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借力一搏奔小康

借力一搏奔小康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塘村的转机开始于3年前。基础母牛生产的母牛犊由农户饲养繁殖,公牛犊由农户喂养育肥后,由海原华润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顶抵借款。“过去买1头牛的钱,现在能赊回来4头,牛养大了也不愁销路,华润集团的这个项目饲草有来源,母牛有保障,肉牛有销路,我觉得这是我们借力奔小康的一个好机会。”2013年,华润集团在后塘村实施的饲草养殖一体化扶贫项目重新燃起了李成孝心中加快发展奔小康的希望。

“2015年2月24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挪出6000元钱,从华润集团赊回来3头牛。养了2个月后,觉得牛长相好,能吃能喝不生病,是个来钱的门道,和儿子一商量,又赊回来了3头牛,现在刚好15个月,6头牛有5头产了犊。现在看,3年内不但能还清欠款,还能净剩好几头牛。踏上这一步,我们脱贫致富就有了奔头。”在海原县贾塘乡后塘村村主任家中,64岁的老人罗彦山谈起1年多来的致富路,感慨万千,言语中有对政府的感激,也充满着脱贫致富过上富裕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海原县贾塘乡后塘村西距县城近30公里,现有农户1247户4937人,地貌以山间盆地、梁峁山地和小型河谷阶地为主,年均降雨量仅有300~400毫米,夏季少雨干旱,村民以农耕和放牧为主,产业结构单一。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3400元,是海原县出了名的穷困村。

后塘村的转机开始于3年前。2012年年底,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帮扶海原县。为了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总经理乔世波亲自带队到海原实地调研考察,并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了35名年轻骨干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组,长期驻守海原,进行扶贫项目对接。结合海原特色,科学编制了《华润集团定点帮扶海原县发展五年规划(2014-2018年)》,计划总投资84.25亿元,从产业扶贫、公益扶贫、投资扶贫、人才扶贫四方面开展帮扶工作。在产业扶贫方面,计划捐赠3.85亿元建设存栏1000头的良种肉牛繁育场、存栏8000头的肉牛育肥场、8万吨饲草加工厂、3万吨饲料加工厂和年屠宰2万头的清真肉牛屠宰厂的草畜一体化项目。在公益扶贫方面,该公司计划捐赠1亿元建设2个200户规模的“华润希望小镇”,捐赠4000万元建设生态公益林。在投资扶贫方面,成立了华润风电(海原)有限公司,投资79亿元开发1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一期西华山30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在人才扶贫方面,华润集团正在与海原县开展双向人才交流对接,既锻炼了华润集团的管理团队,又开阔了海原干部的视野和见识。

为了让海原县走出以往企业“扔下钱就走”的传统扶贫困境,将“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的精准扶贫,从根本上改变海原县的经济发展条件,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与之前企业扶贫完全不同的道路——创新实施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由华润集团引进优质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形成“基础母牛银行”基地,每头牛提供3年期限的无息借款,通过专业合作社以3户联保的方式赊销给贫困农户,户均2头至5头分散养殖。基础母牛生产的母牛犊由农户饲养繁殖,公牛犊由农户喂养育肥后,由海原华润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顶抵借款。这种“投母收犊”和“基础母牛银行”的做法既符合海原县大部分农户具备良好养殖习惯与养殖经验这一现实,又为华润集团建立高品质的肉牛基地及其所需牛源拓宽了空间。依托先进的规模化、现代化养殖优势,走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路子,发挥农产品和华润超市无缝对接的优势,实施整村推进、整体打造,全力带动75个重点贫困村3950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业,预计到2019年,受益农户家的母牛将达到1.6万多头,养殖农户户均增收5022元以上。目前,华润集团在贾塘乡后塘村已经建成一个8000至1万头的肉牛育肥场、1个1000头的犊牛繁育场,并以后塘村为中心,建设饲草种植及加工基地,彻底改变了后塘村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为贫困村建立了“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华润集团的扶贫项目,激活了海原县“造血”扶贫功能,为海原县与全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为村民们创造财富、带来希望的同时,也让更多的群众切切实实地看到了党和政府帮扶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美好生活的真心诚意。

“过去买1头牛的钱,现在能赊回来4头,牛养大了也不愁销路,华润集团的这个项目饲草有来源,母牛有保障,肉牛有销路,我觉得这是我们借力奔小康的一个好机会。”今年58岁的妥有宝年轻时就开始在新疆等地打工,一年辛辛苦苦下来,落不下几个钱。2015年,村上动员村民参加华润集团的扶贫项目,妥有宝和家人一合计,就签订了合同,赊回来的6头牛1年不到就产下了3头牛犊。望着棚里吃得正欢的牛群,妥有宝喜形于色:“1头基础母牛1年能生1头牛犊,3年后我圈里的牛就会变成近20多头,每头按照现在市场价9000元左右算,那就是20多万的收入。有这个基础,要不了3年我就奔小康啦。”在后塘村,妥有宝算是精明能干的人,日子没落在同村人后面,但离小康生活还有一大截。妥有宝告诉记者,华润集团先从外地购进品质优良的西门塔尔基础母牛,然后赊销给有一定饲养经验的农户,农户只要先期拿出2000元钱,就能拉回1头牛,每头牛欠下的6000元钱,以农户出售育成牛犊给华润集团的方式,分3年还清。这样既解决了农户购牛没钱的难题,又解决了牛育成后卖不出去或卖不上好价钱的问题,可以说是给养牛农户上了双保险。

