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出泥泞奔小康

走出泥泞奔小康

时间:2022-11-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群众走上沥青路或水泥路”是交通行业的使命和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解决出行难、运销难,成为旬邑人民最大的企盼。县乡公路里程达到4.6万公里,通村公路达到6.9万公里。确保“十一五”时期每年建成通村公路1万公里。以通村公路为重点,改善农民出行条件,让三秦农民有路走,有好路走。

——来自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的报告

人走山路猪坐轿,人在流汗猪在笑。

不是肥猪想坐轿,只怪山上没有道。

在秦岭腹地一座海拔1200多米的西山上,散居着50多户200多人。山高坡陡,峭壁悬崖,从山上到山下仅有的两条“羊肠小道”都不好走,往返一趟至少需要半天时间。

山路的险峻,使西山人叫苦不迭。由于交通不便,西山的猪都不敢长得太大。不是猪长不大,而是长大了抬不出山。抬不出山,就卖不了钱。村里人好不容易把猪养大养肥了,就得请人往山下抬,一头能卖一千块钱的猪,两三百块都付了工钱和烟酒钱。

宋生贤一家就祖祖辈辈居住在这西山上。西山人的苦,他从小就体会,西山人的穷,他深有感触。

1982年,时年35岁的宋生贤萌生了带领全家人修路的想法。他把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与他一拍即合。父子俩决定先修地种粮,靠攒粮卖钱,再用钱修路。就这样,一干就是十五六年。

十几年来,宋生贤一家人共修地造田20多亩,每年打的粮食超过了1万斤,由起初西山最穷的一家变成了西山最富的一家。

1999年10月1日,宋生贤想象的西山公路终于开工修建了。这条公路虽然只有4公里,但是要通过10个山峦、9个山洼盘山而上,坡度都在60度以上。宋生贤把积攒的粮食卖了,带领儿子、儿媳边修路边继续种地卖粮,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用了整整6年时间,宋生贤一家终于修通了通到家门口的公路,他因此被人们誉为“修路愚公”。

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上图)是改变山区农村面貌(下图)的主要途径。

修通一条路,幸福一村人。

与高速公路动辄十几亿甚至数十亿的投入相比,修建一条通村公路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宽阔平坦的关中平原,在千山万水阻隔的秦巴山区,在沟壑相连的陕北黄土高原,那一条条短短的路,那一座座简朴的桥,是千千万万农民的梦想,是山区人民祖祖辈辈的企盼。

新的历史迎来新的征程,新的征程铸就新的辉煌。

在过去的2006年里,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涌现出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在人们的诉说中,描绘的是一个个人与路的传说……

决策篇:让三秦农民走上好路

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

对于无路的农村来说,是穷的。

对于无路的农民来说,是苦的。

没有路,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专家到农村去送教育送科技,但是没有路谁也去不了;我们可以在乡村建立希望小学,但是不通路的村庄,孩子们上学仍旧十分艰难和危险。农民出不去,扶贫进不来,穷根全在路上。

“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群众走上沥青路或水泥路”是交通行业的使命和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新农村,交通须先行。袁纯清省长在谈到交通工作时说:“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通村公路建设。”

通村公路,承载着三秦千千万万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出身农家,并多年在交通系统领导岗位工作的省交通厅厅长曹森,在一本宣传陕西交通未来发展规划的画册上这样写到:“我的家乡在渭北旱腰带上,缺水少路的日子伴着我的童年。每天必干的事是走几里路去打水。一年一年,日复一日,端水的盆换成了扁担,小扁担换成了大扁担,硬是踩出了一条‘路’。那是一条洒满辛酸的路,晴天灰塌塌,雨天泥洼洼。乡亲们盼路,我也盼路……”

路,成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瓶颈”。旬邑县地处渭北旱塬沟壑区,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旬邑人发展苹果、烤烟、畜禽、药材、加工和煤炭等,在与贫困的斗争中,旬邑人深深感受到路的重要。境内沟壑纵横的旬邑,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实现村村通砂石路,但“晴天满路扬灰、雨天满路泥水”的公路交通状况却束缚住旬邑前进的步伐。旬邑苹果甲天下,然而路差的地方客商不愿来,好果价低还不好卖。解决出行难、运销难,成为旬邑人民最大的企盼。旬邑全县10镇4 乡275个行政村,2004年只有少数几个村通了油路。2004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把通村油路列入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决定从2005年起,举全县之力,三五年内实现全县塬区村级公路全部黑色化,以通村油路为重点全面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多修多补助、少修少补助”和“早修早补助、不修不补助”的政策,使得“一呼百应”,数万群众齐上路,采砂备石整路基,展开了通村油路建设大会战。2005年全县新修建通村油路114公里,是2004年底以前全县村级油路总里程的近8倍,新增通油路村94个,使全县一半以上的村通了油路,100%的乡镇和88%的行政村通了班车。由于通村公路的通畅,苹果不仅销售快,而且每斤价格较往年高出五六毛钱,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就增收2亿多元……

