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技能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技能的培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校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农村小学的实践和运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技巧和运用相关的技能、技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而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操作策略的掌握,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

第十章 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技能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在主体教育思想、理论与实验指导与启发下的一种主题发展性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形式。它的本质是一种小组“协作—交往性”的学习,小组是形式,合作是实质。

我校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农村小学的实践和运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技巧和运用相关的技能、技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而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操作策略的掌握,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合作学习活动的意识与能力,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的内涵是:以需要求参与、以主动求互动、以问题求思维、以知识求方法、以活动求能力、以实践求体验、以合作求成功、以创新求发展。要在课堂中实现学生全面、和谐而个性化的发展,就要处理好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人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们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了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技巧培养上,力求通过研究改变过去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良现象:

一、“自然合作”

所谓的“自然合作”是指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静听—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内学习的效率低下。例如:有的小组内为谁先发言而争吵不休,有的小组成员思想开小差、聊侃与任务无关的事情,有的为挑选临时组长你推我让,有的学生趁机偷懒,小组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这种合作学习很难产生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思维培养协作精神的良好效果。

二、“小权威”与“小雷达”现象

小组合作中组长的作用是为了组织协调组内活动,避免冲突。但是“钦定”的小组长在小组内复制教师的权威,俨然一个小老师,操纵甚至包办小组活动。他们以“小权威”的身份掌握小组活动权,阻碍组内多向对话、压制批评异己见解。组员成为服从接纳“小权威”言行举止的“小雷达”。

正因为有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合作,“各抒己见”;没主见,人云亦云;欠主动,坐享其成的事件时有发生。个别学生往往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和意识。

第一节 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小组活动的主人。我们着重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岗位能力、交流能力、倾听能力、协同能力、分享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在提高学生这五项能力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发展。[1]

一、岗位能力培养

岗位能力,即明确与完成岗位角色与任务的能力。为了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往往通过岗位、资源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

1、通过小组成员个性特长担任不同的岗位。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一般以4~6人为一小组,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岗位责任。比如在一些小组中有: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结论或答案;纠错员,负责纠正小组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总结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这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实现小组目标。如在数学教学《统计》中,做事有耐心的组员为记录员,负责把小组成员收集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做事仔细的为纠错员,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表达能力较强的为汇报员,向全班汇报本组的统计结果;动手能力较强的可以担当绘表员,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2、通过“化整为零”来确立成员的岗位。

把一篇课文或资料的不同部分分给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只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每个人要想掌握全部内容,必须依赖其他成员,通过互教互学才能实现。在一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上,教师就把文章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小组中每个学生负责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个季节;然后教给同组其他同学,以便让每个学生全面掌握学习任务;最后,学生参加包括所有学习内容的测验。这种岗位的分配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

3、通过模拟生活实际来确立成员的岗位。

根据教学内容,引用生活实际,采用“岗位模拟”教学法,即通过游戏、小品、情景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扮演各种环境中的岗位角色,较为直观地去感受、领悟不同人、事、物在不同场景中的特点,着力培养其分析判断、语言表达及社会活动能力。如,《特殊的考试》一文教学中,让组内成员扮演不同动物,模拟文中场景,辨别是非,领悟环保重要性。

无论是根据小组成员个性特长还是通过“划零为整”、模拟生活实际来确立成员的岗位,都使小组成员在小组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都有自己的明确的岗位,而且必须相互依赖,也体现了人在小组活动中的价值。

二、倾听能力的培养

倾听能力即“积极倾听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组员间相互听取别人交流表达的信息、想法、作为的能力。

“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能力中,人们是把“听”居于首位的,这其中蕴涵有一定的必然性—个人为学无论成就多高,其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博采众家之长,听而纳之。而将此理放之于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更是显而易见,每天通过各种途径听取各种信息,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充实自我。

合作学习中的倾听能力的培养,正好顺应了这种趋势,新的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应培养会“听”话的孩子,这里的“听”话应是对以前那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式的“听话”的扬弃。

