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学习的现状分析

中小学学习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们课堂接受传授的知识,学习是单一的“讲”与“听”的过程,即学生由“间接感知”到“理解阶段”的基本学习过程。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既有“间接感知”到“理解阶段”的学习,又有“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的学习,即充分完善的自学学习过程。首先,谈一谈中小学男女生同学的不同学习特点。

中小学学习的现状分析

中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打基础阶段。这阶段的基础打得好,无论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还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那么,中小学学习有哪些特点,面对竞争社会其现状如何?

一、中小学学习特点

中小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中小学生随着自身生理特点变化,思维活跃,渴望知识,好奇心、求知欲都非常强烈。面对此时的中小学生如何正确进行引导,如何培养他们成为“三个面向”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当今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那么,现代社会中小学学习有何特点、现状如何?就这一问题,谈谈粗浅看法。

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不同的,要了解学习特点,必须了解学习过程。

理论学家把学习过程相对地划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阶段,是符合学生认识实际的。所谓“感知阶段”,这是指学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或初步阶段。

一般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先是从教材的感知开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教材有关的感性材料感知得十分丰富、十分典型,才能形成清晰的观念,为下一阶段的理解打好基础。可见感知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感知具有多样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形式,一是直接感知,二是间接感知。直接感知是让学生直接接触所要学习的对象,如观察、实验、实习、参观、访问以及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等。间接感知主要是靠教师讲解,即教师以形象化语言和各种形象化直观教具等对学生进行教育。

所谓“理解阶段”这是指学习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或深入阶段。这里有个问题必须弄清,就是学生只有理解教材,形成科学的概念,才算真正掌握了科学知识和理论。因此学生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阶段是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理解新教材,形成科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教师应该在学生占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工形成科学概念。我们知道,概念、判断、推理过程的基本形成,其中最基本的是概念,教师在学生理解教材阶段一定要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要使学生对教材的定义、原理、结论的理解合乎规律,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一致起来。所谓“巩固阶段”,这是指学习过程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这些知识是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直接的实践过程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受不深,易于忘记;二是学生在各科教学中连续不断地接受多方面的新的科学知识,如就中学来说,要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外语、政治等许多门功课,如果教学中不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学生是无法继续学习的,教师也是无法继续教下去的。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巩固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巩固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作业、练习和复习等。

所谓“运用阶段”是指学习过程的第四个阶段,是知识的运用,即把通过感知、思维、想象和记忆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方面去,以便形成相应的技能和技巧。运用阶段一般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技能阶段和技巧阶段。技能是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第二个阶段。技巧是在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起来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习过程的第四阶段是前面三个阶段的自然继续和必然发展,前三个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前提和可靠基础,运用阶段的核心心理因素是与智力密切相关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习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四个阶段,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种排列顺序是比较典型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灵活运用,不要机械地当作死板公式去照搬照套。有两点还必须强调和说明:第一,学习过程这四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其中理解阶段是中间环节。理解虽然是从感知开始的,但感知教材也有理解和巩固知识的因素;理解与巩固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加深知识的巩固,知识巩固了,就为进一步理解新教材奠定了基础,运用知识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巩固,这就是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辩证关系。那么为什么说理解教材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呢?这是因为理解知识标志着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这是学生学习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也是发展学习智力和培养道德品质的基础。第二,学习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既担负着传授知识技能、技巧的任务,又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任务。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过程中发展的。同时每一个阶段对学生的智力的发展又有所侧重,如感知阶段对观察力发展有着特别的作用;理解阶段对于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巩固阶段对记忆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运用阶段对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作用,特别是对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根据学习过程的原理,我们得出结论:

第一,根据学习过程理论,教师和学生要互为对象,搞好“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第二,根据学习理论,不难看出中小学学习过程的特点。

那么,结合中小学实际和学习过程理论我们不难看出:

小学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们课堂接受传授的知识,学习是单一的“讲”与“听”的过程,即学生由“间接感知”到“理解阶段”的基本学习过程。

初中的学习特点除了以上学习特点外还包括知识“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的过程,即初步的自学学习过程。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既有“间接感知”到“理解阶段”的学习,又有“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的学习,即充分完善的自学学习过程。

