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价值属性的“显现”依赖于评价者的“还原”

学生价值属性的“显现”依赖于评价者的“还原”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课程评价者而言,课程评价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学生价值属性的显现过程:学生的价值属性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独立于课程评价者的客观存在,但学生的价值属性却不会在课程评价者视域中自动显现出来,其显现离不开课程评价者自身的努力。在对“学生的价值属性”进行还原过程中,不仅需要经验直观,而且需要本质直观。所以,为了使“学生的价值属性”更多地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对“学生的价值属性”进行更多的还原。

二、学生价值属性的“显现”依赖于评价者的“还原”

对于课程评价者而言,课程评价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学生价值属性的显现过程:学生的价值属性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独立于课程评价者的客观存在,但学生的价值属性却不会在课程评价者视域中自动显现出来,其显现离不开课程评价者自身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价值属性向课程评价者显现自我的过程是课程评价者对学生价值属性的主动认识过程,是课程评价者通过去蔽从而使学生的价值属性从遮蔽的隐藏状态走向解蔽的显现状态,进而让学生的价值属性以其是其所是地显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课程评价者的自身素质决定了学生价值属性在何种形态上、在多大范围上向课程评价者展现自身,课程评价者的自身素质在课程评价过程中表现为课程评价者对学生价值属性进行还原的方式。

(一)“还原方式”的根本使命:使事物显示其自身

“还原方式”在其本质上是人把握事情本身的方式,课程评价方式在其根本上是课程评价者对学生的价值属性进行还原的方式,是课程评价者让学生的价值属性是其所是的显现出来的方式,是课程评价者把握“学生的价值属性”这一事物本身的方式。“如何让学生的价值属性是其所是地显现出来”构成了课程评价方式的真正使命:作为学生的内在规定性,学生的价值属性在其根本上是一种“不可见的隐性之物”,这种隐而不见的内在规定性虽然其首要特点在于它的不显现性,但它同时又从本质上包含在显现着的东西之中。课程评价者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显现之物”与“不显现之物”在显现过程中所进行的游戏来使“不显现之物”——学生的价值属性——显现出来。(32)课程评价者之所以能够从形之于外的“显现之物”来确认内在的隐性之物——学生的价值属性,其根本前提在于认为“形之于外的、个别的言行,都是内部表达于外的一部分”(33),在于认为在课程评价中学生所形之于外的“显现之物”都是学生内在规定性——学生的价值属性——的外显。然而在显现游戏中,所显现出来的“显现之物”并不一定是“不可见的隐性之物”的显身,也可能是没有完成显现任务的假象,我们之所以把它称之为假象,是因为它掩盖了而不是显现了“不显现之物”,而如果这个“不显现之物”要显现出来的话,它会以完全不同于“作为假象的显现之物”的形式出现。所以,课程评价必须寻找那些能够真正显现“学生价值属性”的“显现之物”,并从这些“显现之物”中寻找和确认“不显现之物”——学生的价值属性——的存在。这个过程就是对“不显现之物”——学生的价值属性——的还原过程,其根本使命就是让学生的价值属性如其所是的显现出来。

(二)“还原越多,显现越多”

在对“学生的价值属性”进行还原过程中,不仅需要经验直观,而且需要本质直观。经验直观所看到的只是个别的“显现之物”——学生个别的具体表现,而本质直观不仅看到了个别的“显现之物”——学生个别的具体表现,而且能够通过这种具体的可见的个别示例看到“不可见的隐性之物”——学生的价值属性。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之所以能够从具体的“显现之物”看到“不可见的隐性之物”,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象学扩展了直观的概念——直观不仅包括经验直观而且包括本质直观,从而扩大了我们能够直接看到的范围:“直观所给予的东西多于它看起来的东西,至少多于非现象学的眼光看起来的东西。”(34)现象学对直观方法的扩展启示我们:要想让“学生的价值属性”这一“不可见的隐性之物”更多地在我们面前显现出来,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度还原:我们对“学生的价值属性”的还原越多,“学生的价值属性”这一“不可见的隐性之物”在我们面前显现的越多,我们对“学生的价值属性”的确认越多。这就是现象学还原的基本原理:“还原越多,显现越多。”还原方式是我们观看事物的视域,可以使“不可见的隐性之物”显身,显身为清晰可见的有形之物,就像光将黑暗中不可见的物体照亮从而显现在我们面前一样:各种角度的光从不同的角度投向黑暗之中的物体,并将物体的不同侧面照亮,为了看到完整的物体,我们需要不同角度的光。同样,不同的还原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使“不可见的隐性之物”显身,显身为自己不同的侧面,为了使“不可见的隐性之物”更多地显现出来,我们需要各种不同方式的还原。此外,光的强度也很重要,当我们将投向黑暗之中物体的光从弱变强时,黑暗中的物体就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同样,还原的力度也很重要,深度还原比浅层次的还原更能让“不可见的隐性之物”在我们面前显身。所以,为了使“学生的价值属性”更多地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对“学生的价值属性”进行更多的还原。而“更多的还原”要求我们提升自己的还原方式。还原方式的提升不但表现为不同还原方式的出现和使用,而且表现为每一种还原方式的完善。

还原方式的提升在课程领域不仅表现为每种课程评价方式自身的完善,而且表现为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从科学主义取向的量化评价到人文取向的质性评价再到二者的融合,从目标达成的评价模式到目标游离的评价模式,从结果取向的评价到过程取向的评价,从外部人员的评价到内部人员的评价,从纸笔测验到真实的表现性评价,从单一的评价方式到多元的评价方式等等,这些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程评价者在提升还原方式方面的努力,试图寻找更多更优的方式从而对课程评价的对象——学生的价值属性——进行有效地还原。于是,“如何才能找到更加适当的还原方式”成了课程评价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