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优势“龙头”产业依然昂首

西安优势“龙头”产业依然昂首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政策、资金及各种生产要素上向优势产业倾斜,聚集、引导优势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使西安的优势产业正在迅速膨胀壮大。1995年,全市国际、国内旅游业产出已达48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倍,旅游业正在成为西安的优势支柱产业。1991年,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
西安优势“龙头”产业依然昂首_发现与表现——新闻采写札记

如何看西安?“海燕”折翅了,“蝴蝶”不飞了,“黄河”低潮了,不少人为西安的名牌产品担忧。其实,经过重新认识自我的西安,已走出“松而散”“小而全”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如今——

1995年,西安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6.26亿元,“八五”期间年均递增13.7%,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全国水平。

是什么给西安带来如此快的发展速度?

对此,市委书记崔林涛深有感触地说,关键是让潜在优势活起来,抓住产业化开发,规模化发展,有规模才有效益,才有辐射力。

经过市场洗礼的西安人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历史赋予西安享誉海内外的名字,特殊的历史烙印,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密集的科技、智力资源,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地理位置,给予西安独特的旅游资源、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商贸基础,抓住了这三大优势,就等于抓住了西安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事实上,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正是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外向型城市”的题词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开发优势、发展优势。在政策、资金及各种生产要素上向优势产业倾斜,聚集、引导优势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使西安的优势产业正在迅速膨胀壮大。

西安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是这一区域内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北方门户之称。发展大商贸得天时、地利之优。然而,由于受传统经济思想影响,重生产、轻流通,市场建设和商贸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安经济的发展。

发展大商贸势在必行。经过冷静分析,市委、市政府顺应市场经济要求,及时确立了“商贸兴市”的发展思路。加大流通体制改革,贸工农、技工贸一体,内外贸并举,多成分发展、多渠道竞争、多层次开发、多元化发展,加快市场建设,培育市场体系。同时,规范化管理,高起点规划,引导市民发展大商贸、建立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据统计,近两年,全市用于市场建设的资金就达10多亿元。

政策引路,投入到位。短短几年,大小商贸网点和各类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竞相涌现,遍布城乡。技术、证券、劳动、房地产等生产要素纷纷进入市场,日益活跃。像西北地区最大的文艺路纺织品批发市场,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万国家具城,玉祥门汽车配件市场,康复路小商品批发市场等特大型市场都形成极强的辐射效应。仅康复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就高达12亿元,每日客流量达10万人次之众。

随着国家建设向西部倾斜,西安的商贸中心地位日趋明显。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拥有各类商业网点9.3万多个,上万平方米的大型商贸设施30多个,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640多个,从业人员近50万人。去年全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180亿元,占西北五省省会城市总和的40%以上,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西部地区资源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西安有着不可比拟的旅游资源。提起西安,人们不禁想起丝绸之路、秦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明城墙等举世无双的历史文化瑰宝。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市委、市政府的思路是:政府导向,优先发展,突出特色,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形成支柱。他们一手抓景点建设和旅游业的综合开发,一手抓管理体制和企业的改革,着力改善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成功地实现了旅游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完成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的跨越

据介绍,现在全市共有33家涉外宾馆,30多家一、二类旅行社,30家涉外商店,20多家涉外餐馆和10多家涉外汽车公司等,从业人员达15万人以上,基本形成了综合性的旅游接待体系。此外,新开辟的西安曲江、未央湖、半坡湖等大型综合旅游度假区已全面开始起步,正在形成西安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八五”期间,全市光接待入境游客就达206.65万人次,外汇收入达31.59亿元,是“七五”期间的3.76倍。

经过几年的开发、发展,西安的旅游业生机勃勃,面貌焕然一新,并且形成了旅游领路、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餐饮服务等事业并举、竞相发展的喜人景象。1995年,全市国际、国内旅游业产出已达48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倍,旅游业正在成为西安的优势支柱产业。

在发展经济中,最值得西安人骄傲的是科技兴市。西安拥有全国第三位综合科技实力,科技、智力高度密集,潜力巨大。变科技优势为经济优势,是西安振兴经济的希望所在。

1998年,市委、市政府结合西安实际,明确提出“科技兴市”的战略方针,自此,一场向科技要效益、要出路的热潮在古城勃然兴起。

西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军工企业相对集中,有着技术装备和科研生产之优势,但是计划经济的“胎记”也十分明显。在进入市场经济中,西安对症下药,以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为载体,打破企业封闭的发展模式,鼓励“一厂多制”“部市联合”“军地联合”“军民结合”,面向应用、面向经济,培育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向产业化、规模化迈进,初步形成了制冷设备、汽车和飞机制造三大基地。现在西安正在实施通信设备、高效节能制冷压缩机、新型输配电设备、超微型摄像机及应用系统,新医药等重点科技产业化工程及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实施的“黄河百万工程”,其主旨还是为了加速名牌产品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进程,提高市场竞争力。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1991年,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建区以来,他们充分发挥区内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全日制大学之科技、智力优势,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5年共转化科技成果3000项,其中在本区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的1300项、进入国家级火炬计划20项、国家新产品150项。不少产品已达到国际水平,形成了电子通信、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节能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5大支柱产业,成为西安经济新的增长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引资、引才、引技的摇篮。

载《陕西日报》1996年9月6日一版头条,获年度报社好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