另外,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男女学生学习也不相同,不同时期的不同学科中的学习也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谈一谈中小学男女生同学的不同学习特点。中小学女生的学习,与中小学男生比较有哪些主要特点呢?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一些中小学教师、学生较普遍的看法是:①女生由于发育较早,特别是女孩子的讲话不仅开始得早,而且其言语能力的领先一直保持到青春前期,所以女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比男孩子好,但升入初中后,就逐步退步,到高中,又更差了。因此,考上高等学校的女生总比男生少得多。②由于基因遗传、性激素和女子的脑重量与左右脑功能专门的发展情况不同,女学生的空间想象、数学能力和视觉功能等,逊色于男生,可是年轻女子左脑半球的发展却优于年轻的男子,所以一般说,男学生比较兴趣于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喜欢各种科学书报,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因理科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更适合男孩子的特点。而女孩较喜欢语文、外语、音乐等学科,多数对小说、电影、戏剧、舞蹈等更感兴趣。因文科的描述性和形象性更适合女孩子的特点。③因男孩子性格较开朗,较勇敢刚强,平时好动好问,所以学习兴趣较广泛,知识面较宽阔,较能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女孩子则较文静胆小,活动范围较狭窄,情感较脆弱,不大敢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学习兴趣和知识面也比较狭窄,但女学生多数较遵守纪律,较听教师、家长的话,学习较勤奋和细心,作业较认真,记忆力较好。这些看法是否符合实际呢?教育界有关人士作过一些调查,调查情况列表分析如下。

表一 光明路小学2003届毕业生投考初中成绩表

img1

表二 小学男女最喜爱的学科比较表

img2

注:表一中所有的t值全部为负,说明这一届学生,女生的成绩略高于男生。

从表一看来,在小学阶段结束时,女生的语文和数学的成绩虽略高于男生,但在统计上并无显著的差异。这是一所城市小学一届毕业生的情况。

而在农村的小学里,男女生的总成绩全都不如城市的学生,女生的成绩又普遍不如男生。如龙头路2002-2004年三届小学男女毕业生考试中,语数两科都及格者:02届,男生72人(共148人),女生才7人(共110人);03届,男生54人(共143人),女生才6人(共112人);04届,男生32人(共140人),女生4人(共132人)。

因此,既不能笼统地说,小学阶段或小学考初中时,女生的成绩优于男生,女生的语文成绩好,数学成绩差;更不能成文或不成文地规定,重点中学录取新生时,女生的录取分数要比男生高出几分。否则,将很不利于女性人才的培养。

表二是对通过问卷法调查来的材料加以分析的。

从表二看,小学男生喜爱数学的多于语文,女生则反之,但女生不喜欢数学主要从四年级开始。小学三年级时,不管是城市的女生,还是农村的女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人数都多于语文。由此可以说,上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是保持女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女生数学成绩的关键时期。小学四年级所以对数学的兴趣大大下降,可能与这时的数学内容多综合应用题有关。因此,数学老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女生的分析综合应用题与解决综合应用题的能力。

从表上还可看出,城市四、五年级的小学生,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是很喜爱体育的,甚至五年级女生喜爱体育的人数还超过男生。因此,笼统地说女孩子比较文静,活动范围狭窄,也不一定正确。在农村小学中,由于旧思想、旧传统的影响较深,体育活动的场地、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女生喜爱体育的确实很少或者没有,但这显然不是由于先天的特别原因造成的。

初中阶段男女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山东某市第三十中学2003-2004学年度初一至初三各班上下学期成绩统计分析于下:

表三 初中男女生各主要学科成绩比较表

img3

注:表中的n代表人数,x代表成绩平均数,s代表标准差,t代表方差

表三的t值说明,初一年级女生的各主要学科成绩多数优于男生,尤其语文、英语方面,还有显著或较显著的差异。在初二年级,女生的学习成绩照旧略胜男生,但在统计上已无显著差异。同时,男生的地理、物理成绩开始略超女生,但差异很小。到初三年级,表中的正t值已多于负t值,这说明女生的优势又在下降,而且男生在数理化方面均优于女生,不过尚无统计上的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女生不是一进初中,学习成绩马上下降,他们的数学成绩并不差。只是到初三年级,情况才发生较大变化。但这时的女生的各主要学科成绩皆高于男生,初三女生的数理化学习成绩,略低于男生的事实虽可证明:女生确实较擅长文科,但这是从全体女生的平均成绩来看,就个别女生的学习成绩而言,则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不逊于男生高中阶段学习。

从高考的情况看,女生的总成绩是比男生差。如三十中03届高中毕业班,女生的升学率为12.95%,男生29.33%。04届女生的升学率为35.33%,男生为47.53%。其中考上理工科的女生又比考上文科的女生少。如04届的女生学理工科的占32.89%,学文科的是44.48%。由此可见,高中女生的学习,特别是数理化方面的成绩,是较逊色的,但是只要教育引导得好,加上个人的努力,其成绩也不一定比男生差。所以,我们的高中时期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千万不要自卑,女生并不是天生比男生笨,古今中外大量女性成才的例子非常多。从我们以上的调查看似乎是女生学习稍逊色点,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长期的传统意识的影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的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等等。所以,现代青少年,尤其女同学要自强自立,男同学能达到的女同学经过努力也能达到。同时,通过对以上不同时期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调查,我们还发现一些学习上的“尖子生”无论各时期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都有以下的共同点:

