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他把生命献给脱贫攻坚事业

他把生命献给脱贫攻坚事业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月26日,晴隆县脱贫攻坚千名干部包保帮扶誓师大会。4月12日,这个吹响晴隆县脱贫攻坚战冲锋号的“农民书记”,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6岁。2010年初,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县长。在晴隆县委班子成员的共同记忆里,有常态:白天做事,三餐从不定时,晚上开会,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2015年11月,姜仕坤再次前往,给陶金翠送了一些寒衣和一床被子。3月8日,姜仕坤第三次到访,首先关
他把生命献给脱贫攻坚事业_追忆晴隆县原县委书记姜仕坤(上)_贵州榜样

◎邹晨莹

“从今天开始,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和贫困户认亲戚、结对子,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责任不解脱。”

“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是群众的贴心人,态度上要亲民、为民、依民,工作上要讲真情、办实事、出实效。”

“脱贫攻坚,我是党员,向我看齐!不脱贫,不收兵……”

2月26日,晴隆县脱贫攻坚千名干部包保帮扶誓师大会。

宣誓声,掷地有声。

宣誓人:县委书记姜仕坤。

4月12日,这个吹响晴隆县脱贫攻坚战冲锋号的“农民书记”,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6岁。

半年后,记者走进晴隆县,听姜仕坤生前的家人、同事、下属、乡亲讲述姜仕坤生平的点点滴滴。

提到他的名字,人们瞬间抽泣。

讲完关于他的回忆,悲恸中充满力量。

其实,他从未离开过晴隆的视野,走出人们的记忆。

初心:“我是共产党员,党说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讲述人:

王 琴 晴隆县县委副书记

崔战朋 晴隆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

付明勇 晴隆县委常委、副县长

曾经的滥采黄金案,使晴隆陷入困局。

彼时,到晴隆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

“我是共产党员,党说去哪里,我就去哪里。”2010年初,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县长。

他面对的,是181个行政村中有122个是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沟壑纵深,行路难;生态恶劣,稼穑难;穷根横亘,生计难。

他面对的,还有党员干部中弥漫的消极情绪:“一个项目,两三年还做不好。”“不作为就不会出错,等到退休就行。”“少了主心骨,精气神很差。”

千头万绪,他选择从最关切老百姓利益的“路、水、电”着手。

路通了。如今,在晴隆县地图上密密麻麻细得像根线的通乡油路,在老百姓的心中宽得像一片天。

水来了。他隔三岔五就跑一趟西泌河水库建设工地,绞尽脑汁想办法,用发电收入补贴城市用水。

电稳了。110千伏的变电站和220千伏的变电站拔地而起,全城熄灯成为历史记忆。

这些打底子的事,不太显山露水,却要咬紧牙关。

“他喜欢给老百姓算账,我也对着里程表算过一笔账。”姜仕坤的司机朱黎家讲出了一组数字:6年,行驶里程60万公里。

在“开门见山”的晴隆,这并不是一个有喘息时间的数字,况且,还只是在车上行进的距离。爬坡上坎、田间地头走过的路根本无法统计。

“他为什么大事小事都要亲力亲为?”记者问。

“姜书记是在带我们呐,他曾说,一个县委书记,思路再清晰,方案再周全,还是得靠班子、靠干部、靠党员。”王琴说。

在晴隆县委班子成员的共同记忆里,有常态:白天做事,三餐从不定时,晚上开会,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他们都记得,那个忙碌得不知疲倦的身影。“这个书记是铁打的,我们年轻些的都‘着’不住了,他还能坚持。”

他们都记得,姜仕坤反复叮嘱“要对老百姓好”。“下到村里头,不要嫌凳子脏就去擦。不擦,脏的是裤子,擦了,伤的是老百姓的心啊。”

他们都记得,无论是县城扩容改造换来发展新天地,是“二十四道拐”走向世界旅游产业“弯道取直”,还是“晴隆羊”迈出产业化步伐闯出脱贫增收新路子,姜仕坤不仅有想法,更有办法,敢作敢为、善作善成。

在他们的共同记忆里,姜仕坤的表情有反常:时间一长,带病工作的“秘密”,瞒不住了。

3月7日,县委会议室,平时说话铿锵有力的姜仕坤,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一句话断断续续分成几次才能说完。

看到他不停地捶打胸口,王琴提醒:“书记,去大医院没有时间,就去兴仁县中医院看看,开点中药回来边工作边调理,也比你这样硬扛着好。”

