山论剑与中国精神”“飘动的黄丝带”社区矫正小组活动以及陕西高校志愿者社团能力建设培训小组活动等通过参加上述会议和活动,中心交流和分享了经验,也进一步了解了国内外有关慈善机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第四个方面,中心积极参与我省的慈善实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中心积极配合省慈善协会承办相关会议,在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逐步扩大中心的社会影响。

其一是中心承办了“陕西省慈善项目工作暨干部培训会”2012年7月,中心成功承办了由陕西省慈善协会主办的“慈善人才能力建设培训——陕西省慈善项目工作暨干部培训会”,来自省、市、杨凌示范区以及部分县慈善组织负责项目的负责人共70余人参加培训。此次培训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陕西省基层慈善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对推动陕西省慈善事业的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培训的人员对此次培训留下深刻印象。

其二是承办“陕西省慈善宣传工作暨慈善事业发展与创新研讨会”。2012年9月,中心积极配合陕西省慈善协会,承办了“陕西省慈善宣传工作暨慈善事业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受邀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学者,分别针对现代慈善理念和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做精彩演讲,尤其是著名慈善学者王振耀同志的演讲,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并引起强烈的反响。此次研讨会的圆满举办作为一个里程碑,不仅为陕西省慈善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增强了信心,同时为陕西省慈善事业的宣传以及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为陕西省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推动力。

其三是承办“林护社会工作系列讲座”。2012年4月,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办,西安市残疾人联合会、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林护社会工作讲座系列六:康复——跨越障碍”在西北大学召开。从一个角度而言,社会工作与慈善具有同源性,因此对于此次会议中心也积极参与筹办。会上,通过大陆及香港多位资深专家的讲解,使中心研究员以及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其四是协办“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善与社会”和“社会行为与善的境界”。2012年10月,中心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善与社会”的举办。2014年5月,中心主办了“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社会行为与善的境界”。“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是韩国建国大学与西北大学共同合作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惯例,两个高校每年都会互派学者进行访学并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以交换彼此对于当代哲学与社会问题的看法今年,随着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社会各界愈来愈多的关注。因此,两国教授决定将本届的主题定为“善与社会”,以期在“善”的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探讨。承担“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办工作,对提高中心在韩国的影响力,对慈善文化探讨的进一步推广和传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五是协办“第三届西部社区服务创新公益论坛暨西部公益组织圆桌会议”。2012年11月,中心参与了“第三届西部社区服务创新公益论坛暨西部公益组织圆桌会议”的协办工作。本届会议由陕西妇源汇主办,省民政厅、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山大学以及多个省市公益组织的代表,媒体记者,志愿者等近200人参加了论坛。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代表们就“社区参与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企业与社会组织创新”“西部公益组织突破资源困境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此次论坛,中心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在与其他公益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公益慈善实践的信息,为中心深入开展慈善公益事业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其六是承办“陕西省慈善志愿者骨干培训班”。该培训班在2013年7月举行,来自全省各市(区)慈善协会领导、志愿者骨干及工作人员共计8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有:中国慈善志愿者发展趋势、慈善志愿者服务方式、公益慈善政策法规以及公益慈善组织管理运作等。通过此次培训,一方面提高了慈善志愿者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密切了各志愿团体之间的联系。

其七是承办“2013首届中国(西安)慈善高峰论坛”。该论坛在2013年9月正式开坛。此次论坛中,中华慈善总会原秘书长刘国林、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周秋光、北京大学教授师曾志、西北大学教授李建森等四位学者分别从慈善的基本理念、慈善的历史沿革、新媒体赋权下的慈善活动、善的境界等不同角度对中国当代慈善事业予以解读,获得了参加论坛领导和嘉宾的好评;同时,各位学者的讲稿还刊载在《慈善公益报》上,有力地扩大了论坛在全国范围的影响。论坛的召开,不仅对弘扬中国传统慈善文化、探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第一次在中国西北地区树立了慈善论坛的品牌。

其八是举办“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启动仪式”。2013年11月,“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北大学举行,陕西省原常务副省长、陕西省慈善协会终身名誉会长徐山林,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陕西省慈善协会名誉会长陈再生、陆栋,省高教工委书记李仲为,团省委副书记徐永胜,西北大学党委书记乔学光、副书记黄建民,著名文学评论家肖云儒,以及来自省、市慈善协会领导、高等院校负责人、45所大学的志愿者服务队代表、新闻媒体等共计300余人出席活动。该活动的进行,标志着慈善文化宣讲与认知已从中小学走向高校,构成了教育全覆盖的网络体系,必将为慈善文化以及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奠定扎实基础。

其九是承办了其他活动。此外,中心还承办了“中美社会工作教育协作会”“地震无疆界国际合作项目研讨会”“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示范培训班”“青翼社会工作巡回讲座”等活动。上述会议、培训、活动的成功举办,一方面加强了中心与省内外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中心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为推进我省慈善事业的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十是支持并组织大学生开展慈善活动。支持学生开展以慈善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支持学生成立了“西北大学社会工作协会”,提倡以专业的方式做慈善;支持学生主办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公益慈善活动(如支持学生志愿者在秦岭沿途开展慈善环保活动,通过宣传慈善理念,提倡环境保护) ;支持学生在省慈善协会进行志愿实习(先后有8名研究生和1名本科生在省慈善协会进行志愿实习)。

其十一是开展慈善调研。对陕西省慈善事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发展走向的研究是中心的重要任务,相关研究员也迫切需要加深对陕西省慈善工作现状的了解。因此,2011年11月起,中心相关人员多次到陕西省各市慈善协会调研,目前已经调研的地区有宝鸡、铜川、渭南、咸阳、榆林、安康、平利、紫阳、石泉、三原、耀州区、商洛、临潼、户县、蓝田等市县,对少数生活贫困的农户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以上是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至今主要的工作内容及取得的成果。此外,中心还非常重视自身建设。中心的同志们经过多次的研究和讨论,制定了《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章程》《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职责》《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经费管理办法》《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管理办法》等文件,对规范中心工作发挥了作用。此外,办公室也根据需要制定了“办公室图书管理”“中心大事记”等文件,并形成了可行的财务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一个自媒体时代,因此中心特别重视信息化建设。为进一步促进中心与各慈善公益组织、志愿者服务队的联络,扩大自身影响,中心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并运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向社会大力传播工作信息,传递公益慈善理念。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密切了与外界的联络,而且使中心对外的合作交流更加顺畅。

我在写这篇文稿的时候,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已经走过了三年路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和中心的各位同事在一起工作,感到非常愉快。我们之间在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上,都是基本一致的观点。那是因为我们做慈善文化研究,心中必定有一个善字,否则不可能取得以上的成果。我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仍然可以与各位同仁快乐地从事慈善文化研究工作,快乐地参与慈善实务工作,把自己的善良和热情贡献给天下和我一样的黎民百姓。我们知道,善良其实比智慧更加重要,善良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慈善是仁者爱人的崇高事业,我和我的伙伴们将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让慈爱和友善成为大众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