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合作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合作环节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实施的一种有序的教学活动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应力求符合学生实际,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寻找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又能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合作要点。

第四章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第一节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并且直接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中认为: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李秉德先生在《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刘克兰先生在《现代教学论》中把教学方法定义为: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作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等在《教学论》提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相应学的方法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总称。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光树、张健等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将其归纳为: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实施的一种有序的活动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实施的一种有序的教学活动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是合作探究目标的一种创新式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精心设置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培养学生自主、自觉、主动、协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不仅要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制约,而且也受学生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水平的制约。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特征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合作小组一般包含2~6名学生,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各具特点,性别各有男女,成绩各有差异。

2、目标明确,利益一致。合作小组具有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例如找出保护热带雨林的三种科学方法,解决一道有难度的数学题。

3、积极依赖,合作学习。为了成功地完成学习目标,合作小组的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4、教师导控,适时点拨。教师导控着每个小组,确保他们的合作互动富有成效。此外,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尚不足以完成目标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点拨和恰当调控辅导,加以促进。

5、个体责任,义务合作。要求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展示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主动与组内成员交流,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6、集体奖励,共享成功。在合作学习中,除了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各负其责外,要根据小组的整体学习情况,给予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予以奖赏,使全组成员共享成功。

7、注重过程,自我评价。小组一旦完成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检查交流合作技能,注重合作过程和质量。

8、内容变化,时间变化。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合作小组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完成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的时间可以短些,完成一项复杂的、费时的任务,小组合作的时间可以是长期的。

9、角色转换,分享领导。确定组内领导,分配各人角色,明确各自责任,适时进行角色变换,分享领导荣誉,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第三节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合作要点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应力求符合学生实际,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寻找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又能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合作要点。[1]根据实践,我们认为合作要点可归纳如下:

1、不同感受点

在情感性较强的文章中,可组织小组成员朗读那些充满人性美、自然美的语句,学生在互相聆听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感情升华。

2、意见分歧点

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教师可有的放矢,放手让学生讨论,小组共同探讨。

3、新知传授点

有些教师传授新知识往往讲得过多,其实教师完全可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参与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4、质疑问难点

“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再根据疑问难易层次确定学习方式,或个别或小组合作。一般来说,只有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共同疑难问题,而个人努力解决又十分困难的时候,才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共同探讨。

5、思维发散点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更广阔的思维领域,这就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时出现的各种想法,我们应更好地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更何况教材也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悬念和空白,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6、内容分解点

合作学习以学生互相学习,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第四节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合作的时机

一、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数学概念教学时,学生常常会出现对概念理解模糊不清的情况。此时教师不应急着给予解答,而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研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寻求正确的答案。

例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教师设计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5、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各小组争辩激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可到各组巡视,听取同学的讨论,启发诱导,鼓励敢于发言,勇于争论的学生,引导合作讨论,步步深入。通过激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在七嘴八舌中,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还掌握了组合互质数的规律。

二、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探究规律性知识时

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是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上课后,让学生拿出三角形,动手操作,然后教师提示:“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存在着什么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实施第二次合作:“你们能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这个新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又有什么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探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并由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再次推导并验证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时机应选择解答策略时

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解题方法单一、笨拙或者新的解题策略模糊,自己又决断不下来,希望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验证。此时,安排合作学习效果较好。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算出“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30度、33度、31度、32度、29度、32度、33度,这一周平均每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度”。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解答,作业在小组内互阅、互改、互评并阐述列式根据。最后从(30+33+31+32+29+32+33)÷7≈31(度);30+(3+1+2-1+2+3)÷7≈31(度)中看出后一种解法最新颖。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一般解法,还学会了用“假设的平均数+校正数=平均数”的创新解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能力强或思维活跃的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出乎教师的意料,他们敢于创新求异,跨出新的境界。

四、合作时机应选择巩固应用新知时

新授知识后,为了帮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巩固应用新知识,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商不变性质”的结论之后,笔者安排一组讨论题:与700÷70=10比较,下列哪些题的商不变?为什么?