2014年年底,后塘村有20多户被确定为帮扶对象,每户帮扶养3头牛,村里增加了70多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这些农户是“先头兵”,也是最先受益者,等他们的母牛生了牛犊,偿还了借款后,华润集团将用还款帮扶其他农户,通过循环利用帮扶资金,使更多农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后塘村,年近60岁的村主任李成孝是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20多岁的李成孝就开始跑长途运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家里不仅购置了两辆大型货车,还积累下了一定的财富,走在后塘村发家致富的前列。不幸的是,2006年发生的两次车祸,李成孝不仅失去了两个儿子,几十年积累的财富也全赔了进去,还欠下了7万元的债务。失去儿子的悲伤,巨大的财产损失,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的生活重担,没有压倒这个倔强的老汉,处理完车祸和儿子的后事后,李成孝借款3200元,从买回来的1头乳牛起步,重新走上了创业路。4年后他家的养殖规模就发展到了16头牛,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能够勉强维持,但已远远落在了许多村民的后面。2013年,华润集团在后塘村实施的饲草养殖一体化扶贫项目重新燃起了李成孝心中加快发展奔小康的希望。他利用华润集团流转其承包地40亩获得的9万元流转费,先从华润集团赊回9头牛,又东挪西凑了30万元,扩大了牛棚,购置了拖拉机、铡草机等设备,决心大干一场。看着牛棚中30多头腰身滚圆的西门塔尔牛,李成孝爽朗地向记者介绍:“为了解决儿子闯下的祸,我搭进去了所有的家产。现在为了多养几头牛,我又把家底抖了个精光,还欠下了15万元的贷款。但有政府的帮助,有扶贫项目兜底,老汉我再苦下个百万家产没麻达,带领扶持全村帮扶户脱贫致富也不是什么难事!”

“华润集团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我们后塘村有养殖、饲草种植传统。这个项目落户后塘村,群众举双手赞成。但好项目要发挥出好作用,解决好流动不足资金等问题是当务之急。”曾先后担任过队长、村主任近20年的罗彦山向记者算了一笔细账,透过这笔细账,让我们看到了村民依靠发展养殖业摆脱贫困还需破解的一道道难题。

据罗彦山介绍,项目启动初期,有华润集团的支持,村民想方设法一次性投入数千元赊回来几头牛养没什么大问题。但牛一到家就要天天吃草吃料,一家如果有3头牛,按1头牛每天最低5元的费用计算,1个月就要投入近500元,从公牛犊出生到出栏,最短也需要10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村民必须连续投入近5000元、300多天后才能见到养牛的收益。每月都要拿出近500元为牛买草料,连有1500多元退休费的罗彦山都感觉吃紧,对那些原本生活就不富裕、没什么来钱路子的群众来说,面临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规模养殖户由于受贷款等政策的限制少,获得流动资金途径多,加之养殖业已经具备以牛养牛的条件,流动资金相对容易解决;扶贫对象由于处在起步阶段,政府扶持、贷款等方面的限制多,发展养殖业还主要靠有限的务工收入来维持,流动资金更加短缺。解决好流动资金问题,是保证项目持续见效、贫困群众尽快脱贫的关键。

“后塘村1000余户村民中,养牛的就有600多户,有牛近800头,近300头牛是从华润集团赊回来的,10头牛以上的养殖户已达到20户。如果政府今年扶持的20座牛棚能够建成,动力电能够早日接通,养殖户的流动资金能够保障,到年底,10头以上的养殖户就能发展到50户,全村的养殖规模就能达到近1400头。有这样的发展基础,后塘村两年整村脱贫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在采访中,后塘村村主任李成孝也反复强调与罗彦山一样的观点。

后塘村的所见所闻,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群众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信心和热情,感受到了华润集团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魄力和勇气,更感受到群众对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衷心拥护与支持。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后塘村群众过上富裕美丽新生活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后记:完成本文时,恰逢自治区金融扶贫座谈会召开。会议对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精准扶贫“脱贫保”有关事宜进行了专门研究与部署。在全区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专门研究部署金融扶贫、扶贫保险工作,充分说明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准确把握和对金融扶贫、扶贫保险工作的高度重视。随着金融扶贫、扶贫保险工作的深入推进,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一定会有明显的改善,困难群众贷款难、养殖业发展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精准扶贫工作又多了一重保障和支撑。

(原载于《共产党人》2016年第1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