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确对话的要求

明确对话的要求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表征和问题探讨为指向,以对话形式解决问题是教学对话的核心特征。能凸显对话问题的焦点,问题才能够真正融会到教学中并产生导向作用。二是能够弥补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缺失,且弥补的内容是发散的,弥补的结果是使学生认知结构出现量变或质变。即无效对话,在一些粗浅的常识上绕来绕去,徒具问答的对话形式,实质上根本不用对话,学生自己也能很容易地弄懂问题。

二、明确对话的要求

教学对话,应遵循如下要求: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这是教学对话的前提。真正的对话总是保持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意味着对人真诚的倾听、尊重和宽容。以往的教育理论,或以教师为主体,或以学生为主体,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都将师生放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学生、知识都是一个个独立、封闭的个体。教学对话主张任何参与者都非个体而为客体,要建立起教师和学生双适应、双发展,交互性与平等性的教学关系,使师生共同承担对话主体的职责。任何教育者绝不能简单地预设问题的结论,应尽量避免过多的权力和监督。参与者要能够自由地讨论任何主题而不被嘲笑或蔑视。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真理从一位知识专家传播到一位被动的接收者身上,而是旨在改善师生对共享探究的理解。

(二)创设对话教学氛围

这是教学对话的环境条件。对话教学需要在支持、信任和肯定他人的氛围中进行。支持是教学中的一种彼此协调互动的氛围。参与者不需要通过竞争、反驳或扭曲意义进入对话,也无需讨论式的思想碰撞,只要感兴趣就可以参与对话。保证对话的交互性得以实现的关键是信任。信任使对话成为平等关系,能够避免将对话退化成为家长式的操纵。肯定他人是达成交互性对话关系的重要保证,其行动包括:个人真实地将自身呈现给他人;认可他人的潜能、愿望、思想或感受;能够区别他人的真实和非真实,并准备去抵抗在他人中存在的非真实的趋势。教师要意识到并珍视学生的独一无二性,对学生的价值与潜能要有深深的敬意,要有一种发现学生能成为什么并坚持使之潜能得以完成的意志力,以避免用任何其他的假设使对话落入“我—他”关系。

(三)凸显对话问题的焦点

这是教学对话的核心。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表征和问题探讨为指向,以对话形式解决问题是教学对话的核心特征。师生围绕问题对话,使问题衍生为知识表征或新的问题,问题成为师生关系的中介和对话的桥梁。对话的话题应是关键性的、有探讨价值的,或者是能够引发全局的。能凸显对话问题的焦点,问题才能够真正融会到教学中并产生导向作用。应重视两个条件:一是问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即问题略高于学生接受阈限,使之产生认知冲突或疑惑,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二是能够弥补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缺失,且弥补的内容是发散的,弥补的结果是使学生认知结构出现量变或质变。教学对话运作的轴心是“问题”。要避免大而虚,单调平淡,缺乏启发性的问题。

(四)把握教学对话策略

这是教学对话的关键。要引导学生树立对话的意识。不要过多地探讨教师首先提问的策略和艺术,而应更多地思考怎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首先提问优于教师首先提问,可摆脱教师提问带来的束缚,更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取得成功。要让学生明白,对话不仅是发言,也包括倾听;对话既是两个主体间的应答,也是多个主体间的交锋;既是人与人之间的言说、心灵的回应,也是人和世界万物的相互应答;既是听觉的,也是视觉和所有其他感觉的;既是知识的,也是精神的。要把握基本的对话规则。对话者之间要能够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主题的探讨。遵守自我约束的规则就使对话的有效性与深度有了可能。对话口语水平的高低能够显现出参与者思维的连贯性、深刻性等。离开了语言文字知识为基础,读写听说知识作指导,学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感悟就会浪费许多时日,思维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因此,教学对话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个体的现实生活经验总不免单调,而文本及对话参与者能够呈现丰富而复杂的人性,通过对话,分享彼此的观念,实现着对现实人生有限经验的突破和超越。对话所提供的替代性满足,经验共享,让对话者诗意地栖居了自己的心灵。经验的唤醒与更新、交流与共享,实际上是教学对话中个体生命介入的重要标志。

(五)力避教学中的对话误区

这是教学对话有效性的保证。对话着意于在不同意见和见解之间建立一种互生关系,使师生在对话中精神相遇、心灵沟通,在思维同步、认知共振、情感共鸣中实现思想的升华。而教学中的假对话却可以削弱教学对话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力避以下教学对话误区:

①貌似启发的独白式对话。教师早有预定答案,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解答异化为对教师和教参的理解。表面上看是教师循循善诱,以“点拨”的形式与学生问答,实质上是教师掌控着话语权,最终要求学生接受教师心中的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

②游离或偏离主题的对话。是指对话的主题与教学目标相背离或有一定距离,或在对话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偏离了主题。

③不具实质内容的对话。即无效对话,在一些粗浅的常识上绕来绕去,徒具问答的对话形式,实质上根本不用对话,学生自己也能很容易地弄懂问题。

④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有时学生或在教师权威压力下,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或为讨好教师或为使自己获益而掩盖真实意图。教师为了树威信而掩盖真实意图,或为了鼓励学生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如教师本来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却鼓励学生间对话。

⑤思维互不转向的对话。表面上对话双方有来有往,争论激烈,实际上双方坚持各自立场,只想说服对方,而不去试图理解对方,对话在两条逻辑线上展开,根本没有思维的相互转向,心灵上的相互回应。辩论最后变成了双方交替进行的自言自语,对自家观点的坚守与捍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