初春的渭北大地,春寒料峭,雪花纷飞。一场大雪在渭北的旱塬上积起了厚厚的希望,沿着格外耀眼的黑色柏油路是一片正在静静等待苏醒的果园。2006年2月15日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十八,三秦大地仍旧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喜庆中,旬邑县川子岭村的几个村民一大早就聚在村口和村长唠起了新年的打算和来年的光景。在风雪中,几辆小车沿着新修的柏油路向村子慢慢驶过来停在了村口,几个人下车就跟村民们交谈起来。从车上下来的正是省交通厅厅长曹森和厅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几个成员,他们冒雪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进村、入户,下果园,与当地农民亲切交谈,详细了解通村公路建设有关资金筹措、建设标准、政策措施和群众投工投劳等情况,倾听农民对通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农村的路和桥

“过去我们这里全都是土路,进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外面的姑娘看了哪有愿意嫁进来的!如今,村里通了柏油路,村民家里的苹果也好卖了,仅仅小半年,村里有15个小伙儿娶上了新媳妇儿,四川、重庆、宁夏的客商也都来我们这里拉果子,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火着哪!”川子岭村村长郑满群的激情感慨,修路愚公宋生贤艰辛曲折的修路历程,三秦千千万万农民盼路望路的期待眼神,让省交通厅的领导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责任和压力,从而也激发了动力和干劲。“一定要让老百姓走上好路!”“一定要把通村公路这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办好办实,为支持农民致富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保障。”从旬邑调研回来,厅里立即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就如何搞好全省农村公路尤其是通村公路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部署。

长期以来,农村以泥土路、砂石路为主,农民“出行难”,农副产品“出路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交通部的总体部署,省交通厅提出了农村公路暨通村公路发展新目标:到“十一五”末,全省实现通市公路高速化,通县公路基本二级化,通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畅通化。县乡公路里程达到4.6万公里,通村公路达到6.9万公里。确保“十一五”时期每年建成通村公路1万公里。以通村公路为重点,改善农民出行条件,让三秦农民有路走,有好路走。

管理篇:修农民群众愿意修的路

2006年是“十一五”交通规划起步实施的开局之年,省交通厅提出了完成12000公里通村公路的建设目标,并发布《关于加快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的公告》,公告明确提出:通村公路建设实行“群众打底子、交通部门铺面子”,即市县政府负责筹措一定资金,组织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完成路基,省交通厅补助资金铺筑路面。按照“县组织验收、市审查上报、省公路局核准、省交通厅拨款”的程序以及“据实补助、先干后补”的办法实施。凡达到厅颁标准的通村沥青路,关中每公里补助10万元,陕南陕北每公里补助12万元,水泥路全省统一按每公里15万元给以补助。

曹森厅长在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上说:“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抓紧抓好。贯彻政府主导、分层负责、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加快建设。在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农民群众及社会力量,坚持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自愿出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出工投劳,合法筹集建设资金。要尊重农民的选择,不修农民不需要和不愿意修的路,不搞强行摊派和集资,决不能增加农民负担。要按照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进行,修实用之路、安全之路、资源节约之路。要让民心工程得民心,顺民意,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要坚持农民自愿和坚持一事一议,保证农民的事情农民自己抉择,不要搞农民不愿意干的事情,不得损害群众利益。”

通村公路建设现场(宝鸡)

“修农民群众愿意修的路”,这句话的含义在于顺应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绝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为确保通村公路建设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省交通厅对通村公路建设提出了“两个加强,四个不修,六个不准,八个不核”的基本原则。两个加强即加强领导和项目管理、加强业务和技术培训;四个不修即不修农民不愿意修的路,不修不符合通村公路定义的路,不修不符合通村公路技术标准的路,不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路;六个不准即路基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开工,设计未经审批的项目不得开工,原材料检验不合格的项目不得开工,配合比设计未经批准的项目不得开工,市县没有配套资金的项目不得开工,主要人员、设备未进场的项目不得开工;八个不核即计划外的项目不予核准,不符合通村公路定义的项目不予核准,路基或基层未经验收的项目不予核准,施工图设计未审批的项目不予核准,重要质量控制指标检验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核准,未经市、县两级交通部门验收、核查的项目不予核准,市县没有配套资金的项目不予核准,工程资料不齐全的项目不予核准。

安康紫阳通村公路建设现场(上图、右图)

为加强对全省通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领导,落实各方管理责任,省交通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成立了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设在省公路局农管处的省通村办,克服人员少、车辆少、经费紧张、环境艰苦的种种困难,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听取基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协助省厅先后制定印发了一系列行业管理办法和程序性文件,这些行业管理办法和程序性文件的出台,有力地指导了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各 市、县按照自身建设管理和实践经验,也制定出台了适合本地区的、操作性强的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资金问题,是制约通村公路建设的关键。仅靠政府投资,是难以满足需要的。然而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这种强烈的呼声,正是公路交通部门引导农民群众修路架桥的重要基础。通过舆论宣传,让农民群众深刻认识“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自觉投身公路建设,是我省通村公路建设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据实补助、干多少补多少”的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压力,也更大限度地激发了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修路的热情和干劲。为打破资金短缺这一“瓶颈”,交通部门积极探索,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在积极争取国家补助的同时,省政府决定从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补助,省交通厅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订了50亿元贷款借款合同,用于通村公路建设补助。本着“多修路,多给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要求,各市、县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出台扶持通村公路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安排一定资金对通村公路建设进行补助。

