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特殊”学生的蜕变

一个“特殊”学生的蜕变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篮球运动可以促使参与者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培养团队精神。S同学此前因脚踝受伤,下午的课上提出见习的要求。“要看到孩子的个性,就要承认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最终走向一个大目标。

廖玉平

一、案例背景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锻炼、课间操、全校的大型体育活动(如校运会)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内、外的体育工作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

篮球运动可以促使参与者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培养团队精神。根据实际,对于有严重个性偏差的学生,通过其对篮球运动的浓厚兴趣,教师更多地以尊重、理解与引导的方式对其加以疏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二、案例过程

场景一:在预备年级每次上课时,体育委员已经整队完毕,可操场上总有那么一个不协调的身影。那是S同学,唯有他还在远处的篮球场专注地练习篮球技术,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置若罔闻。每一次我都得用“哨声”或是“手势”将之召回。S同学平时不苟言笑,几乎看不到他主动与其他同学有交流,除了每次上课随身带着一个篮球进行投篮练习外,他似乎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鉴于他的“特殊”表现,我多次与他交流,我想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确是我任教以来遇到的一个最特别的男孩。他对篮球运动可谓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的球性、球感也明显高出同龄人;他很有主见、个性倔强,是个“怪人”;知识面广,口才好,学习不够刻苦,但脑子灵活,成绩优秀;他脾气差,不合群,孤傲,不和其他同学来往,更不参加班级游戏和活动。在孤僻的同时,他还有点孤傲,认为自己学习优秀,看谁也不顺眼,经常会因为观点有分歧而与人争执不休。鉴于他喜爱篮球运动,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我安排S同学在排头,让他带领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运球、传接球、投篮等练习,通过对他的“另眼相看”,使他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也逐渐提高,同时也促使他在课堂上的自觉性、自信心得以提升。他慢慢地也乐意与全班同学分享篮球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与同学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学会了与同学一起探讨篮球练习中碰到的问题。

场景二: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按惯例,每周五的体育课是安排耐久跑的练习。S同学此前因脚踝受伤,下午的课上提出见习的要求。当我带着学生完成跑步训练后,发现他在球场上正酣畅地与高年级同学打“篮球半场4对4”比赛。他的“忘情”使他全然不知晓我的出现。我漫不经心站在他跟前,顿时,他愣住了。我本想痛斥他的谎言,但最后只是对他说了一句:“S同学,你辛苦了!”他的脸涨得通红,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只是今天不想跑长跑,我知道自己错了。”我追问他:“S同学,你知道在篮球比赛中技术水平的发挥靠的是什么?”“体能!”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然而,你的体能如何?耐力水平又怎样?”他顿时哑然。经过此次对话,他在以后的体育课中,再也不忽视耐久跑练习了,而且,他比班级任何一位同学都更加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练习机会。他的1 000米长跑成绩由当初的勉强及格,达到了现今的优秀。

场景三:有一次,我安排S同学与班级同学打一场篮球赛,他显得很不乐意,不屑道:“他们太嫩了,他们的篮球水平太菜了!没劲!”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我说:“这样吧!我带几个同学,你带几个同学(班级篮球水平较高的),如何?”在比赛中,他的个人能力确实高出同学许多,运球突破、急停跳投,包括个人的篮球意识都显得格外超前。但课后,我把满头大汗的他叫了过来,与之深谈了一回:篮球运动(比赛)中的关键因素包括位置、分工、配合等,可见此项运动充分体现团队的合作。结合现今班级篮球运动水平的现状,以及篮球运动的特点,我也希望在他的带领下,班级男生队伍里能涌现出一批篮球好手,为今后的初二年级男子篮球联赛奠定基础。而今的初一(4)班,在S同学的统领下,班级男生可以组织一个球队了。球场上,他们一道欢快地互相切磋球技,演练战术;球场外,还主动带着问题找老师一起探讨。班级里当初的那种三三两两的散漫场面已荡然无存,如今一股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已然显现。

三、案例评析

1.尊重就是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和兴趣爱好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尊重是互相的,对于性格内向的S同学,他渴望被尊重,但有时又为此感到困惑。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的个性发展,发现其闪光点,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帮助他树立学习信心。在教学中,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要看到孩子的个性,就要承认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注意照顾差异,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性特点,我们应该接纳并欣赏差异,做到尊重每一个个体,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其实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只有充分发展他的个性,避其所短,才能扬其所长。利用体育课程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2.理解是开启潜能生心灵的钥匙

人际关系缺乏是孤僻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改善孤僻学生与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特别应注意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的心理归属需要,让S同学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有了安全感,消除了戒备心理,同学彼此之间才能接受与交往。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不抱有偏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个性不受任何约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更其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只有建立好师生间的和谐民主、融洽的关系,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能动作用。

3.引导是带领孩子通向成功的关键

高尔基曾说过“不知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S同学身上,我以其对篮球运动有深厚兴趣为突破,使其更快地融入到班集体中,进而,让他有了新目标,即初二篮球男子联赛。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最终走向一个大目标。让他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优势继续发扬,劣势进行克服,长此以往,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会得到培养。

四、案例反思

初一年级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孩子往往会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大部分学生阳光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内向的,不与老师多交流,把自己裹得很紧,这就需要教师给他(她)们尊重、理解与信任。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过老师不当的批评指责。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我对S同学采用以篮球兴趣为引领,促使其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如若当初我以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对S同学课上的“特殊”表现横加指责,而不是耐心地对其加以引导,结果可想而知。正是教师以信任给予其最大的空间,让他感悟到了教师的一番“苦心”,从而端正了学、练的动机,先前的那个倔强、孤傲、唯我独尊的他,慢慢地转变成为一个谦逊、刚强、富有团队协作的“新人”。实际教学中,本着为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负责的原则,老师们应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究出更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