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制度创新引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探索

以制度创新引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探索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有力保障,更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和不懈追求。

以制度创新引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探索

张蕴启 李晓梅 郑良忠 陈玉华 王 娅 姚慧敏 邹 勇

一支素质高、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既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办学资源,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师为办学第一资源,坚持“师德为本、师能为重”的建设理念和“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建设目标,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自2001年以来,学院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入手,创新引进、培养和外聘机制,形成了以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以优秀教学团队为依托,以教师素质全面提高为根基的师资结构体系,已建成一支2名国家教学名师领衔、有行业影响力的23名专业带头人、100多名“双师”素质教师以及200多名企业兼职教师在内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关键条件,形成了师资品牌特色,促进了学院内涵建设上水平,保证了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使命,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学院以创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目标,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倾力打造高职教育师资品牌,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一、以教师为办学第一资源,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树立正确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

(一)教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资源

人才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先进的生产力。一支素质高、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既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办学资源,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当前,科学技术的变革对技能型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把教师作为办学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培养和开发师资资源,创新师资管理制度,建立以教师为本、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建设一支能适应并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 荣获2008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以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为追求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对高职院校教师应有明显的差异性要求:对教师个体而言,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即“双师”素质;对教师群体而言,既强调专、兼结合,又要向“双师”素质方向发展,即“双师”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有力保障,更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和不懈追求。

(三)坚持“师德为本、师能为重”建设理念和“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建设目标

“师德”即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能”即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根本,以师能建设为重点的建设理念,将教师个体发展、教师群体结构优化与学校发展三方面目标统一起来。

二、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巩固教师在学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巩固教师在学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自学院出台《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试行)》以来,按照生员比9∶1、生师比18∶1确定各类人员编制;按照“分类切块、满负荷工作”的原则设置岗位,建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用)”的用人机制,实行全员聘任(用);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向教学和教师倾斜”的原则,实行校内岗位津贴,拉开了校内分配差距;通过对非专任教师离岗待退和转岗分流,使专任教师占教职工人数的比例达到55%。通过不断提高教师岗位津贴、课时津贴和加大奖优力度,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教学为中心、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三、创新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引进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善于教书育人又能操作示范的“双师”素质教师,需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选聘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为此,学院出台《关于引进新教师的暂行管理办法》,在不断探索中创新用人机制。一是采取积极引才策略,主动到相关高校和企业引进人才;二是采取“人事代理”、“合同管理”等办法和给予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措施,为重点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提供制度保障;三是为急需引进的专业带头人制定特殊办法,使他们“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出业绩”;四是打破以往主要引进高校毕业生的格局,为引进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开设“绿色通道”。通过创新用人机制,加大引进力度,以真挚的情感、适当的待遇和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吸引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来校任教,到2008年,专任教师数比“十五”初期增长了122%,新增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接近50%。

四、创新培养机制,优化教师发展环境,加强“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坚持“以教师为本,依法管理,服务教师,促进发展”的师资管理理念,先后出台并适时修订教师培训,专业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双师型”素质教师选拔培养,教学名师评选、表彰,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等一系列制度,投入充足的专项经费,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内容,学院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高依法执教水平;利用校内外各种宣传工具及节日庆典,开展优秀教师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严谨治学、严明执教、严格要求”的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了教书育人的良好风气。

(二)加大投入,坚持实施教师培训计划

教师培训以激发教师个人潜能和学习动力为根本,以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为目标,尊重个性需求,促进教师个人学习需求与师资建设目标的统一。构建了“一个机制”:即利用寒暑假全面组织教师培训、下企业锻炼的长效机制。重视“两个环节”:即培训前,严格培训计划的制定、论证和审批;培训后,规范培训结果的评价、审验、登记和备档,形成下企业锻炼和出国培训教师的学成汇报制度,使培训成果得以交流和分享,例如在针对2008年暑期教师培训举行的“学习、借鉴、创新”为主题的学习成果汇报会上,学院180余名教师代表和来自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近80名教师代表听取了赴德国、中国香港参加培训的教师代表所做的汇报。实施了“三个计划”:

一是“教师学历学位培训计划”。设立专项经费,选送优秀青年教师攻读硕(博)士学位。实施该计划以来,已送培近百名教师,其中40多名已获硕士研究生学历(位)。

二是“教师‘双师’素质培训计划”。在教师职称晋升方面实行“双师”能力和素质导向,对下企业锻炼和参加国家或行业专业资格认证考试者给予适当补贴等激励措施,通过“下”、“送”、“请”、“考(评)”、“做”等途径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下”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承接或参与横向课题和技术研发;“送”指主动与国内外相关培训机构合作,选送教师外出培训;“请”指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邀请国内外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来院举办讲座或开展培训;“考(评)”指鼓励教师参加社会专业资格认证培训、考试及第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做”指组织教师参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在做中学。