在通村公路建设中,全省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奉行“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区别对待、节约环保”的方针,根据农村地理条件、交通需求、资金供给等实际,合理选择线型方案、技术指标、路面结构,力求通达、通畅而不贪大求洋;在项目实施上,则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类推进”的原则,对于不发达地区、边远山区以“保通”为重点,对于城镇密集区、平原微丘区着力于“求畅”。在资源利用上,新路建设尽量利用旧路,随坡就弯,就地取材,减少消耗,降低造价,避免大填大挖,大拆大迁,保护有限耕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参与这项工作,把通村公路建设这一惠农、利农、富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做到实处,确保了修一条路,成一条路。

建设篇:众人划桨开大船

2006年4月11日,省政府在旬邑召开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吹响了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强劲号角。各市、县人民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把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纷纷出台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落实资金,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广大农民群众修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火热地投入到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浪潮中……

你追我赶修路忙

咸阳市在全省率先召开了现场会,确定每年按1200公里左右的发展速度建设通村油路,市级财政每公里补助1.5万元,县级财政每公里补助3万元,市级财政另外每公里拿出5000元作为奖励基金,并将全市境内公路工程建筑营业税全额返还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武功县向社会各界发出捐资修路支持家乡建设的倡议,全县捐款突破100万元,一位年过七旬的寺庙住持,将自己化缘所得的建庙钱悉数捐给了县上。彬县群众纷纷自筹资金修村路,在农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县上最终将通村油路里程由计划的50条123.8公里调整为83条261公里,是最初规划的2倍多。

“让农民的苹果不能再烂在地里”

陕西农村的交通出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渭南市市长曹莉莉说,吃的问题解决了,行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农民还是不能致富奔小康,这就要求提前解决好农民增收的道路问题,“让农民的苹果不能再烂在地里,让农民能干干净净地出村进城。”去年以来,渭南在全市拉开通村公路大会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全市铺设通村公路2473公里,1190个村子新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惠及人口120万人。在通村公路建设中,渭南各县市区都制定了县级财政补助标准并积极兑现。富平县财政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占全年预算收入的近40%;华县财政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2万元;大荔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500万元资金用于通村公路建设,并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筹资兴修通村公路的积极性,全县涉及通村公路建设的20多个乡镇、90多个行政村在不到7天时间内筹集到位资金500万元。同时,还充分发挥和调动乡村企业捐资修路的积极性,鼓励企业捐资修路。

陕南山区紫阳修建的通村公路

男女老少齐上阵

紫阳县地处秦巴山区,按照“一年启动建设,两年大见成效,三年改善面貌”的目标要求,迅速掀起了通村公路建设高潮。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全县组织了“百日大会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会战场面。联合乡男女老少齐上阵,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16岁,人数最多时日投劳3000多人。为了能早日走上水泥路,广大农民群众对通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资金不足投工补,机械不足人力补”,去年通村公路建设投劳达4.2万人次,累计采集砂石料25万立方米,筹集资金497.8万元。

陕南山区紫阳修建的通村公路

为了实现“祖辈的夙愿”

合阳县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号召群众自愿出资、投工投劳,积极建设致富路。百良镇安子村是一个三面环沟、只有一条进村土路的村子,长期以来出行难困扰着祖祖辈辈。全县通村公路建设动员会后,该村立即召开了村民大会专题讨论,村民积极性很高,大家纷纷表示,这是祖辈的夙愿,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路修成。养殖户杜合斌当即拿出买饲料的500元钱,杜四红拿出了300元准备买化肥的钱交给村委会,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仅用两天时间就筹齐了“打底子”资金。黑池镇豆庄村的在外工作人员相对较多,村镇两委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取在外乡党捐、借、争取项目等途径,很快集足了配套资金,村民没有出一分钱。同时,县政府积极协调交通、计划、扶贫等部门对“边、穷、散”群众自筹资金困难村的通村路进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专项资金200万元,确保了全县通村公路建设整体推进。

用延安精神修好通村路

延安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艰苦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来争取投资,用“以大路带小路、以油补路、以奖代补、以沙子换资金”的筹资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大路带小路,把税务部门征收的高速公路建设营业税直接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以油补路,对采油企业开采出的每吨原油提取10元作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以奖代补,县级修油路,市财政予以补助。以沙子换资金,黄河滩沙子资源丰厚,有的沙场到达国道或高速公路中途还要经过若干村庄,于是延安市政府规定,谁开采沙子谁就先修好运沙子的路。这样不但解决了部分乡村道路的建设问题,而且沙子还能卖钱增加农民收入。

