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道无形,引领成化

大道无形,引领成化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校的管理中,我们十分注重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它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由于本书的主题是学科文化建设,那么学科组的文化建设则是着眼点。积极的文化的建构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固化于制——外化于形——融化于情——内化于心。这种融化于情的文化的力量的激发有以下路向:第一,激发学科组成员明确自己的方向。学科组是一个学术团体,只有“融化于情”的学科文化才能在每个人的心中浸润开来。

二、大道无形,引领成化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是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对文化形象的描述。在学校的管理中,我们十分注重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它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由于本书的主题是学科文化建设,那么学科组的文化建设则是着眼点。我们说,学科组同样是一个小的社会也需要“那根柔软又坚韧的细丝”。也就是说,优良而深厚的学科文化可以为学科组提供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提供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卓越不凡的精神。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总设计师,也是学科文化建设的引领人。而在校长引领之下所建构的学科文化,如同无形之水,塑造着一个个鲜活的学科组老师,进而通过老师去塑造鲜活的学生心灵。

然而,积淀深厚、根深蒂固的消极文化,比如价值偏颇、拜金主义、应试决定一切,其顽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破坏力”,岂是一朝一夕之间可以消弭的?如何将积极、向上、暖如阳光的文化渗透到学科组每个师生的心灵深处就成为我们校长亟待解决的问题。

用文化化人,需要人们的“习惯”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极浸润过程中来完成,制度只有融于人心,才具有了文化的特质。文化化人的过程,有时就是制度与人的“博弈”过程,最后,“制度”与“人”之间的“双赢”,就是积极的文化建构的成功。

文化建构是一个过程,它要有积极的措施作支撑,下面根据笔者的管理实践,谈谈对它的认识。积极的文化的建构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固化于制——外化于形——融化于情——内化于心。

(一)固化于制

制度是刚性的,它约束着一个群体的语言和行动;制度又有滞后性,它总是在事发之后才用规定来堵塞漏洞;制度还有其复杂性,它总是越来越多且越来越细。建章立制是把学科组成员的教育追求责任使命、培养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也是让学科组老师认同、遵守、维护学科规章制度的过程。

在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的奠基期,需要有法律与规章来为制度文化奠基。学科文化的发展期实际上就是学科组成员和制度艰难的磨合期,而学科文化的成熟期则是制度已经融入成员的骨髓里,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执行力,一种价值和精神,它保证了学科群体的有序运作和成员的正常互动。

学科文化和学校文化是一种互动扭结的整体,学校的整体文化是学科组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强有力的学科文化作支撑,学科文化就不可能起到化育的作用。同样学科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比如我们学校“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造就可持续胜任的教师,实施可持续提升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不可能不在学科文化中反映和体现。

总之,学科文化是通过制度才能固化为某种文化形态的一个过程,它是学科文化形成的基础。

(二)外化于形

既然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样法”,学科文化必然要体现在学科组成员的言行当中,或者说学科组成员的言行就是学科文化的外在呈现。这种文化的直接体现包括学科组老师教学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由学科文化所体现出来的老师之间的合作和探究行为等。比如对待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即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从对他们的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学科组老师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把他们称为差生,便是一种专断文化,把他们称为傻瓜,便是一种粗暴文化,把他们称为潜能生,便是一种尊重文化,把他们称为需帮生,便是一种关爱文化。学科组的文化体现在学科组老师方方面面的细节中,正是这种外在的细节影响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发挥着学科文化的化育渗透功能。

(三)融化于情

我们说文化的内核是精神,而精神的内核又是什么呢?是情感,是一个人内蕴于中,外显于表的对自己的发展成长具有巨大作用的情感。比如我们说“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就是人自身没有了情感的张力,没有了情感的跃动。但文化的要素对于情感又不是外显的、富有标志的,而是无声无息、融于一体的。情感是推动人们活动最具有活力的力量,由于它是人们精神的内核,精神又是文化的内核,所以它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在学科组的建设中这种融于文化的情感,往往能把学科组成员的热情激发起来,能成为推动学科组发展的力量。这种融化于情的文化的力量的激发有以下路向:

第一,激发学科组成员明确自己的方向。在学科教研组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组都具有明确方向的,不少学科组是“跟着上面走,围着考试转。听(课)评(课)改作业,上课随自然”。情感的力量就是在外部因素和内在需要的情景下,去追求学科组的特色,追求自己的独特的存在,进而打造学科组的品牌。

第二,凝聚学科教育组的战斗力。在学科组的文化建设中,我们一般都提倡合作精神,这种合作精神融化于学科成员的情感中,就会产生其真正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相互提携,就会提高学科组的战斗力。

第三,改变人的生存状态和面貌。我校有一位备课组长,论其能力与素质,处于教师群体的中上游水平。但是,在组内的集体备课、公开课、课题研究等活动中,总是消极以对,发展到后来,日常备课、上课、作业等等也大受影响,甚至学校内部为了彼此联系方便的虚拟号码也不愿参与办理,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日益紧张。为此,笔者多次主动与其诚恳交流,用合作交流是现代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科文化建设的要求等道理,耐心地对其开导,积极地鼓励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校也为自己努力创造未来。因为本着与人为善的心态,该老师明白了领导的苦心,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害无益,终于学会了敞开心扉、积极乐观地对待同事和学生,快乐了自己,成全了团体。

学科组是一个学术团体,只有“融化于情”的学科文化才能在每个人的心中浸润开来。而真诚友善之花,才能香满校园。

(四)内化于心

学科文化建设,其落脚点与生长点就是学科组每一位老师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自觉,使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心情舒畅地来学校工作与学习,心甘情愿地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心平气和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心存高远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心怀善意地去看待他人的言行——这应该看作是良性学科文化建设的“化境”。要想使学科文化的精神内化于心,而外在的活动则是达成这种目标的有效手段。

我们积极鼓励学科组老师参加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主办的“追求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师论坛。论坛上,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了精彩而富有激情的论述,论述的过程就是学科文化在固化于行、融于情感、内化于心的过程,当然也是学科文化展现的过程。比如赵祺晖老师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诉大家:我们缺少的不是幸福感,而是一颗感受幸福的心灵。其实构建“和谐”的学科文化,追求“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幸福;郑红老师向大家坦承:最大的幸福来自学生,来自课堂教学设计,来自师生的共同生活——她享受的是课堂教学的幸福;张文扬老师动情地向大家叙述: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平淡中忠诚地坚持和守望,在爱心和责任中实践自己的诺言——在平淡中拥有并感受着幸福;沈钧英老师向大家表示:教师既要做专家,有尽可能高深的专业水平,又要做杂家,有尽可能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做心理学家和雄辩家,有尽可能宽广的胸襟气量,有尽可能敏捷的应变能力,这是一种源自于自身平和的生活态度与自身价值的体现——她触及到了教师职业幸福的核心;邵迎老师认为:爱在左,榜样在右,在师德之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长径点缀得和谐四溢,这是一种诗意的幸福;李友兴老师则娓娓道出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机勃勃的情调,创设师生心灵交流的和谐境界,创设愉快轻松的课堂情境,激发智慧的波澜,让每一堂课成为教师和学生快乐的场所。这些老师动情的论述,是学科思想、价值观的体现,是学科文化内化于心的形象展示。

只有将文化融于广大师生的言行,这样的文化才有其恒久、非凡的动力,这也是学科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只有将文化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才可能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和团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