⑴700÷(70×5)

⑵(700÷5)÷(70÷70)

⑶(700÷70)÷(70÷70)

⑷(700×10)÷(70÷10)

⑸(700÷10)÷(700÷70)

⑹(700÷10)÷(700÷7)

⑺350÷35

⑻140÷14

学生先独立判断,再进行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判断的理由。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踊跃发言。如:

优秀生能作出较概括性的发言:第⑶、⑺、⑻小题与“700÷70=10”比较商不变。因为这些题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学困生则对⑺、⑻小题的题意理解有困难,经同学启发,恍然大悟,也能说出:⑺、⑻题与“700÷70”比较,被除数、除数分别同时缩小了2倍和5倍,因此商不变。

这样学习,激发学生的交往意识,提供学生之间更多的信息交流机会;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同学的帮助,理解掌握知识,增强自信心。

五、合作时机应选择出现意见相左时

当解题出现不同答案时,则应组织学生展开争论,分辨谁是谁非,使正确者在争论中解题思路更清晰,错误者在比较中能找到病因。

例如,“一个长方形周长64米,长和宽的比是5:3,求它的面积。”

学生甲:〔(64÷2)×5/8〕×〔(64÷2)×3/8〕=240(平方米)

学生乙:(64×5/8)×(64×3/8)=960(平方米)

通过争论,学生明白了乙的解法是错误的。因为这道题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长和宽时,总数应是周长的一半,即长和宽的和,并非周长64米。这样,学生的两种思维得到沟通、互补,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互补性,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效果。

六、合作时机应选择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想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使知识趋于完整,结论趋于完满,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化

例如:从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木块上,截去一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从顶点外、棱上、面上三处裁截,可以得到不同的剩余面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活跃思维,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迅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七、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个人操作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将学习任务分解,共同完成,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八、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孙小军这一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的有道理吗?”其他的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方明平时反应稍慢,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看到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感到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情绪慢慢低落起来。组长孙小军看在眼里,主动地对方明说:“我来帮你。”于是拿出学具,耐心地做着解释,不一会儿,方明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看着同学们你帮我学的感人场面,老师满意地跷起大拇指。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九、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平面图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既相似又模糊的问题,自己又决断不下来,希望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验证,此时安排合作,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充分挖掘集体智慧,在集思广益中,实现真正的把握和理解。又如在“探求计算法则”教学中,先结合实例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并进行小组讨论,进而概括法则。这样,学生不但懂得“怎样算”,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教学:“24×3”,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3个4根是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放在左边,右边剩下2根。再求3个20根是60根,即6捆。合起来是7捆余2根,即72根。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后,再组织讨论,抽象概括出计算法则,然后应用于知识的巩固。这样由“具体—抽象—具体”,学生不仅掌握算法,懂得算理,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循序渐进探索规律,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节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合作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应注意下列教学环节。

一、导入时合作激趣

“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往往由教师一言带过,但如果适时引入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让学生从对旧知的复习中发现问题,引入新课,则显得形式活泼,学习兴趣也容易被激发。

二、新授中启发心智

这一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内讨论、组际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评议、纠正错误。同时,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到适时收放,恰当点拨评价,因势利导,质疑问难。或小结,或鼓励,或设问,在主导中启发心智。

三、小结中评价提高

一个环节或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回顾了新知,而且又培养了概括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每次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深入其中,帮助有困难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合作延伸。

第六节 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相适宜的教学内容

一、适宜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内容

实际教学中,蕴含有下列因素的教学任务(或学习内容)适合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任务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彼此关爱理解,共同分享、鉴赏等。当然,这里的互动不是一般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讲解提问等“继时互动”,而是要求生生之间讨论、展示、争辩、操作等“同时互动”。

互助——教学任务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分化或理解、掌握上的屏障,会自然地形成求助与助人的需求。

协同——教学任务只有经过小组成员责任分工、角色轮换,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吸取别人的长处相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作共事、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整合——教学任务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和任务驱动性、项目型学习的特点,要求不同观点、不同材料、不同解题思路或方法的汇总综合,涉及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求新——教学任务突出了学习者个人的独特感受与体验,要求生成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理解,求新、求异、求变,有较高的知识迁移性质。