致富报桑梓捐资修村路

为支持通村水泥路建设,山阳县杨地镇金盆村在河南创业的金矿老板刘保明亲手将自己和工友们共同捐赠的30万元资金交到镇、村有关人员手中。刘保明早年因家境贫寒外出打工,目前他已成为带领5个工队500多名员工的企业老板。虽然已离开家乡20多年了,但他始终牵心于家乡发展,去年,当他得知金盆村9.5公里的通村路建设工程,因资金缺口大难以如期完工的消息后,不但个人捐资10万元,还积极动员工友们慷慨解囊。下属工队30名负责人积极响应,本村外村、本县外县的工友们积极响应,甚至还有河南籍5人也不甘落后,每人捐资1000元到5000元不等。

69岁老汉出资20万修村路

有着760口人1450亩耕地的水草塔村处在韩城北部山区的一个高山凹上,三面环山,山势险峻,自古以来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通往山下,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吃尽了路难行的苦头,辛勤耕耘收获的花椒、苹果、农副土特产卖不上好价钱;村内许多人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被延误;大龄小伙找不到对象让爹娘犯愁。路难行使村上越来越穷,越来越闭塞。群众望眼欲穿,盼望有一条平安大道通向外边。69岁的新任村主任卫再谦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盘算着修建一条通往村外的公路。去年初,听说省上出台了修通村公路的优惠政策,他便积极与乡上、县上联系,请来县交通局的技术员实地勘察线路。经过初步估算,这条全长11公里的路,要整路基、铺上水泥,精打细算也得160多万元。卫再谦没有被这一大额资金吓倒,他跑乡政府,跑县政府,跑交通部门,终于,这条路被列入省上每公里补助15万元的通村公路建设项目。铺路面的资金有了着落,但村上要拓宽路面、整修路基,还有22万元资金缺口。考虑再三,他说服家人,将自己经营企业积攒的20万元全部拿出来交给村里修路。在他的感召下,村里党员带头、群众响应,有的几百,有的几千,有的上万,又为修路筹得捐款12.1万元。

一年修了十年的路

铜川市耀州区石柱乡农民企业家李云南致富思源,心系百姓,出资70万元为本村修筑通村公路;新区管委会正阳路办事处鱼池村村长封小东垫资30万元为本村修路;企业家贺万民为宜君县云梦乡西良村垫资30万元为本村修路,印台区陈炉镇育寨村通过包扶单位解决通村水泥路路用水泥200吨;耀州区石柱乡京兆村村支书王乾洲、石柱村村主任秦红梅分别以个人名义贷款5.8万元、13.5万元为本村修路。在通村公路建设中,有的村子组织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出现了男女老少齐上阵的热烈场面,有的群众用自己的架子车、拖拉机、汽车免费为修路运输材料,当修路需拆迁房屋、占用耕地,很多群众积极主动予以配合,尽量提供方便。2006年铜川累计完成通村公路建设467.8公里,一年修了十年的通村公路,使161个建制村农民“出行难”、农副产品“出路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政府限定修路材料供应价格

针对通村公路建设全面加快引起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各市、县、区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当地水泥厂、砂石料场,首先确保通村公路建设需要,确保价格平稳,引导企业以合理的价格供应石料、水泥等通村公路建筑材料。商洛市政府发出通告,对市境内的建材市场秩序进行了整顿,对砂石料出场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全程监控。同时提出,各县区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内的砂石生产企业进行治理整顿,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实施价格监控,结合各地实际,对砂石料以外的其他地方建材,逐步纳入价格监控范围,平抑价格,稳定市场。岚皋县采用从银行贷款支付定金的办法,与县水泥厂签订了水泥定购合同,不但要求保证供应而且要求价格从优。

为了那条通往村里的公路

路好了,群众出行方便了,农村客运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南强村是韩城市西庄镇南的一个山村,面对修路大额的配套资金,腰包羞涩的村民,个个惊得咋舌。村民大会上,村主任樊抗学吊高嗓门说道:“路不通是咱南强人的穷根,南强的花椒在韩城是出了名的,但路不通,椒客不愿来,花椒运不出去,修路要钱,但我们能出几个钱,现在国家给政策让咱挖穷根,到该下决心的时候了……”他的一席话,让村民们热血沸腾,纷纷表示,再苦再难,也要为修路出钱出力。村民们为修路捐款,有的卖掉了未出槽的猪,有的找亲戚朋友凑,有的推迟盖房日期……在这些精神感召下,就连嫁出去的本村女子也主动为村里修路捐资5万余元。工程开工后,男女老少争上工地,压路机、推土机、装载机、三轮车等机车齐动,填路基、整路堤、铲余土,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修村路不增加农民负担

“石泉农村有三怪,汽车没有牛车快,轿车没有单车快,单车没有走路快”。这一顺口溜道出了石泉农村行路难,对此石泉人感到又难过又心酸。石泉县在通村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通村公路大发展,群众负担不增加”的建设目标。要求各乡镇在实施通村公路路基工程建设中,充分尊重民意,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召开村民大会,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广泛筹措建设资金,弥补资金不足,化解群众筹资负担。充分考虑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困难,适当减免其筹资额度,对农村特困户免除其筹资任务。为有效控制群众的筹资负担,筹资400万元对通村公路路基工程按照“先修后补、验收兑现”的原则实施奖补,对新开路基和拓宽改造的村道,群众人均筹资超过150元和户均超过600元的,均纳入奖补范围。