熬到第二天,看完中医,抓了点药,他依然吃着速效救心丸,颤颤悠悠地忙碌着。“等忙完这阵再去。”每当别人劝他去大医院看病,只会得到这句话。

在他们的共同记忆里,有失去:听到噩耗时,崔战朋这个“宁愿流血不流泪”的军人躲到路边的树林里偷偷抹去眼泪;付明勇打开“晴隆县‘十三五’旅游规划图”,手颤抖着,眼睛失神;整栋县委大楼,不闻人语,只闻人泣。

在他们的共同记忆里,还有获得:姜仕坤这样的“班长”,带出了共产党员的精气神,带出了不负嘱托的成绩单:2012年年初至2015年年底,晴隆县的贫困人口从16.19万人减少到7.91万人,贫困乡(镇)从12个减少到4个,贫困村从56个减少到52个,贫困发生率从52.2%降至25.1%。

政声人去后,他初到晴隆时说过的一句话还像楔子一样钉在晴隆县党员干部的脑海里:“我们承认落后,但不能甘于落后!”

面对小康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通脱贫攻坚之道。

真情:“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日子会慢慢好起来。”

讲述人:

田志敬 茶马镇镇长

陶金翠 茶马镇董箐村贫困户

“他还欠我600元。”田志敬顿了顿,自言自语起来:“他都出了三分之二,没道理我连三分之一都不出。”

这个600元的故事,发生在董箐村砂上组半坡上的陶金翠家。

陶金翠的丈夫王东患有间歇性癫痫病,三个孩子中两个上学,一个有智力障碍,全家重负落在陶金翠一人身上。这是典型的因病致贫的家庭

“人家吃白米饭,我们吃苞谷面。”这是陶金翠对姜仕坤说的第一句话。

姜仕坤问陶金翠想做些什么事,陶金翠脱口而出:“喂牛,但没本钱”。

姜仕坤鼓励她,“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日子会慢慢好起来。你想喂牛,是好事情。”

陶金翠道出了“症结”:“吃饭都是靠国家救济,根本没有钱来买牛。”

“我回去协调,争取给你买头牛来喂。”姜仕坤说。

陶金翠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人是县委书记。

不久后,村长牵着一头牛到她家,告诉她实情。不善言辞的陶金翠,频频点头:“姜书记对我们百姓好!”她说,为了丈夫的康复,为了子女的未来,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个家撑下去。

2015年11月,姜仕坤再次前往,给陶金翠送了一些寒衣和一床被子。

姜仕坤看到牛还在,心里踏实了。又看到原来空空的猪圈里有了一头母猪,问起母猪的来历。

陶金翠说,母猪是“讨”来喂的。

“讨”来喂,是晴隆县农村的一种出租方式。拿别人家的母猪来喂,如果下五头猪,就给原主人返还一头猪,如果下了超过五头以上的猪,就返两头猪。

看到陶金翠燃起自力更生的斗志,姜仕坤说:“既然你想喂母猪,我用我的工资买一头给你喂!”

离开陶金翠家后,姜仕坤叮嘱田志敬,一定要选一头已经怀孕的母猪,“猪早点下崽,陶金翠就早点收获信心,收获希望。”

3月8日,姜仕坤第三次到访,首先关心着母猪是否已经下崽,记挂着耕牛还在不在。

陶金翠告诉姜仕坤,母猪下了11只猪崽,她拿出其中一部分,卖了3000块。

姜仕坤满意地离开了。路上,他询问田志敬母猪的价钱,田志敬答,1800元。姜仕坤掏出口袋所有的钱凑了个整数,1200元,递给田志敬:“剩下的600块,下次补给你。”

“他到最后也没能补给我。”田志敬说,“姜书记为了改变晴隆县的贫困面貌搭上了一条命,我就是本地人,有什么理由不认真不努力不为父老乡亲出力呢?”

重任:“我是农民的儿子,所以得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

讲述人:

李秀松 长流乡党委书记

长流乡,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算得上最偏远的乡镇。山高坡陡,来回一趟够颠簸。过去,县里很多干部连偶尔的调研都不愿前往。

“以前长流似乎被人遗忘了,他们也甘愿被遗忘。长流的干部从星期一睡到星期五,只要能维持社会稳定就行,哪里会有发展思路。”李秀松说。

李秀松是姜仕坤的左右手之一,时任县委办副主任。2015年姜仕坤希望李秀松去长流,因为“同步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调动的意向被和盘托出。平级调动,又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李秀松起初并不情愿。

