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图书室

中小学图书室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述7所学校图书馆来看,主要是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公立学校附设图书馆之经费,列入主管学校预算内。”两个规程的颁发,使得中学图书馆的设立有法可依。这一时期中学图书馆有一定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公立学校纷纷设立了图书馆。这一时期,据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5市统计,共成立中学图书馆16所、小学图书馆3所。由于战争的破坏,中小学图书馆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第三节 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产生与发展

中小学图书馆是中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息息相关的。

一、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产生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源于古代的书院教育,产生于教会学校。

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辩明黄章,以备顾问应对。贞元中,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宋代书院尤盛,有白鹿洞、石鼓(一说为嵩阳)、睢阳、岳麓号称为四大书院。书院一般选名胜山林为址,不少名学者讲学其问,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讲习儒家经典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对学术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书院仍盛,唯多数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其藏书多为图书馆藏书。

1844年,北京的汇文学校建立了图书馆。当时,北京有两所教会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近现代学校,汇文学校是其中之一。汇文学校图书馆的办馆方针,管理方法都来源于西方。因此,我国中小学图书馆首先产生于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这时的中小学为数很少,寥寥可数。

二、中小学图书馆的形成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形成,得力于清末维新派人士的大力倡导和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就是说,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形成于清末民初(大约在1895—1920年)。

戊戌变法期间,不少维新派人士大力倡导开办公共性图书馆。他们认为,要想挽救中国,必须推行新政。要推行新政,首先要从“开通民智,教育人才”着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学校、办报纸、建图书馆等。例如,1909年《教育杂志》第一卷第一期上,庄俞在《教育琐谈》栏目中发表了“藏书楼与学堂之联络”一文。文中说:“近来藏书楼有一事令人不能不为之注意,即兼备儿童图书书籍不过31 419册,而至第二年,借出书籍增至252 171册。”这是我国第一篇提倡在中学开展借书活动的文章。同年,孙毓修也在《教育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图书馆”一文。该文全面地介绍了公共性质的图书馆的建置、购物、收藏、分类、编目、借阅、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据上海、广州、天津三市调查,在这一时期建立图书馆的学校有7所,它们是:上海育才公学图书馆(工部局立,1902年);上海育才中学图书馆(私立,1904年);上海青年会中学图书馆(私立,1905年);上海华童公学图书馆(市立,1910年);广州广才中学图书馆(1905年);广州培正中学图书馆(私立,1911年);天津汇文中学图书馆(私立,1911年)。从上述7所学校图书馆来看,主要是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负责有关图书馆的事情。1915年,教育部颁发的《通俗图书馆规程》中规定:“公私学校及工厂,得设立通俗图书馆”,“公私学校……设通俗图书馆之经费,列入主管学校预算之内。”在《图书馆规程》中规定:“公立、私立各学校……依本规程所规定,得设立图书馆。”“公立学校附设图书馆之经费,列入主管学校预算内。”(见第一条、第八条)。两个规程的颁发,使得中学图书馆的设立有法可依。

这一时期中学图书馆有一定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公立学校纷纷设立了图书馆。如:广东省立一中图书馆(1912年);北京市立一中图书馆(1912年);北京市立三中图书馆(1912年);北京市立四中图书馆(1912年);北京市立女一中图书馆(1913年);天津扶轮中学图书馆(铁道部立,1918年)等。此外,一些比较有名气的私立中学也成立了图书馆,如:北京的贝满中学图书馆(1912年);崇实中学图书馆(1918年);天津的南开中学图书馆(1916年);上海的启秀女中图书馆(1915年);沪北中学图书馆(1918年)等。这一时期,据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5市统计,共成立中学图书馆16所、小学图书馆3所。

三、中小学图书馆的初步发展和遭受战争的破坏

1920年至1949年,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20年至1936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937年至1949年为遭受战争破坏的阶段。

据对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等市的统计;1920年至1936年,有中学图书馆99所;小学图书馆9所。其中公立中学图书馆22所,私立中学图书馆77所;公立小学图书馆6所、私立小学图书馆3所。截至1936年,中学图书馆藏书最多的达6.6万册(北京孔德学校图书馆),藏书在3万册以上的中学图书馆有5所,它们是:北京的汇文学校图书馆(4.1万册);北京市立一中图书馆(3.1万册);广州培正中学图书馆(3.4万册);广东省立一中图书馆(4万册);杭州高级中学图书馆(3.1万册)。藏书在2万册以上的中学图书馆有8所,它们是:北京师大附中图书馆(2.5万册);北京师大女附中图书馆(2万册);天津南开中学图书馆(2万册);天津觉民中学图书馆(2.8万册);上海市北中学图书馆(2.3万册);上海新民中学图书馆(2万册);广州知用中学图书馆(2.3万册);广州南海中学图书馆(2万册)。藏书在1万册以上的中学图书馆共有31所,藏书最少的有2000册。当时中学图书馆均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它们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小学图书馆的藏书最多的达到15 000册(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图书馆)。藏书在5000册以上的小学图书馆有4所,如广州市立第三小学儿童图书馆(9000册);上海贫儿教养院图书馆(7000册);北京师范学院一附小图书馆(6100册);上海旦华小学公共图书馆(6000册)。藏书最少的是上海中华小学图书馆,藏书只有763册。

1937年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入侵中国,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由于战争的破坏,中小学图书馆遭受到巨大的损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政治腐败,物价飞涨,全国教育事业处于十分萧条的状态,中小学图书馆当然也无从恢复和发展。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我国的中小学图书馆事业才得到迅速发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即繁荣与发展时期。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但是,依靠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成就。中小学图书馆事业是基础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1946年,我国小学近29万所,中学4266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有小学近35万所,中学4045所。

1957年,我国有普通中学11 096所,1958年就发展到28 931所,1966年达到55 010所。

1958年前后,由于受到极“左”思潮影响,我国人口大量增加。1966年至1976年是10年“文革”时期,人口更是失去控制。所以,1966年至1977年,是学龄少年儿童高峰期。1970年,普通中学有104 954所,1976年达到192 152所,1977年已经达到201 268所,估计小学已超过百万所了。从此以后,中小学数量有所下降,1979年,普通中学已降为144 233所。

1987年,我国有小学近81万所,中学(含农业中学、职业中学)101 238所,其中普通中学92 857所。

1998年,我国有小学70多万所,中学7.9万所。2002年,有中学9.6万余所。

在这些中小学中,全国究竟有多少中小学图书馆,还没有一个精确统计。1990年,据当时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刘辉在《关于四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情况调查》(《儿童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第1期)一文说:“就全国看,城市中学除远郊区、县外,其他都有了图书馆。农村县中和条件较好的中学也有图书馆(室)。小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文革’前比较,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城市,重点小学和条件较好的小学建起了图书馆(室)。据江苏省常州、湖南省常德益阳以及成都、上海6个区的统计,在4745所小学中,有1934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占总数的40%。”

目前,我国中小学中,一般来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中学建馆率达90%以上,小学建馆率在80%左右;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建馆率80%以上,小学建馆率60%左右。据了解,宁夏,到2002年,中小学建馆率均达到100%;辽宁省,到2001年,中学建馆率达104.1%(含分馆),小学达78%;甘肃省,到2000年,高中建馆率达100%,初中达68%;江苏省,到1998年,建馆率,高中达100%,初中达77%,小学达58%。中小学图书馆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增加了藏书,扩大了馆舍,初步形成了一支有一定业务水平的专业队伍,提高了现代化管理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