“两个一点”破解修路资金难题

高陵县把通村路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在通村路工程开工建设前,县政府都要召集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要求各部门要服从服务于建设大局,各负其责地做好房屋拆迁,青苗补偿、杆线迁移等相关工作。在全省率先采取“两个一点”的办法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就是向上级交通部门积极争取一点,剩余一点全部由县财政配套解决,不向群众摊派,不让群众掏一分钱,从而减轻农民负担,使群众的修路热情空前高涨。

11名外出农民捐款190万元修村路

镇巴县地处陕川交界的大巴山深处,属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300多元。许多人纷纷外出打工,是劳务输出大县,年输出劳动力4000人,创收1800余万元。交通落后长期困扰该县巴庙镇农民脱困步伐,为彻底解决出行难问题,2006年以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该镇11名外出务工人员主动捐款190万元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在当地传为佳话。该镇杨庄村村民鲜金贤全家带头捐款137万元,拓宽村道2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3.5公里。田坎村焦家全一家捐款30万元新修村级公路3.5公里,解决了该村1300余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该镇冉隆福、冉松平、陈明、鲜世平以及巴庙村王永国等人也分别捐资1至2万元不等的现金,硬化了该镇1公里过境路面。

“穷我一时,路富一村”

汉阴县涧池镇栋梁村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群众盼路盼富的愿望十分迫切。3公里的水泥路项目计划下达该村后,村民们欣喜万分,但按照“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筹资政策,群众捐资铺筑路基工程资金缺口较大,成为日夜围绕村干部心头的难题,但看到化肥种子运不进来,山货特产卖不出去,村外姑娘不愿嫁,祖祖辈辈肩挑肩扛的窘状,村主任杨世关决定带头捐资。这一想法得到了妻子赵翠山的大力支持,她鼓励丈夫说:“穷我一时,路富一村,咱今后日子省俭过,多喂猪勤养蚕。”在群众捐资动员大会上,村主任杨世关带头把辛辛苦苦积攒多年的1万元捐给村委会,赢得村民代表的热烈掌声。村文书王兴斌也不甘落后捐资5000元,在杨世关、王兴斌的带动下,全村群众踊跃捐资8.2万元。由于群众自筹资金到位及时,该村水泥路于去年10月建成通车了。

县长立下“军令状”,镇长书记“云游化缘”

深藏秦巴山区的旬阳,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特有的山地环境严重阻碍了公路交通发展。县委书记马 铁定了决心要让村民走出泥泞。代县长邹俊杰立下“军令状”:每月扣发自己工资800元,全面完成任 务补发,完不成任务则罚!一石激起千层浪,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黄浦健和县交通局以及28个乡镇正职领导、分管领导都纷纷效仿。双河镇党委书记田元平、镇长解正香面对财政拮据、农民贫苦的镇情,决定外出“化缘”。他风尘仆仆赶往山西、北京等地,慰问双河务工能人,介绍家乡巨大变化,畅谈强镇富民设想。当得知家乡修路缺资金时,彭方朝、刘龙富分别带头捐资10万元,带动30多名双河游子回报桑梓。返回双河后,镇党委、政府又发动干部捐款,书记、镇长和分管领导分别捐2000元,300余名干部共捐6万元;在外工作的20多名双河人,自发捐资超万元;物资局、交通局等县直部门,纷纷捐款4万元;群众被感动了,自愿捐款20多万元。

周至县余家村千亩优质桃基地

质量篇:不能让德政工程成伤心工程

“通村公路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要树立‘质量重于泰山’,‘质量决定成败’的建设理念,坚决把这一民心工程办好办实。对质量不能有丝毫放松,通村公路技术标准虽不一定高,但质量要求绝不能降低。举力加快通村公路建设,这是农民兄弟盼望已久的事情。如果工程建设不好,路没走多长时间就坏了、烂了,出了质量问题、安全问题,甚至腐败问题,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就会成为‘伤心工程’,将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及交通部门的形象。所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一定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质量问题,千方百计把质量搞上去,决不做表面文章,决不能出现‘豆腐渣工程’,谁质量出了问题,就实行一票否决。”曹森厅长在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上铮铮铿锵说道。

依托农村公路发展起来的蔬菜大棚基地(高陵)和农产品市场(眉县)

在通村公路建设公告发布不久,省交通厅就明确提出:通村公路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大跃进式的“突击会战”,不能搞竞争性的数量攀比;明确技术标准,严格质量要求,确保工程质量不出问题;明确县级人民政府及其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通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和实施,并对工程质量负全责;通村公路达不到质量要求或不符合技术标准的,省上不给补助资金;出现“豆腐渣”工程的,要坚决查处,并且省上将在今后几年不再安排公路建设项目。

全省上下目标一致抓质量,始终保持对质量问题的高压态势。省通村办先后编印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法规文件汇编》《通村公路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指南》等资料,要求各市县在通村公路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把好项目设计审批、原材料进场、项目开工、施工质量、工程监理、验收等各道关口,对不符合程序和质量的工程,坚决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基本做到了设计不合理不施工,人员设备不进场不开工,路面基层验收不合格不铺油,质量不合格不验收。各地从人员培训抓起,有效解决了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问题。