姜仕坤觉察后,跟李秀松谈心。李秀松的点头,缘于姜仕坤的一句话:“你是县委办的,你要是去了‘好地方’,别人会有闲话,说我照顾身边人。你去长流吧,真真正正干出成绩来。”

李秀松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姜书记用心良苦,他希望长流不要再被当成可有可无的地方。”他也记住了自己的使命——点燃党员干部的激情,打赢脱贫攻坚的决战。

在2015年第三四季度的考评中,长流乡综合连续排倒数第一。刚到长流不久的李秀松,被毫不留情面地责令在全县干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

正当李秀松对发展有些迷茫之际,姜仕坤带着县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到了长流。

调研中,当听到汇报说“核桃三年挂果”时,姜仕坤摆了摆手,直言“很悬”,照这样下去,2018年只能数字脱贫。于是,一场脱贫推进会在乡政府会议室举行。

会议一开始,姜仕坤就要求直奔主题:不讲套话、大话、官话,大胆讲问题、说困难、谈发展。

话题转到了产业扶贫上。说养殖,姜仕坤细算贫困户家里几口人,养一头牛与养一只羊的成本和收益孰大;谈种植,众人商讨决策的科学性,是否可行、落地以及老百姓能否从中获得实际利益。

会议的决定落实到行动上。姜仕坤渐渐成了长流的常客

就在李秀松为引进辣木产业有些得意之时,他提醒李秀松,要搞清楚合作者的意图。

“他说分清楚对方是来出售苗木的,还是真心实意谋产业长远发展的,做产业,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老百姓,不能搞空架子。不要让老百姓失望,对党和政府失去信心。”

姜仕坤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所以得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这也成了李秀松的思考方式。

姜仕坤走后的这半年里,李秀松常常有困惑。回忆姜仕坤大局着眼小处着手的点点滴滴,他总能找到前进的路:“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不能辜负姜书记的重托,不能让老百姓失望。”

敬畏:“过得坦坦荡荡,睡得踏踏实实”。

讲述人:

姜仕学 姜仕坤之弟

贺伯果 晴隆县县委办副主任

领导干部常常会面对诱惑和考验。在领导岗位上真正做到心中有戒,坚持操守,比常人难。

即将到晴隆县任职时,姜仕坤约姜仕学到家里吃饭。一盘花菜,一碗米饭,简简单单。

“吃饭时,二哥告诉我,他将去晴隆,文件已经下了。”最初,姜仕学没明白姜仕坤的用意。

姜仕坤继续叮嘱:“你是我最亲的弟弟,我给你说这些的原因,你知道吗?”

姜仕学这才恍然大悟,“我知道。”

姜仕学有三个哥哥,从小到大,姜仕坤最疼爱他。姜仕坤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你一生过得坦坦荡荡,睡得踏踏实实。”公与私,利与义,姜仕坤想得明白,活得本分,划得清楚。

直到现在,姜仕学到晴隆的次数屈指可数。

姜仕坤爱看书,他常对身边人、对家里人说,自己学历不高,必须不断通过学习强化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在他住处的书柜里,记者见得最多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书籍,还有关于党的方针政策和纪律方面的读物。

最后一次见面,姜仕坤送给姜仕学一本《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当时答应他好好看这本书,他走之前,我却没翻开过。”姜仕学有些懊悔,原先总找借口抽不出时间阅读的他,如今手不释卷。“虽然哥哥走了,但一刻也不敢忘记对他的承诺。”

不仅是家人、兄弟,身边的工作人员换了几茬,他甚至没有提拔重用一个人。

刘树军和姜仕坤非亲非故,却被破格提拔为草地中心副主任。他们都说,姜仕坤懂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排兵布阵”。

身边人常说,跟着姜仕坤,有坦荡和踏实的感觉。“一定不会走错路。”贺伯果说:“姜书记做人是堂堂正正的,他也影响和教育身边的人,做堂堂正正的人。”

前年贺伯果随姜仕坤去广州出差,二人走进一家书店,贺伯果看中一本《厚黑学》,一向不说重话的姜仕坤却严厉批评了他:“你要走正道,多看历史专著、经济管理之类的书,这些对你今后成长才有帮助。”

姜仕坤关注小学生营养餐营养够不够。

贺伯果手头也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半年里,他想念姜仕坤的时候就捧出来品读

书里有一句话,让贺伯果感触颇深:“也许很多年以后,我们会遗忘掉那些细节,然而它总能在某个时空交错的瞬间,突如其来地触动你的心底某处。”

(2016年10月10日 《贵州日报》)

媒体报道MEI TI BAO DAO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