三是“新教师培训计划”。针对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欠缺、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不足的问题,实行校内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同时以专题培训和企业锻炼为主要途径,建立健全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通过培训制度创新,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动力,拓宽了培训渠道,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2005年以来,学院先后投入师资培训经费1000多万元,选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培训约800人次。目前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位)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接近40%;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接近65%。

(三)全方位推进三类骨干教师队伍、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1.明确标准和职责,着力打造三类骨干教师队伍。“滚动”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和“双师”素质教师,对促进教师梯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公开选拔条件和选聘程序,明确职责,制定考核标准,实行聘期内定期考核,发放相关津贴;采取学术休假、学术进修等关怀措施,为激发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已聘23名专业带头人、40名教学带头人和100多名“双师”素质教师在学院教师梯队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2.实施“教学名师工程”,为优秀教师营造良性的发展环境。教学名师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水平,更是办学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志之一。学院明确“教学名师”评选标准,加大奖励力度,提供更多培训机会,让教学名师在教改、专业与课程建设、科研等方面承担重任,为他们提供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启动该工程以来,学院已评选表彰13名院级教学名师,李学锋教授、刘建超教授先后被教育部表彰为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邱寄帆教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3.设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为教师团队合作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设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对优化教师梯队结构、开发与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提供专项经费,重视团队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同时密切校企合作,充实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到专业教学团队中来,为团队成员开展学术研究、培养青年教师等搭建平台。设立该项目以来,已立项建设6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物业管理”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

五、创新聘任机制,校企深度合作,大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以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构建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出发,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1.制度完善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制定《兼职教师、专业顾问管理办法(试行)》,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创新管理机制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一是创新聘任机制,把好入口关,主要聘请“定向紧密型”(承担实践教学、课程开发等任务,人员相对稳定)、“定向松散型”(承担相关专业教学指导、技术诊断、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研究和咨询等工作,管理相对松散)和“定岗辅导型”(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安排的实习指导人员,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等三类兼职教师;二是创新日常管理机制,建立动态的兼职教师信息库,注重对兼职教师实行柔性管理、过程和实绩管理;三是构建激励机制,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良好的长期效应。

3.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有效发挥兼职教师作用,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学院利用区位优势,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发展的原则,与新加坡宝利根模塑公司、国航飞机维修工程公司、成飞公司等50多家骨干行业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以共建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全程合作分阶段定单培养等形式深度合作,引企业进校园、融专业入产业,解决了兼职教师的来源问题,有效发挥了兼职教师作用,实现了校企双赢。

近年来,学院先后聘请了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克雷格教授,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程不时教授,“枭龙”歼击机总设计师杨伟、成都发动机(集团)公司总经理赵桂斌、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数控专家汤立民等一批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比例约1.1∶1。兼职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培训、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一)创新师资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07名,兼职教师287名。其中,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级师德标兵,1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3名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一支由国家教学名师领衔、高素质、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形成(荣获“四川省普通高校‘十五’教师队伍建设先进集体”称号),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关键条件,形成了师资品牌特色。

(二)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学院内涵建设上水平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学院内涵建设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拥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精品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基于工作过程的“3343”课程开发模式被教育部充分认可;“十五”以来,已出版教材110多本(有4本获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20本入围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发表论文500多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学院于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07年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国防科技工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立项建设单位。

(三)高素质师资队伍和高水平内涵建设,保证了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内涵建设,保证了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企业与社会的广泛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十五”以来连续保持“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称号。

创新点

1.以教师为办学第一资源,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提出并践行“师德为本、师能为重”的建设理念和“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建设目标。

2.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入手,创新引进、培养和外聘机制,制订关于教师引进、培训、兼职教师聘任、“双师型”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师资管理制度。

3.坚持“以教师为本,依法管理,服务教师,促进发展”的师资管理理念,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和学院发展目标的统一,在教师培训、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4.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开创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整合了包括企业在内的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解决了兼职教师的来源问题,有效发挥了兼职教师作用,取得了校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实践效果及推广价值

1.学院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长达七年的改革探索,已取得丰硕的改革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经验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和可操作性,其理论研究成果已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其中《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等先后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等核心期刊,为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

2.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成果已在省内高职高专院校中发挥示范作用,并在省内外高职院校中产生积极影响。2007年、2008年连续两次在四川省高校人事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2008年,我院题为“用示范院校建设理念引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品牌”的发言受到省教育厅领导和与会78所高校领导的一致好评。近年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及省内对口支援院校等数十所省内外高职院校来学院学习、交流师资队伍建设经验。

3.结合学院“立足四川、面向全国,依托以航空工业和民航公司为主体的企业实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教师为本,依法管理,服务教师,促进发展”的师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已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省内高职教育范围内形成了师资品牌特色,为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促进了学院内涵建设上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提高。2006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李岚清、陈至立、周济、吴启迪、陶武先、柯尊平等党和国家及部省级领导先后来校视察,对学院的建设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