省交通厅和省公路局采取多种方式举办多次培训班。各市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也纷纷举办不同类型培训班。铜川市对包括乡镇主管在 内的150人进行了3天的技术培训。渭南市举办了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培训班,加强通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工作。在设计审批方面,商洛、延安、铜川等市交通局要求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由市交通局逐个审查把关。在招标管理方面,西安、汉中、渭南、宝鸡等市严把路面施工队伍准入关,对施工单位明确准入条件,严格审查,并向社会公布,由建设单位择优选定。榆林、延安等市还编制了招标范本,指导和规范招标行为。在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延安市交通局成立了路基验收组、实验检测组、计量支付组,对全市通村公路路基进行检测验收。汉中市交通局抽调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组成5个督导组,分片督察工程质量。铜川印台区、汉中勉县、渭南大荔等县区交通局也成立了工程技术组和质量监督组,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咸阳市在全市召开流动现场会,组织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互相学习,促进和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商洛市交通局为每个县配备了压路机、路拌机、平地机。安康市交通局还为各县配备了1.5万元的试验仪器。

“修一条无愧于子孙后代的路!”对质量的把握,成了石泉县衡量通村道路硬化工程成败的尺度。“宁可高标准一公里,不可全面开花低水平。”在实施工程建设当中,石泉县建立了健全工程监测手段,严把“规划设计关、施工合同关、施工材料关、工程监理关、质量验收关”五道关口,不断加大公路工程检测频率,对不合格工程坚决返工重建,做到路基不质检不上砂石,结构层不验收不铺水泥,监理员不签字不拨款,一切确保质量。临潼区在通村路建设中,率先实行施工准入制度,通过公开审核,确定了符合质量要求的施工企业进行施工,严禁非专业队伍或农民自行组织施工。高陵县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招投标程序选择施工队伍,建立健全了“政府督查,部门指导,企业自检,专业监理,群众监督”的五级质量保证体系。县交通局抽调机关干部对每一条通村公路进行包建,紧把质量关跟踪监查。咸阳针对性印发相关资料,并分期分批由市上统一培训筑路“土专家”一线监督。乾县、泾阳、永寿等县,不仅由政府成立监理组织,还广泛发动群众,组成群众义务监督小分队,活跃一线监督检查。“一公里九道弯,汽车还要老牛牵,隔着河水能说话,要到对岸绕半天”便是对勉县山区农村地貌的真实写照,出行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然而,在通村公路建设初期,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尤其是山区群众对通村公路建设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不能接受,认为“村子里几代人都走的是烂泥路,如今只要是个水泥路,就满足了”,这种只图有、不求优的“凑合”思想一度相当普遍。针对这种情况,县通村办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的同时,建立了“企业自检、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交通局长负责组织监督,乡镇长负责组织管理,村长负责组织实施的“三长”负责制,广泛接受监督,通过各种媒体公布质量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聘请德高望重的“三老”即老支书、老村长、老党员担任义务监督员,发挥他们腿勤,嘴勤,责任心强,能下茬的优势,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确保了各个项目高质量,快进度,齐头并进,规范运作。

通村公路(汉中城固桔园镇)

惠民篇:走出泥泞奔小康

平素不愿回家乡,心忧路途多颠簸。

进村忽见平展路,泥泞车辙不复昨。

通村大路党定夺,不集民资专款拨。

千条大道入心坎,三秦万众向天歌。

这是一位在外打工的“农民诗人”在网上发表的一首诗。他久不回家乡,因事回去了一趟,惊喜地发现,过去晴天尘土雨天泥的土路变了样,村里铺通了水泥路,塬上塬下的村子都修好了路,一打听,原来,这是全省“通村公路工程”的结果。今昔对比,感慨良多,便作这首题为《全省通村公路建设有感》的诗,予以抒怀。他还在网上的帖子中说:2006年是全省通村公路工程实施之年,全省村级公路都要修成柏油路面,不收下面的钱,农民不集资,修好了路大家走,这多好的事!

通村路就是农民的致富路(渭南大荔)

通村水泥路是党和群众的“连心路”,它沟通了淳朴的山村古镇和繁华的外部世界,承载着城市辐射的能量和乡村腾飞的梦想,将富裕和文明种子播向希望的田野,撒进开放的大山。通村路着实方便了群众,促进了生产,拉近了群众与政府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高兴地称通村公路为“便民路”“连心路”“致富路”。真正实现了“让农村姑娘穿上裙子、穿上高跟鞋上街”的愿望。

“方便得很嘛,路很漂亮,原来苹果不能出村,车不能到村里来,这回把路修好了,车就到家门口装苹果,你说农民方便不方便嘛。”旬邑县张家村农民张德有面对记者地采访,高兴地说道。2006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陕西旬邑:建设新农村,政府农民一起干”为题,对旬邑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报道。正如张德有说的那样,2006年秋天,旬邑郑家镇王家村果农王志军的20000多斤苹果刚下树,就被客商收购,且每斤苹果比去年多卖0.2元,总共增收4000多元,他高兴地逢人便说:“要不是县上给咱村通了水泥路,我家的苹果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卖完,通村公路真是修到了咱们群众的心坎上!”路通百业兴。农村客运迅猛发展,230辆微型车穿梭于乡村之间,45辆长途客车驻镇入村,班车通过了农民的家门口;农产品销售顺畅,苹果、土豆、西瓜等不仅售得快,而且价格高。目前,乡村旅游渐成气候,该县已建成旅游新村20多个,发展农家乐接待户58家,接待户年最高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看到通村公路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太村镇张家村张德有老汉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路修好了,可以在家门口搭班车,在田间地头卖苹果,我们农民得到的实惠多啦!”

