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智障孩子的数学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

让智障孩子的数学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智障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活动,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自己拿着人民币和老师一起观察了每一张都有哪些特征,并设计了动手拿一拿,认一认的活动练习。智障孩子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美好的生活。

安康市阳光学校 黄青山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智障孩子更应该学习实际的东西,学习数学要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智力落后孩子的智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知识比正常的孩子更困难得多。如果一个智障孩子在学校里度过几年的学习生活,是整个处于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的重复之中,我们很难想象,当他们面对社会,不能把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又怎样面对漫长的人生呢?这就要求我们特教的教师给孩子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智障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活动,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结合实际生活,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数学活动,教师要为孩子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促进智障孩子主动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内容时,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将数学与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教学10以内加法时,出示“3+ 5=?”让孩子从生活中找到这样的问题,孩子通过交流后回答:妈妈今天来看望我,给我带来了3个橘子和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又拿来实物让孩子们摆一摆,数一数,并分小组活动,还让他们扮演妈妈的角色。课堂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通过这样的生活场景训练,智障孩子很快就明白了加法的含义,并且知道计算加法的方法,从而经历一个从现实背景知道问题的过程,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贴近生活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情境中,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智障孩子“认识数的组成”时,首先创设情境:老师有一些物品要分给你们,谁愿意帮助我呢?让一个学生到前面进行分物品,如:把4支铅笔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几个?4可以分成几和几等。就这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孩子生活实际,让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从内心深处进一步产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轻松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利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把数学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能使智障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数学学习的最终的目的是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及时提供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在数学课堂中要确实做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使数学知识为智障孩子以后的生活服务。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首先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主题图让孩子回忆自己的购物经历,关注孩子的生活体验和购物经验,将数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使孩子感到数学是亲切的,是现实的,是触手可及的,从而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自己拿着人民币和老师一起观察了每一张都有哪些特征,并设计了动手拿一拿,认一认的活动练习。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就设计了“小小超市”购物活动: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并按照标价正确的付钱,使孩子在简单的付钱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使孩子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智障孩子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美好的生活。他们会觉得数学如此的实用,从而下决心学好它。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智障儿童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使他们真正认识数学,学好数学,为将来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文于2009年6月在安康参加的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第三届校长联谊会上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