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地方化及借鉴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地方化及借鉴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历程正说明了这一点。高等教育地方化是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现象。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高等教育地方化的进程逐渐加快。这一时期无论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实践探索还是理论总结在美国都得到空前发展,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发展阶段。美国联邦宪法的第十修正条款规定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州政府而不属于联邦政府,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提供了法律基础。

第三节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地方化及借鉴

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区域性高等教育体系,故高等教育的地方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地方化一方面要求高等教育主动为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求重新调适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等院校的关系,从而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历程正说明了这一点。

一、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地方化历史演变

高等教育地方化是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现象。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大学因传播高深学问、从事纯学术研究而远离社会现实。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自16世纪末,大学开始了逐步向社会开放的过程。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高等教育地方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1.高等教育地方化的萌芽阶段

从中世纪大学产生到19世纪中期,高等教育基本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离,即使有向地方开放的零星活动也多是自发性的,个别性的,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高等教育地方化的萌芽阶段。

中世纪大学多由教会组织创办,既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地方,它们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之中不与地方发生联系。文艺复兴之后,教会的势力式微,政权代替了教会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教育被看做国家的事业,而这正是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前奏。例如,英国1596年成立的格雷沙姆学院除开设传统大学中的“七艺”学科外,还开设一些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关的课程,如物理、地理、航海等,以培养适应当时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带来了工业大发展,同时也要求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接受一定的教育与训练,使其成为合格的劳动力。而此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类古典大学则处于衰退期,它们的大门只向少数上层阶级开放,也排斥非国教派的教师与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逐渐兴起建立新大学的思潮并创办了后来成为城市大学的地方性院校。在19世纪初期的德国,虽然洪堡的办学思想是教学与研究统一,强调纯学术研究,但还是有不少学者和工业专门学校把应用和实际放在重要地位,直接为德国的工商业培养和输送各种技术人才。

2.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发展阶段

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1865年)到20世纪初这段时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得以最终确立,服务社会开始成为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政府从法律和经济保障两方面积极参与并支持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这一时期无论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实践探索还是理论总结在美国都得到空前发展,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联邦宪法的第十修正条款规定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州政府而不属于联邦政府,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提供了法律基础。为适应美国工农业迅速发展和人口激增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美国于1862年颁布了《莫里尔法案),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开展。“赠地学院”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职能向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服务的方向延伸。例如,为了建设铁路和公路,就培养土木工程师,为了开发矿藏,就培养采矿工程师……因此,联邦赠地资金帮助建立起许多新的农工学院、州立大学,也资助了部分私立的著名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

为满足各州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美国各州政府一方面兴办州立大学,另一方面力图改造传统私立大学。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件事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此时许多私立大学出现了资金困难,不得不接受地方政府的资助,而董事会中增加了政府的代表。使政府在大学的办学方向上拥有了投票权,密切了大学与地方的关系。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由地方政府和康乃尔共同出资创办的康乃尔大学。另一个事情是“达特茅斯学院”案件的判定,最高法院最终判定达特茅斯学院并非公立学校,它不受政府管理。这两件事情对美国高等教育地方化乃至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说明高等教育地方化一方面有赖于政府的积极介入、参与,另一方面则要注意给高等学校以适当的自主权,使学校的办学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赠地运动的“大学要以整个州为校园”、“服务于全体公民”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观念为后来的初级学院运动的观念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这观念逐步演化为“关心社区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的文化水平”、“发展社区的经济”等思想意识,也赋予初级学院这一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以新的内涵和名称——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创立为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区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高等教育地方化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3.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成熟阶段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制度,校企合作教育、合作科研迅速开展起来。各国政府都对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给予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出台了有关政策,发展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园,区域高校与区域社会双向合作,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关系更为密切,高等学校也逐渐成为区域创新的主体。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形式进一步多样化,组织上更具实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高等教育地方化仿效美国的社区学院的做法。起初,政府只是把短期大学作为“暂时措施”,国会曾几次试图取消它,但由于短期大学根植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了大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因而深受地方与企业的垂青,学校数量很快超过了普通大学,国会不得不修订学校教育法,正式承认短期大学制度是“恒久化”制度。

法国曾是高等教育管理高度集权的国家,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其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也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地方化问题。在1968年的学生运动之后,法国议会于当年1月通过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要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大学向社区开放等。从此,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立了跨学科的、与本地区周围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教学或研究机构。例如,毗邻地中海的马赛大学设有地中海及北非研究中心;地处“葡萄王国”的波尔多第二大学,虽然是一所文科大学,却设立了跨学科性质的葡萄和酒的研究机构。

二、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地方化中出现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政府积极参与大学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地方化顺利发展的关键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地方化虽起步较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很大贡献,但由于高等教育发展依赖国家整体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其中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例如英国20世纪印年代末创办“新大学”的结果就没有达到政府的预期,高等教育地方化特色逐渐消退。由于英国保守传统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这些地方大学不断地向传统大学靠拢,与地方的联系逐渐地松散了,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自治机构。对于传统大学,由于其管理体制的因素,与政府关系松散,地位稳固,英国政府对大学董事会的影响力很有限,从而地方政府的意志也无法在高等教育当中得到体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当代英国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