路通财路畅。“过去烂泥路伤了群众的腿,如今新崭崭的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谈及变化,长武县亭口乡铁渠村支书赵振华感慨万千,用他的话,过去村上柿子卖得贱,娃娶媳妇要价高,如今柿子成了抢手货,村上好几条光棍“低彩礼”就成了家!通村公路修通了,长武县半年涌现运输,畜牧,蔬菜等专业村40多个,新建果蔬贮藏冷库20多个。不仅如此,从繁重农活解放出来的3万多农民纷纷奔向沿海打工。以种植红薯远近闻名的渭城区西石羊村,自打村上1.7公里柏油路修通,优良品种一个个引进,种植面积大规模增加,各地客商更是一拨拨纷至沓来。礼泉县史德镇多年发展已形成总面积超过3000亩的鲜桃和大棚油桃生产基地,但过去道路差,行路难,一直难以跃上一个新台阶。2006年8月,这里37公里的通村公路修通后,当即有外商投资上门,和镇上商洽建立更大规模的出口鲜桃基地。在此带动下,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榆村、阜家庄等村,大批农户引进名优新品种,去年冬季里就早早追下底肥,盘算着今年好好大干一场。三原县新兴镇龙王村过去是全县最偏僻、最穷的村之一,5.2公里水泥路修进了村子,苹果由往年的每斤0.5元,卖到了每斤1元,仅此项就为村上农民增收70万元,最终连落果都卖完了;全村80%的农户开始养上了种兔,现已发展一万余只,此项又给农民增收20多万元;路修平了,收割机、播种机也轰隆隆开进了村子,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了,不用整天在地里忙活了,仅去年全村共增加劳务输出100余人,农民共增收100余万元。

“不修路,没出路。”以前没有路的日子,着实让高陵县张卜乡夹滩村的农民吃尽了苦头,一条通往村外的道路只能勉强过一辆三轮车,碰到下雨天,路就成了“水泥路”,自行车三轮车都骑不成,大车又进不去,满满一三轮车胡萝卜因为运输不出去,每斤只能卖2角钱,还没有人要。如今路修通了,一斤卖到四五角,一车就可以卖到200元。强有力的事实深深震撼了渴望快速致富的农民群众。何村三级油路重铺4.9公里后,这个大棚蔬菜基地仅芹菜一项销售就达800吨,收入增加百余万元。苏家村这个经市放心菜检测中心验收,成西安市惟一的无公害黄花菜生产基地,新铺2公里油路连接至西禹线后,2000亩黄花菜翻番增至4000亩,年产800吨,增收500万元。何村无公害大棚菜就是因为铺修了一条U型路,已远销省内外,成为陕西省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北孙村1组去年修通了3.3公里出村路,群众自发预留土地40亩,要发展露地菜。结合“路、站、运一体化”的原则,高陵县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率达到100%,并组织实施了6条通村公交客运线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正如乡亲们说的那样:“现在出行同城里人一样,来回坐公交车,方便得很哪!”县政协委员一行视察农村公路建设时,有群众打趣地说:“交通局把路修得这么好,把我们卖雨鞋的生意都影响了。”

作者在石泉采访通村公路建设

华县杏林镇李庄村自打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修通后,莴笋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各地客商纷至沓来,2个村办砖厂也是生意兴隆。2006年,华县绝大多数农民都和李庄村人一样,切实感受到了通村水泥路所带来的实惠。118个行政村建成通村水泥路262公里,直接受益群众达15万人。高塘镇同家村地处塬区,住户分散,村与村距离较远,加之坡高路又烂,村上的竹器加工,手工挂面、面食麻花等手工产品,虽物美,但因交通不便,销路不畅价格低廉,这一度愁坏了村上的干部。自从1.5公里的通村路修成后,村上加工的手工产品单位价格较以前上涨1至3元,产蛋鸡存栏2万只,村民人均年收入比往年增加500元。

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肓寨村,距铜川市中心20公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村组道路是改革开放之前修的,由于庄基侵占,种地吞食,暴雨冲刷,道路逐渐由汽车路变成了拖拉机路、架子车路,遇到雨雪天,积聚在道路中间的泥浆足有半尺深,不仅汽车、拖拉机出不了村,孩子上学只能大人背送,夏季收麦群众拉麦子也要穿上高腰雨靴。如今,油路铺了,人心齐了,人气旺了,走到油路上的村民想法追求也不一样了。育寨村坩土储量丰富,以前有资源也追求不到效益,因为路不通。现在该村从事坩土加工的达69户,从业人员390余人;运输业大汽车从修路前的10辆发展到现在的32辆,农用车从53辆猛增至251辆,原来外出打工的劳力现在在自家门口当起了小老板。

