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位一体”奔小康

“三位一体”奔小康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听说西安三桥镇获全国最佳乡镇16强殊荣,近日记者特意赶到三桥镇采访。先后荣获“中国乡镇之星”“三秦之星”等称号。去年11月,三桥镇又双喜临门,在国家民政部举行的全国4.8万多个乡镇评选中,荣获“全国最佳乡镇”;去年前11个月,乡镇企业总收入、总产值双过10亿元。其中造纸业已成为全国3大乡镇造纸基地之一。对此,三桥镇政府把发展商贸作为培养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
“三位一体”奔小康_全国最佳乡镇三桥镇发展之路_发现与表现——新闻采写札记

听说西安三桥镇获全国最佳乡镇16强殊荣,近日记者特意赶到三桥镇采访。走进周长义镇长的办公室,他指着金灿灿的“大地杯”自豪地介绍说:“这就是我刚从北京领回来的。”的确值得自豪,三桥富裕了!

1994年,全镇农村社会总收入达到8.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3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606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倍、3.5倍和1.5倍。先后荣获“中国乡镇之星”“三秦之星”等称号。去年11月,三桥镇又双喜临门,在国家民政部举行的全国4.8万多个乡镇评选中,荣获“全国最佳乡镇”;去年前11个月,乡镇企业总收入、总产值双过10亿元。这一殊荣和成绩在西北地区均属首家。

在三桥镇转上一圈,就让人感到振奋。位于三桥镇以南的和平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靠的就是农工贸并举,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快速激活了农村经济。整个村子实现了住宅楼房化、道路水泥化、吃水自来化、照明路灯化、家禽专栏化。其实,像这样的村子在三桥镇还有很多。在全镇26个行政村中,21个已达到了小康村,其中5个被命名为“省级小康示范村”。

三桥镇地处西安城郊,素有西安西大门之称,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型乡镇。全镇共有8.4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多人。农村人多地少,仅靠农业“单打一”发展经济显然不现实,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自身优势和实际,他们辩证地看问题,辩证地对待发展,不搞单一突破,将农工贸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工补农、稳农助工、兴贸富民、互补互进、共荣共富。

发展乡镇企业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奔小康的制高点,三桥镇也占尽优势。为此,他们根据“几个轮子一起转”的原则,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不限性质,放开经营主体,鼓励集体、个体、私营、村办、联办一齐上。同时,大力扶植企业家,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家在转干、住房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优先和重奖政策,为群众办企业大造声势、大开绿灯、扫清障碍

政策到位,服务到位,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仅前年全镇投资新上项目就达65个,其中百万元以上的就有20多家,投资总额达8251万元。现在,全镇乡镇企业已达1700多家,基本形成了造纸、机电、小化工、建筑、服装、粮食、食品加工等8大支柱行业。其中造纸业已成为全国3大乡镇造纸基地之一。

近年来,为引导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他们又帮助一些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快速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加强外引内联和工业基地建设,以发挥区域规模效应。前年以来,他们就引进横联项目31项,其中最大的投资额为800多万美元。形成了三桥、加贝、宝龙、惠光、华丰等10多个规模大、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跨行业集团公司,贺家村、红光路、阿房宫等5个工业小区及12家中外合资企业,大大提高了乡镇企业的整体水平。

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壮大了财政,农民和财政对农业有了足够的投入,促进了农业的高效发展。自1989年以来的7年间,他们在土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一直稳定在1万吨左右,农村总收入由1990年的2.8亿多元增加到1994年的8.6亿元,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贡献。这几年他们对农业的投入成倍递增,光今年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投入的资金就达140多万元,比1990年增长14倍。新打机井60眼,实施暗管工程800亩、节水工程750亩。现在全镇除全部实现了渠道U形化、高架线路地埋化和耕种播收机械化外,部分村还实现了灌溉暗管化和喷灌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支柱还是乡镇企业。

除此而外,他们还从农村内部做起,在“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的方针指导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先后实施了吨粮田、高产示范田、种子田等粮食高产工程和“双田制一”。建立和完善了农业办、种子站等管理服务部门,全方位为农业服务。

这些保护措施,既保证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今年,他们面对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仍然夺取了粮食的大丰收,总产量达到9487.4吨。经济作物面积也发展到9400亩,形成了一大批蔬菜、苗木、花卉、药材、果林、养猪、养鸡和养鱼基地。其中收入万元以上者大有人在。五一村农民付振海走种菜致富之路,年收入1.9万元;养鸡专业村巨家庄,年养鸡3万只以上,年人均收入1698元。农业发展不仅富裕了农民自己,而且也丰富了企业职工和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这几年三桥农民每年为市场提供的蔬菜就达3.4万吨。

随着乡镇企业和农业的协调高效发展,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的产品流通需求以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求日益迫切。如何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有序地进入市场?对此,三桥镇政府把发展商贸作为培养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按照“依法办事,定点有序”的原则,不限名称、不限速度、不限范围、不限方式、不限规模,全方位放开经营。工商部门也作出不让经济发展在这里卡壳、不让政策在这里落空等有关规定,删繁就简,先照后证,一照在手即可开业,并为经商群众提供信息、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这一切不仅消除了广大农民的疑虑和羁绊,更激发了农民经商的积极性。一时间店铺、商业网点星罗棋布,骤然增多。据介绍,全镇目前共有1270多家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6000多人,其中农民就有4000多人,去年销售收入已达4750多万元。与此同时,他们还边“筑巢”边“引凤”,在沿工业区、居民区和农副产品相对集中的地方大力兴建大型农贸、商贸市场6个。建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这些商业网点和市场连着千家万户,形成了极强的“链条辐射”效应,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共荣共富。按三桥人的话说就是:富了农民,满足了居民,发展了农村,服务了城市。

三桥镇这几年坚持走以工补农、稳农助工、兴商富民之路,强壮了工业,发展了农业,搞活了商业,形成了经济的良性循环,为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载《陕西日报》1996年1月7日一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