2.市场规则和大学目标的不一致冲击大学学术独立

美国大学由于务实精神强,敢于“下海”创利,重视企业和学术联姻,给大学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投资于大学科研项目的许多企业为了防止对手的竞争,对开发出来的成果不予公布,逼着科学家推迟论文发表的时间,或删掉关键段落,甚至以专利为名,禁止别人使用已经有的研究成果。这样的企业式运作,妨碍了知识的传播。甚至有的研究机构不惜出卖学术良心,为给自己捐钱的企业遮羞,掩藏不利于该企业的科研成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样的丑闻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大学的信誉已经受到严重的伤害。

3.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为少数人服务的精英化教育迈向了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国外高等教育地方化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向社区化发展。20世纪兴起的社区学院与服务社区、发展区域经济紧密相连。例如,美国洛杉矶市的区医院较多,洛杉矶市立学院便创办医科、医学技术和护理学等专业;影城好莱坞位于该地区,学院便创办无线电电视和电影系,设置电影制作、动画片绘图、电影电视布景设计等专业。社区学院自身定位准确,不重复其他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而是瞄准社会上对不同层次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巩固杜区学院的阵地。

二是把现有的地方性大学改建成与社会共建的新型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一些地方性高校提出了大学改革的相互作用战略,即改变传统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他方中心论”的新观念,与大学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的领导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为实现社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它在形成过程中有五个标志:确立大学的基本结构、大学与社区相结合、大学获得社区的尊重、社区尊重给大学带来的挑战、以他方为中心的积极态度。即这种相互作用正是满足地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学建立分校或学院;设置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专业;利用高校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利用资源优势,辐射周边地区,在与社会谋求共同的利益的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启示与借鉴

1.国家以法律和政策为先导,保证高等教育的服务职能得以实施

西方发达国家往往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美国的《莫里尔法案》、《海奇法案》、《史密斯——利弗法》和《班克赫德——琼斯法》,英国的《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等,日本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向通产省提交的《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等。

首先,我国应建立保障地方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法律框架。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府才能够真正转变职能,严格依法治教,改善对学科的宏观管理,保证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政府应设立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为保证社会服务和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除了必要的宏观调控外,各级政府还必须牵头设立有关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以组织和推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项目的实际落实。同时,这一机构还必须联合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政策研究机构,大力开展和社会服务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做到资金和政策的组合投入,提高总体投资效益,促进社会服务的顺利发展。

2.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化对高等教育地方化的要求,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权限

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本义在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但是,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具体实施必然要涉及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问题,这也是许多国家在实施地方化过程中普遍遇到的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所出现的社区化趋势说明了当代已经出现了一个带规律性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普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权限逐步呈下移的趋势,即中央、省、地方的趋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那些较早实行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的国家,如美国和瑞士等,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呈逐渐增强趋势,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日趋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启示:必须根据中国现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适时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权,高等院校或者全部由地方管理,或者全部由国家管理都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至于哪些权力可以下放,在何种程度上分配国家与地方的管理权还必须根据中国国情。

3.正视高等教育地方化对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我们不仅要认识高等教育地方化的积极面,还必须对它可能产生的消极面有所认识。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实现地方化的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地方化可能对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般以为,高等教育地方化可能产生下列消极影响:首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不能从国家的整体利益考虑,原来部门办学的一些缺点、问题,如专业设置重复、互不沟通,形成人力财力的浪费等等,也可能在地方办学中重现。其次,地方化对于基础理论学科,对全国各地需要量较少的学科以及投资量大的高、精、尖的学科可能产生不利的冲击。使教学和科学研究方向与类型只服从纯地方利益,导致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再次,地方政府管理权扩大了,而地方的管理水平一般不如中央管理水平高,地方的干涉可能要比国家的干涉更多更具体,从而更不利于高等学校按教育规律办学。凡此种种,说明高等教育地方化也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努力去克服其消极影响。因此,中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改革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去消除这些消极的影响。

第一,要从国家利益和科学发展的需要统筹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可以把那些以应用科学和技术为主的工、农、医、师和职业技术院校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国家只管一部分综合大学或重点大学,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具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以及以设置高、精、尖学科为主的重点大学。对于归属地方管理的高等院校中的全国性重点学科和基础理论研究,国家同样应该予以照顾和扶持,以确保国家科学发展的需要。第二,国家要加强宏观指导。高等教育地方化只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直接的服务,并不是不要国家管理。国家始终有宏观指导的责任,及时调节国家与地方的关系,调节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规格、课程教材、教育基本设施方面要加强国家的监督作用。第三,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帮助。国家对地方高等教育的扶持、帮助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师资、设备。由于地方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可能不足,或容易受短期利益所左右,国家经常性的检查、指导也是一种帮助。对于新建立的地方大学,国家的及时帮助更为必要。

4.积极发展应用型短期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现有设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数量和质量的需要,仅靠国家投入,增建、扩建大学近期又难以实施,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积极发展应用型短期高等教育。政府应鼓励地方自主办学,办学投入以地方为主,办学方向以服务地方为主。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学生来源及就业去向、教师聘用等方面均可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学院。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即可先行一步,积累经验,示范全国。国内职业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与美国社区学院有不少相似之处,可借鉴其经验,进一步充实、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益,以适应经济发展。地方学院证书、学分与大学转接问题应作为新课题,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模式。

由于体制的差别,其他国家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有些经验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有选择地引入和借鉴,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健康发展,这不但是改革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有效措施,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