(1)倾听意识的培养,让他们认为有倾听的需要。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诸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地发生碰撞与相融。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一次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孩子更明白地了解怀丙为什么在打捞铁牛前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将学生分为两拨人,一拨A是记者负责去采访怀丙,另一拨B是怀丙,负责接受记者的采访。随即,就让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展开合作学习,之后教师就忙于整理板书,大概一分钟左右,他感觉到下边的学生谈得热热闹闹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有一组的两个B者打起来了,教师上前仔细询问其余两人时,才知道两个B者,都不认真倾听其他人员的发言,导致意见相符,认为是对方抢夺了他的构思,当时教师先愣了一下,有点不知所措,为了保全他俩,于是随口就说:为了不把别人已经说过的话再次复制在你的身上,你就必须学会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别人说话。只许在他人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教师就改变了合作方式,采用了三步采访法,将每组四人分为两两配对:A1和B1、A2和B2;第一步:让A1采访B2、A2采访B1;第二步:B2复述B1的话,A2表达A1的意思。第三步:A1 和B1、A2和B2,交流所得:学生为了不让自己所在的小组落后,立即进入了认真倾听及复述他人的话的状态中。教师在以后的课堂中就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转述能力,也使那种内向和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得到了展示,真是一箭双雕。

(2)倾听情感的培养。

要善于创造倾听的条件,并加以引导,让学生觉得要倾听,想去倾听。

一位老师按12生肖来给班上的12小组冠名,其中虎组的孩子表现总是那么活跃,各种发言总是抢先来。不过教师发现其中一个很能说的男孩的发言老是和其余三个相差太远,有时甚至天南地北。于是就私下把那三个孩子找来一问,终于弄清了其中原委:原来那个男孩老是以自我为中心,很不愿倾听别人发言。于是就琢磨着帮他改掉这个毛病,这位教师知道这男孩是班上有名的“故事大王”,决定以此为突破口。一次班上举行故事大赛,要求每小组的组长参加,组长在参赛前可以花10分钟和组员商量一下参赛故事。话音刚落,各小组便如火如荼地讨论起来。教师于是就特意巡视到虎组,不出所料,那男孩正聚精会神的听着组长的发言,而后兴高采烈地给组长提出各种建议。比赛结果是虎羊两组并列第一,教师当着全班表扬了那男孩为其小组所做的贡献,给他来一个双喜临门,看着他一脸的高兴,就知道已经成功在望了。事后特意找他谈心,并问他“如果当时没有认真听取组长的发言,能给组长提出意见吗,那么虎组还能拿第一吗?”他那可爱的小嘴斩钉截铁地吐出两字:“不能。”教师又称热打铁问道:“那通过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以后我应该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样就可以知道他们有哪儿做得不好,然后帮他们改正。”“那别的同学给你提意见,帮你改正错误,你也会听吗?”“会。”——这正是教师想要听的,而事后他也确实照做了。可以说,他的人生都已经于此往前迈进了一小步,虽然他并没有察觉。

(3)倾听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他人意见,不随意打断或插嘴。同时,在听的时候,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另外,听后要有所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处理信息和反思评价能力。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到底是这样的?让我们走进课堂看一看。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接着问:“除了二分之一你还知道哪些分数?”学生纷纷说出自己认识的分数。于是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爱的学具,创造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顿时学生们各自选取学具行动起来,当学生创造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时,就在组内相互展示。可是,在面向全班展示时,上台展示的小组在认真地说,而台下的学生有的在准备自己的发言,有的学生把手举得老高,嘴里还在嚷:“老师,我来!我来!”这时,我马上意识到:这种交流场面一片混乱,不能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于是我惊喜地说:“老师终于找到了一个会倾听的孩子!”这时,全班学生马上停止了与此无关的行为,开始四处张望,可是一无所获。我接着说:“我希望全班同学都能像他一样,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并且及时作出判断。”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齐刷刷地坐好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全都认真地倾听他人意见,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合作学习中的倾听能力的培养,就正好迎合了这种趋势,新的教学方式也要求老师培养会“听”话的孩子。倾听是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锤炼学生倾听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精彩的人生。[2]

三、交流能力的培养

交流能力即“与人交流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组员间相互交流与表达的基本能力,尤其是积极倾诉自己的信息、想法、作为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技能,而其中交流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真正的实现“有效合作”的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交流是展现自我,探索真理的途径。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联系的机会。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这时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点头:“是,是。”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老师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的精彩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老师也笑了。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建小组合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也要敢于质疑。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研究,探索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这样的合作就更加具有实效性。

(3)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

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的“合作”活而不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交流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四、协同能力的培养