辨析——教学内容需要经过争辩、探讨、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在相互磨合中坚持自己的合理想法,同时也汲取别人好的创意。

评判——教学任务涉及到较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有多种决策途径可供选择,需权衡利弊得失。

表现——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展示、表露或“外化”已经学到的东西,以群体业绩表现、以任务整合或项目调研的成果来衡量考评。[2]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要把握五度、做到七要。

把握五度:

难度。合作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跨度。合作的内容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前后衔接。

梯度。合作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密度。合作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疏密有间,要有一定的间隔,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广度。合作的内容既要有一定难度,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在实践中要做到七要:

一是合作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重、难、疑等关键点。

二要思路清晰,切忌含糊不清,要求不明,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三是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四是要有艺术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

五是要注意时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六是要少而精,力求合作的高质量,做到问者问题少而精,学者质疑多且深。

七是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变异,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七节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基本模式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探究问题。教师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三、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组间再质疑。教师适时调控,对一些普遍问题可适当提供变式(或材料、或观点)帮助学生解疑。

四、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如解决的方法,或解决的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这样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研讨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因此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关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实际需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组内、组际中展开讨论、交流,使人人都能献出聪明才智。

第八节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第一大类:组织和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教学方法

1、切块拼接,凸现小组合作[3]

本法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或教学内容较多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即把所教内容进行分解,大的分小,整的分块。例如:《向命运挑战》一文的第2至第5自然段分别描写叙述了霍金生病、病情加重、不断加重时向命运挑战的事迹。教师在教学时希望学生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包括:a.这一自然段中霍金怎样向命运挑战的?b.他创造的奇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无疑这两项学习任务是比较多而重的,如不分组学习,不仅时间上不允许,学生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而且很难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此时采取“切块拼接法”,把任务分解,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照顾到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性,扩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又发挥了合作作用,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切块拼接法教学流程:

(1)分解合作内容;(2)分组研究讨论;(3)汇报交流结果;(4)综合评价各组。

2、讲、查、画、读,展示个人才华

为了加强小组合作,减少小组内成员之间协调上的困难,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讲、查、画、读”四法。如教师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希望学生能以不同的方式合作学习课文,叙述外祖父爱梅花、读唐诗宋词、喜送墨梅图、送女回国四件事,于是他向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方法:a根据课文,讲故事给组员听;b查找有关课文的唐宋诗词,与同学交流;c学画梅花;d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念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那种无畏“风欺雪压”的品格。采取此法,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根据个人特长,采取不同形式,接受不同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显才能,合作得也更显融洽、活跃。

讲查画读法的教学流程:

(1)讲解内容;(2)确定四法;(3)相互交流;(4)加深理解。

3、质疑辩论,提高思辨能力

在教学时往往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此时教师可有的放矢,放手让学生共同探讨,开展辩论促进理解。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质疑:“诸葛亮到底是借箭还是骗箭?”有的学生说是借箭,有的学生说是骗箭,于是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读文找理由并展开辩论。学生思维敏捷,唇枪舌剑,很好的体现了合作探究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认为: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能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辩论过程可使学生外显化,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提高思辨能力。因此,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不妨采用小组辩论法,展开组间竞争。

质疑辩论法的教学流程:

(1)结合教学,提出辩题;(2)结合辩题,查找资料;(3)推选代表,开展辩论;(4)总结概括,评价小组。

第二大类:刺激并促成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

一、刺激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4、快乐游戏,寓教寓学于乐

我国学者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导论》中首先提出“人人都喜爱游戏”、“为了教育而游戏”、“在教育中游戏”的观点,指出游戏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活动中游戏状态的缺乏是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泰安教科研中心徐洁教授指出:教育需要游戏的精神,应使教育具有游戏的特点。[4]根据石中英教授和徐洁教授观点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采用快乐游戏法,通过游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如在自然课《食物链》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老鹰、蛇、青蛙、昆虫和稻谷等头具,让学生分组扮演动植物,排成食物链,你吃我,我吃你,学生感到乐趣,感受不到教学的意图,师生都摆脱了原来的身份,选择一个游戏角色进入课堂,在游戏中掌握了食物链知识。再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可问:“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来,会怎样呢?它会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各小组准备一下来表演合作行吗?”通过扮演青蛙,发表演说,使学生学习气氛活跃,相互启发,思路开阔,想象丰富,热情高涨,不时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快乐游戏法实施流程:

(1)教师教学,讲授新课;(2)小组学习,理解课文;(3)组织游戏,开展竞赛;(4)进行评价,表彰优秀。

5、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活动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它具有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有价值结论的过程,课后的延伸是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认为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课后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可安排学习小组开展实践活动,了解校园早晨的特点,拓宽学生知识,让学生仿照《小镇的早晨》的写法,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合作完成此文。再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测量学校道路的长和宽。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也巩固了所学知识。

实践法的教学流程:

(1)选定内容,分组实践;(2)观察思考,学习知识;(3)交流反馈,拓展延伸;(4)相互评价,共同推进。

6、整体分割,接力连接完成

教学时,我们分解给各个小组学习的总任务是相同的,而各小组每个人的具体学习任务又是不同的,可要求各小组成员就某一问题每人准备其中一部分,然后以后语接前语的方式发言,构成一个整体,这样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如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的第2至第5自然段分别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四季的美景,分给各组描述小兴安岭美景的共同任务,各组可将“春、夏、秋、冬”四季美景描述任务分解给组员准备,然后采用接力连接方法将“春、夏、秋、冬”四季美景描述出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接力连接法教学流程:

(1)教师进行教学;(2)确定分组内容;(3)各组讨论准备;(4)推荐代表参加接力连接。

二、刺激学习责任感的教学方法:

7、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探究

小组成员共同承担本组的学习任务,此时个人间的竞争减少了,每个小组的成员在一起采用共同讨论、探究、收集材料等途径开展合作学习,通过组员努力,集思广益,共同准备一份最佳答案向全班汇报或呈现。这种形式适合于问题难度较大、创造性思维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如教学一题多解时可用此法。

共同讨论法教学流程:

(1)预习-再现;(2)问题-设疑;(3)讨论-辨析;(4)归纳-总结;(5)演绎-巩固。

8、先写后讲,避免表面热闹

为避免分组合作时的表面热闹现象,将分组合作落到实处,此法为一上来分组就不用语言交流,要求每个学生可以把要想发表的意见写出来,然后再在小组交流,这就避免了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更有利于学生个体智慧的充分发挥。如作文教学可用此法。

先写后讲法教学流程:

(1)教师教学;(2)个人写作;(3)小组交流;(4)整体评价。

9、自由交谈,发表真实想法[5]

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思维更加活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自由漫谈式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大致约定的讨论范围内自由交谈,可以没有明确的谈论话题,但有客观的目标指向,使学生能够自然地发表真实的想法。如在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可用此法。

自由交谈法教学流程:

(1)确定交谈的客观目标;(2)开展自由交谈,发表见解;(3)汇报交流,进行评价。

第三大类:根据小组的人数和组成的方法

10、开放环境,自由组合学习[6]

平时学生分组学习时,均由老师事先约定,现采取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给学生寻找合作伙伴,这样可开放学习环境,营造合作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此法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或作文教学课时更为有效。

自由合作法教学流程:

(1)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2)交流、讨论、汇报学习成果;(3)整体评价学习效果。

11、先少后多,雪球滚动之法

小组合作教学时,分组有多法。按人数有2人、3人、4人……按座位法有同桌、前后桌、四边形位置、马蹄形位置等。在有些学科教学时可先两个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难度的增大,逐渐增加为三个人、四个人……的讨论形式,使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充,这种方法适用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如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可采用此法。

先少后多法教学流程:

(1)确定2人讨论合作内容;(2)加大难度,讨论人数逐渐增多;(3)反馈讨论情况;(4)进行综合评价。

【注释】

[1]周士军.提高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6(10):53-54.

[2]盛群力.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人民教育,2004:(5).

[3]傅永曙.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五法.安徽教育.2007:(3).

[4]徐洁.游戏: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路径.教学与管理,2006(10):4.

[5]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第85页.

[6]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第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