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林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背景

农林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背景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多予”的方针,既要在科技、资金、政策上“多予”,更要注重人的“多予”。人的“多予”是贯彻“多予”方针的核心。本章将以农林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为例,我们主要将视角放在农林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至于非农林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由于篇幅有限,不做深入探讨。

第六章 农林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背景

“农林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干什么?到农村去当农民?按照现在的客观环境,这大概不现实。留在农林院校教书或搞科研工作?到县农业部门当干部?又用不了那么多人”(李岚清,2003),这是农林院校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毕业生就业前迷茫、就业后频繁跳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毕业生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前瞻性的规划。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约90万,教学和科研人员约3.5万,但130万农林高校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因此,对我国农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影响其就业的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三农”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解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用“人力资源反哺论”化解“三农”难题。他说,从表象上看,农业农村发展滞后,是科技贫困、信息贫困、金融贫困、公共服务贫困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从深层次看,则是人才贫困、素质贫困造成的。因此,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多予”的方针,既要在科技、资金、政策上“多予”,更要注重人的“多予”。人的“多予”是贯彻“多予”方针的核心。他认为,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出发,以“人力资源反哺”来带动资金、科技、信息、管理等关键要素优化配置到农村去,发挥“放大”、“倍乘”效应,可以开辟“两个反哺”的新路径。本章将以农林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为例,我们主要将视角放在农林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至于非农林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由于篇幅有限,不做深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