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项目实施促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专业发展

以项目实施促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专业发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充分考虑工艺的特殊性、代表性,并兼顾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安置需要。同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也为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双师”素质创造了条件。对外,一是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人才。通过在职培养、重点引进、企业聘请等多种方式,现已初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以项目实施促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专业发展——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

铜川处在关中率先发展和陕北跨越发展的节点位置:以铜川为核心方圆40公里为半径,大大小小的水泥企业总产量占全省水泥产量近70%。该区域水泥生产品种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是陕西省建材生产、技术服务基地。2005年,我院安排专人走访了陕西尧柏水泥公司、泾阳声威水泥公司、秦岭水泥、宝鸡社会水泥公司、宝鸡众喜水泥公司等12家大型水泥企业,全面调查了企业生产和人才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2005年申报了材料工程技术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经过五年持续投入和建设,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课程改革等稳步推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水泥行业有了一定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2010年被授予省级重点专业。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广泛深入地企业调研,在以陕西省建材协会秘书长曹爱国为主任委员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我们将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基本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能从事水泥制造业生料制备、水泥制成、熟料烧成、物性检验、化学分析、水泥巡检等岗位工作,成为具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并对专业岗位、工作领域、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分析如下图。

2.根据学生工作岗位需求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通过专家反复论证,充分讨论,该专业实训室建设方针是:注重核心技能培养,按照“强化四项功能(设备生产化、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搭建三个平台(职业训练平台、教学科研平台、技术交流和社会服务平台)、实现一个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设思路,提倡由企业共同参与建设集教学、职业资格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企业职工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把生料制备、水泥制成、水泥巡检实训室直接建在企业,把水泥化学仪器分析、水泥物性检验、中控模拟操作、岩相分析室建在校内。

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充分考虑工艺的特殊性、代表性,并兼顾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安置需要。现已建成11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建材生产企业满足了学生的见习、实训、顶岗实习需要,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也为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双师”素质创造了条件。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学生进行水泥化学仪器分析实验

学生进行水泥物性检验实验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室一览表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

3.多措并举培养教师,锤炼教学团队“双师”素质。

近年来,按照“满足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构建梯队”的思路,实行“外引内培”。对外,一是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人才。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1名,强化理论与企业实际的融合;从中职引进教师2名,强化操作技能;从高校引进研究生3名,强化理论学习、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二是聘请6名水泥行业专家、企业技术技术骨干来校兼职任教和7名企业实验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对内,一是增加师资培训经费,对无硕士学位、无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进行普遍培训。二是安排新进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新进教师上岗之前,必须有一年实践锻炼经历,此后每年必须有三个月下企业锻炼时间。三是培养更多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在职培养、重点引进、企业聘请等多种方式,现已初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该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32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2人。一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高职称12人,讲师9人,工程师3人。具有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证书者4人。教师中1人为省级中职优秀教师,1人为院十佳教工,1人为院十佳教学能手。有较好的学历和年龄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都具有课件制作和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能力;另外教师队伍老中青结合,有较好的学术年龄梯队结构,教学团队中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教学团队建设示意图

4.利用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学生职业能力培训。

(1)探索出了“五步循环,螺旋上升”独特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水泥行业和材料专业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参观见习——认识实习——专项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实践教学序列,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素质拓展课”为理论教学序列,两条线索交织并行,在工学交替的循环往复中实现职业能力的螺旋上升。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把学生六个学期划分为五个学习阶段,或称五个学习步骤。在顶岗实习前的每个阶段或步骤都以实践教学为开端,以理论教学为升华,而前一步的理论教学又为后一步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这样,前后相连,环环相扣,从而深度体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教学理念和高职办学特色。“五步循环,螺旋上升”独有的人才培养教学组织安排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

“五步循环,螺旋上升”的第一步为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后首先要深入水泥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观见习,以便初步了解未来工作对象,知道为什么学习和学习什么,初步树立职业意识,激发职业兴趣,培养职业感情。参观见习之后,进行初步的理论学习,重点学习公共基础课,全面提高文化素养,为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奠定基础。第二步为第二学期,学生第二次进入水泥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认知企业生产工艺,了解企业的生产岗位。认识实习之后进行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部分专业课。第三步为第三学期,学生第三次进入水泥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在生产实践中加深对企业岗位认识,培养角色意识。生产实习结束后再次进行理论学习,重点是专业课的学习,提高专业课理论知识。第四步为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前半期,学生第四次进入水泥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训,按照水泥行业的岗位群进行分项操作实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锻炼专业技能,强化职业意识。专业实训之后再次进行理论学习,全面提高专业理论素养。第五步为第五学期后半期至第六学期,学生第五次进入水泥企业进行为期一个半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在工作过程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完成角色转换。然后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按照“五步循环,螺旋上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形成序列,学生在“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职业技能,最终实现从高职学生向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飞跃。

(2)专业课程校内外核心实训资源配置情况。

实践教学条件配置示意图

5.利用实验实训室及实训基地,积极服务企业和社会。

多年来我校教师依托实验实训室及实训基地承担了行业、企业多项培训任务,为企业提供水泥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积极承担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努力为水泥行业和区域经济服务。我们先后为泾阳声威建材有限公、秦岭水泥(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社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培训工艺化验技术人员等三批。参与省建材行业办举办的水泥生产新标准技术培训,我院教师刘新英被聘请为高级培训师,其自编讲义作为培训教材使用。受陕西省建材行业办委托,我院教师张志林主持组织了陕西省建材系统第一届技师评审工作。张志林、刘新英(省中职教育优秀教师)、张明娟、蒋先迎系陕西省建材鉴定站高级鉴定员,张明娟、蒋先迎系陕西省建材鉴定站鉴定员。张志林、刘新英(省中职教育优秀教师)、张明娟、林社保、裴挫萍、陈娟等六位同志在满意水泥厂直接挂职锻炼,直接服务企业。2009年,我院该专业实训室成为建材行业机关工种铜川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累计培训鉴定在500人次以上。2011年为尧柏培训员工60人。

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

为建材行业职工进行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