学习目的性较明确,学习时专心致志;

重视扎扎实实地打好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不偏科,不死记硬背。遇到问题总是仔细分析,深刻理解;

注意扩大知识面,从小坚持课外阅读。阅读的范围较广,从文学名著到科普作品、报刊杂志都多看。

最后,必须再强调的是,从上面调查的材料看来,中小学男女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从整体看,虽然女生的理科成绩和对理科的兴趣有点不如男生,但这方面的差距,远没有城乡学生的差别大。就是在高中阶段,有些女生的理科成绩还超过或等于男生。由此可见,男女的性别差异对学习并无太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特别是广大教师和家长中,千万不要有女孩子的学习和才能不如男孩子的想法和舆论,以免增加女学生的自卑感和对理科的恐惧心理,从而真正影响女性人才的成长。

二、中小学生面对竞争环境现状分析

中小学生面对竞争的环境,他们积极思考,努力学习。很多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教育引导,能够树立为四化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和正确的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现实感。他们知道竞争社会的时代要求,也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实促进了学习。但如同竞争促进了学习一样,竞争给中小学也带来了在学习上的不利因素,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一)学习效率不高

首先,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没有很好地按照完整的学习过程来学习,因而学习效率低。前面我们探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阶段。根据这一学习过程的理论,结合中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国教育工作者探讨研究了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其分为“接受、加工、运用”三个阶段。

1.知识接受阶段。学生以各种感官接受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有贮存和传输两种最基本的状态。一种形式是教师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实验等方式,把书本上贮存状态的信息变成传输状态的信息,要使接受知识信息收到最佳效果,必须做到“教”与“学”的统一,教师讲解要全心全意,教法得当,学生听讲要一心一意,听课得法。另一种形式是课前预习。预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听教师讲课,主动获得知识。通过调查得知,越是好学生越对预习感兴趣,越到高年级,预习的作用越大。

2.知识加工阶段。这个阶段是能否把接收来的知识真正化为自己的知识的关键。一般说来,这一阶段包含以下几个程序:

一是看书消化。学生听课后,知识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深浅不同,一定要当天看书消化,使痕迹深的进一步巩固,痕迹浅的进一步加深,强化记忆,加深理解,达到最佳效果。

二是理解记忆。这是在看书消化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记忆,是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一步。

三是归纳强化。在上述基础上,如果再经过归纳,就会使“散装”的知识更加系统,特别是一章(课)或一个单元结束后,尤为重要。

3.知识运用阶段。要想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必须经过运用阶段。

一是巩固练习。课堂上教师组织练习,课后有必要让学生再认真练习,这会比课堂练习更主动、更自觉,收效也会更大。

二是灵活练习。这是为把学到的知识真正搞透,灵活运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此,要注意精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或易混易错等不同形式的灵活练习题。

三是专项练习,这是对某一知识的薄弱部分进行专项训练,目的在于解决知识上的弱点。

四是综合练习。为了培养综合能力,必须进行综合练习。

知识的接受、加工阶段,可称为“学”,运用阶段可称为“习”。接受、加工、运用这三个阶段,既各自独立又紧紧相连,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知识接受是打基础;知识加工是转化过程,是关键;知识运用是成果验证,是目的所在。

当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完善的,只是围绕“听课、作业、考试”转,在知识加工阶段十分薄弱,往往是知识接受后,看看书就做练习。由于对知识没有认真的加工,使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常常处于一知半解,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的朦胧状态。因此越学越费劲,越被动。必须引导学生改变这种低效率的学习方法,遵循这个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学习有压力

其次,存在的问题之二是面对竞争的学习环境存在的压力问题。这种压力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压力主要是竞争社会时代特点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还有学校老师的督促要求。这种督促要求一方面是教学任务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片面强调升学率导致的各地市区之间、学校之间、级部之间、各班之间、学生之间的各层次的学习竞争。特别是重点中学表现更为突出。重点学校学生一般来自于各地区的“尖子生”,这些“尖子生”有较强的角色认可意识,但在“尖子生”聚集的地区,其“角色认可”受到极大冲击,特别有的学生在考入重点之前曾一贯名列前茅,但考入重点后,名次逐渐下降,面对竞争的学习不能及时调整自身因素,致使学习成绩越来越下降,导致他们的“尖子角色”不能如愿。于是,同学中出现了许多的心理生理障碍。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以上分析外,还有自身心理素质差,不能调整好竞争的学习生活,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等。此种现象在普通中学也较普遍。另外在高中学习中,竞争意识更为强烈,各方面的压力更为突出。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具有优越的家庭环境,独生子女较多,特别是来自祖辈、父辈双倍呵护,客观上容易产生的问题较多:

一是对父母、家庭和环境的过分依赖,排斥了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不能适应竞争的学习生活。

二是为显示独立性而产生的反抗性,排斥了与他人交往的和谐与协调,造成不能适应竞争的不健康心理。

三是家长过分溺爱而形成的利己性,排斥了社会性和利他性。头脑中缺乏竞争的意识。

四是主观上形成的孤独性,妨碍了对集体生活正常参与,削弱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倾向。

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不能适应竞争社会的时代需要。

img4

对现代中小学生来说,压力是一个普遍的名词,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觉得有压力,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中考、高考临近,这种压力也愈来愈大,而随着压力产生的种种问题也就成为困扰学生的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都有相同的感受。而后者承受的压力要更大一些。如前所述,这种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学校的,也有家庭的。下面进一步具体分析学生的心理压力及缓解对策。

1.关于中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外在因素:

(1)大量繁重的作业,学习负担重导致的学业方面的压力。学生上中学后,由于学习科目增多,学习负担进一步加重,有的同学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速度,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每天开夜车,学习效果却收效甚微……长期超负荷压力,引起学生产生过度疲劳,出现各种心理生理障碍,影响学习。

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中学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急转弯时期,感到压力很大。例如:山东一位教育工作者收到同学来信中,就有这方面的述说。一位男同学说:“学校对我们的要求十分严格,一个星期才放一天假,而且往往还是用于学习。有时,我忙得喘不过气来。我真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心中的苦闷,可向谁诉说呢?同学之间漠不关心,父母他们只说一定要考取重点之类的话,心里有苦没法诉说。”

(2)来自考试的压力。学生平时上课注意听讲,学习成绩稳定,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试就非常紧张,考前吃不好睡不着,经常生病,考试时更加紧张,拿到试卷便思维迟钝,平时得心应手的题目,一下子答不出来,甚至一片空白。考试是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关系到终身前途。因此大大小小的考试对学生产生督促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的压力,考试前和考试中,每个人都感到紧张,个别人出现过度焦虑现象,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差。

(3)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某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总名列前茅,但是他却十分担心别的同学超过他,于是整天一分一秒也不放松学习。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且时时害怕别人超越,焦虑过度。渐渐地,思想不能集中,不能正常思维,满脑子是问号:“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久而久之,一个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发展到无法坚持正常学习。

这是一种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压力过大时就产生了严重的紧张情绪,焦虑过度,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来自家长的压力。学生在心理咨询中说到,我的家庭环境十分优越,我有自己的房间,爸爸妈妈为我买来了各种参考书,我的任务就是学习,家务劳动从来不让我动手,因为怕影响我学习,爸爸妈妈很少看电视,平时说话的声音压得低低的,很少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可哪里知道,在这可怕的宁静中,我背负了多少的心理压力,我害怕考试,我怕自己成绩不好,对不起父母。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个人因素:

学业、考试等方面固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同样的压力,个人所感受到压力程度却不同,这与个人的个性特质有关。

(1)个人成就目标要求过高。在正常情况下,成就目标是配合自己的能力和环境条件来制订的,有达成的机会。但自我成就要求高的人,常常不切实际,而且对事情的得失成败很在乎,得失心重,因此,觉得压力很大。

(2)自我概念差。自我概念差的人,自我肯定不足,因为他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喜欢和别人比,遇到挫折常常自责,这样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容易有挫折感。

2.关于舒缓压力的策略研究。

(1)客观冷静分析。遇到压力之后,应该对压力的情境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压力来源的分析。仔细看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压力,是外在因素,抑或是个人的因素。了解压力来源,既可采取对策,也可缓解情绪方面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对压力后果的分析,即它主要将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如感到家长的做法对自己造成了压力,就可以和他们开诚布公地讲,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会理解。

(2)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有时感到压力大往往是由于没有把时间安排好,做好时间的管理是一件降低压力的好办法。要先制订一个计划。计划可大可小,大到整个学期,每个学科;小到每星期,每单元,这样便于科学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讲究用脑卫生,注重劳逸结合。另外,每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及时掌握,及时巩固。每一天预习新课;当天回顾所学内容;一周小结复习。这样从预习到考试,一遍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就不会感到压力太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

(3)克服考试紧张心理。首先,要正确地对待考试。考前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坚持有规律的生活,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学会自我暗示,经常提醒自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形成正确的应考心态。进入考场后,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或闭目养神,转移大脑的兴奋性。试卷发下来后,万一出现一片空白的现象,一定不要过于紧张,合上试卷做几次深呼吸,使自己尽快平静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