作者在石泉采访通村公路建设

临潼区斜口街办枣园村坐落在山区,非常偏僻,全村7个村民小组,1617户分散居住在东西长达3公里的沟道中,村子距斜口至仁宗 的公路还有4公里的距离,以前是一条狭窄、坡陡的砂石路,一遇到下雨,雨水冲刷路面后,路就变得非常泥泞,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这个村以前有做手工花盆的传统,但花盆是个易碎品,路况不好运不出来;村里出产的大葱,葱白长,味道鲜,出产的石榴没有污染,是无公害产品,但都因路不好而无法卖到一个好价钱,每到石榴成熟的季节,村民就发愁销路的问题,农民早说盼着修一条通村路。2006年8月底通村公路完工投入使用,给村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今年卖石榴就非常顺利,许多客商都开车上山,到村民的地头收石榴,让村民卖上了个好价钱。

公路通、百业兴,通村公路不仅改变了紫阳交通现状,而且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彰显出三大社会效应。一是聚合效应。“山有多高,人住多高”,是紫阳农村居住的特点。通村公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聚合效应,一条条通村公路犹如一块块磁铁,把原本分散在大山深处的村民聚合到公路沿线,形成了“通村路修到哪里,人就住到那里”的新格局。紫阳县去年从中高山区下迁到公路沿线272户1225人,占政府规划迁移对象21%。通村公路的聚合效应,不仅拉动了农村小集镇建设,而且改变了农居人家的生活习俗。毛坝镇新联村的龚忠元老人一家过去住在高山上,儿子和儿媳出外打工,他和老伴带着两个孙子,早上天不亮就要送孙子到山下上学,下午接孙子回家天就黑了,往返20多里山路,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老人一家移居到了公路边,孩子上学方便了。公路边住户多、人气旺,老人逢人便说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二是拉动效应。紫阳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通村公路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缓解了“瓶颈”制约,为紫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通村班车、摩托车的运营,每年新增就业机会200多个;通村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大山里原本吃不了、销不出的山货特产能够运到山外去,卖个好价钱。高滩镇白鹤村盛产大蒜和土豆,由于不通公路,农户只能自种自吃,路修通了,大蒜和土豆出山入市,原来的“土蛋蛋”变成了现在的“金疙瘩”。三是便捷效应。“对面能说话,见面走半天”,是地处秦巴山区的紫阳县昔日交通条件的生动写照。由于不通公路,高山峡谷人畜饮水工程和农电网改造工程实施困难,现代文明的曙光无法照耀到山高水深的角落。通村公路建成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水通、电通,改善了人居环境。家住绕溪乡红庙村高山的村民,过去到集镇上赶集,必须凌晨5点多钟就起程,紧赶慢赶也得晚上的8点多钟才回到家,是名副其实的“两头黑”。通村公路建成后,农民骑着摩托车,一天到集市上打三四个来回也不成问题。通村公路的建成加快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使农村原本缓慢的生活节奏加快了。

《走出泥泞奔小康——来自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的报告》荣获陕西省作协举办的首届“长河杯”报告文学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奖。

山区农村面貌

展望篇:路在延伸……

修筑一条公路,繁荣一方经济,

造福一方百姓,带动一方文明。

通村公路,为三秦农民打开了一道道致富之门、希望之门、幸福之门。那一条条阳光大道,将满载希望的农民群众驶向富裕安康的好日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陕西全面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第一年,全省通村公路建设“声势大,干劲足,成绩显著”,社会反响前所未有,全年共建成通村公路14000公里,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位列西部地区之首,5000余个建制村新通了油路或水泥路,600万群众受益,是陕西公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路,是农民走出大山的希望;

山区农村面貌

路,是农民奔向小康的桥梁;

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跑道。

按照“十一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5年内,陕西将投资200亿元以上,安排建设通村沥青路、水泥路60000多公里,1.4万个建制村通沥青路和水泥路,使全省建制村通沥青路和水泥路的比例提高到80%左右。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陕西交通承前启后、持续加快、向跨越式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的重要一年。今年继续安排建设通村公路12000公里,解决4300多个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问题,解决450个建制村不通公路问题。

通村公路,就像美丽的云朵,盘旋在秦巴山间;就像宽大的翅膀,伸展在关中平原;就像洁白的羊群,缠绕在黄土高原。

通村公路是村庄的翅膀,带着憧憬向未来翱翔;通村公路是农民的希望,载着梦想向幸福奔跑!

从陕南的秦巴山区到陕北的黄土高原,条条通村公路,就像毛细血管,渗透到群山之间,连接着千乡万村,连接着党和群众的心。

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对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惠及三秦千万农民群众的通村公路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更多的畅达之路、平安之路需要我们去修建,更多幸福之路、致富之路正在三秦大地上延伸……

在西乡了解农村公路的发展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