协同能力,即“有效协同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组员间相互协作、互相帮助、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学习活动中,学生对相同的学习材料的理解、体验和感受,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表达。它往往突破学科的界限,强调学科的融合,所涉及的面更为广泛。要完成这个任务,不是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能完成的。由于任务繁多,就需要利用学生的差异选择任务,完成任务。因而协作能力成为该类型小组合作(任务繁多)学习活动的强力支撑。而组员间、小组间的协作,能使每个组员的任务得到有效的衔接、组合,从而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全班性大任务)。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教师就必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完成任务的表现特点分成若干不同的小组任务,使整个大任务得到有效的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自己的小任务,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而整个全班性的大任务的完成,需要把个人的活动成果、小组活动成果,有机的衔接与组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到这个目的。这种协同能力包括:师生协同、生生协同、小组协同能力等。教学中往往是这样操作:

(1)组内分工

组内分工的目的是为了分解任务,让任务落到实处。使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职责,然后围绕自己任务,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活动。从而使每个组员围绕着共同任务(全班大任务、小组小任务)真正地活动起来。而组内分工的方式、方法,是根据内容任务的不同而确定的。如在音乐剧《大鹿》的小组活动中,唱歌组分成了指挥和演唱演员;伴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用乐器,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琢磨伴奏方式;道具组的同学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象了该兔子、大鹿、猎人的形象并做出了相应的演出道具,如头饰、猎枪、房屋等。

(2)组员活动

在合作学习中,组长对本小组任务的完成起着组织领导的职责,同时也对小组活动起着调节和监督的作用。在组长的带领下,为完成本组的任务,每个组员在明确自己任务之后,根据自己所接受的任务进行活动。组员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方法是根据自己任务不同而不同。

(3)教师参与

教师在巡视小组活动过程中,除了监督和调控小组活动外,还对独立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使小组活动为完成任务而更有效有序地进行。例如:在美术课中学生要画整片整片的树叶,用来装饰整棵大树,但是任务显得很繁重。而这时老师或者同学在征求其意见的基础上可以帮助他着色,从而帮助他完成自己的任务,为完整个大任务服务好。这时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是取代学生的地位而是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帮助与指导,让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4)组内协作

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完成个人的任务后,如要完成本组任务,往往需要他们链接各自的任务。而有效的组内协作,能使每个人的任务得到有效的衔接与组合,真正达到有效完成小组任务的目的。如语文教学中的分角色朗读。

(5)全班协作

全班协作主要是体现在对大任务的集体汇报这一环节。如:语文课本剧表演、音乐的舞台剧表演,等等。汇报展示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产生肯定自我的向上心理,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与手段。因此,有效的集体成果展示,能给学生增添合作的动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产生合作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的目的。

五、分享能力的培养

分享能力,即“交互分享的能力”。分享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能与人分担忧愁。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光有合作没有分享,会导致孩子养成独享的不良习惯;光有分享没有合作,会使孩子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品行。

(1)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养成分享的习惯。

采取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资料如学习用具、课外读物、音像资料等轮流使用的方法,给成员一定的时间,在规定时间结束后,必须交换,以消除成员间独占的意识。组与组间也可资料互换,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资源与全班共同分享。若出现组员不愿与他人分享学习资源时,教师应引导其明白分享的道理,让其自己解决冲突。

(2)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见解,养成分享习惯。

英国戏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情感的沟通、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有利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在组员完成任务后,注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时鼓励组员之间提出质疑,让学生意识到发现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并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同时,还可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记金华双龙洞》中,有孩子认为空隙是大,有孩子则认为是小。此时老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分享各自见解,从而对空隙是大是小一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

组员间对每位组员获取的信息给予尊重,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看到学生能与同伴一起友好配合,或交流,或协商,或询问,应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在学生成功完成后,给予适当的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肯定,让学生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从而增进友谊,以便更好的沟通合作。

学会分享可以使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欣赏他人,欣赏自己;欣赏是对对方最高层次的肯定,它倾注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文关怀,在欣赏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有效地团结协作,交际磨合;注意权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人际关系;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走出封闭的自我,积极接纳别人的看法,包括接纳错误,要善于用“慧眼”与“机智”辨识,发掘隐藏在错误之中的“真金”,能够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3]

第二节 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作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注释】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出版社.

[2]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2006(10).

[3]小学教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4]时琦等译.教学行为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