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世纪时期的“宗教人”

中世纪时期的“宗教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虔诚的“宗教人”,以净化人的灵魂,使灵魂得到拯救。这种原罪的人性表现为来自肉体需要的、世俗的情感、欲望、私利等,教育目的就是要压抑个性、磨灭意志,服从绝对意义上的上帝。在中世纪,教会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教会用基督教教义为封建统治进行“神圣性”和“合理性”辩护,鼓吹人人信仰上帝,服从教会和教皇,而国王则是由教皇颁布教令来任命的。

(二)中世纪时期的“宗教人”

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虔诚的“宗教人”,以净化人的灵魂,使灵魂得到拯救。如果说古希腊教育目的源于哲学层面上的知识与理念,那么,基督教教育则基于情感和信仰。拉丁教会杰出的《圣经》学者杰罗姆(Jerome约340—420)认为:“一个将进入上帝圣殿的人,要受教育,要学会勿听勿说不是敬畏上帝的东西。对亵渎的辞令,世俗的诗歌,都不要过问。”(7)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就是要培养谦卑、服从、忍耐、朴素、虔诚的基督徒,以使灵魂受到良好的修炼,最终得到上帝的拯救。

中世纪的“宗教人”教育目的观是由基督教的人性论所决定的。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这里的‘罪’是希伯来文的chata,这个词的原意是射箭偏离了目标,在这里的意思是人失去了崇拜的目标,这是不可饶恕的罪”(8),即原罪。所以,人的降生自身就伴随着恶的本性,上帝则是至善的,人只有皈依上帝,灵魂才能得到救赎。这种原罪的人性表现为来自肉体需要的、世俗的情感、欲望、私利等,教育目的就是要压抑个性、磨灭意志,服从绝对意义上的上帝。

中世纪的教育属性也决定了其教育目的的“宗教人”定位。在中世纪,教会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教会用基督教教义为封建统治进行“神圣性”和“合理性”辩护,鼓吹人人信仰上帝,服从教会和教皇,而国王则是由教皇颁布教令来任命的。这样,基督教就垄断了世俗政权,教育就成为宗教的奴婢,正如奥古斯丁所言:“主,你是我的君主,我的天主,请容许我将幼时所获得的有用知识为你服务,说话、书写、阅读、计算都是为你服务。”(9)教育目的也就是基督教的宗教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