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文与做人并进

作文与做人并进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作文和做人这两根线实际上是并进的,明在作文,暗在做人。那么如何将教“作文”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育德和美育,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和认识人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品行,培养一个新时期所需要的“人”呢?无论作文还是做人,其首要任务是提升其思想内核,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核”,增强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

作文与做人并进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育德实践探索

丁士刚

我们知道,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作文对学生的心灵和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心灵和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作文和做人这两根线实际上是并进的,明在作文,暗在做人。那么如何将教“作文”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育德和美育,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和认识人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品行,培养一个新时期所需要的“人”呢?

一、本源上,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充实之路,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核”

作文要有思想,做人要有灵魂,没有思想的作文如同没有灵魂的人——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人就像没有思想的作文——徒有其表。叶圣陶先生用司马迁和杜甫的例子说明这一点:“我们喜欢读司马迁的文,认他是大文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修业、游历以及伟大的志操。我们欢喜咏杜甫的诗,称他是大诗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热烈的同情与高尚的人格。假若要找反面的例,要找一个生活空虚的真的文家,我们只好说无能了。”从中,他精辟地说明了在写作活动中精神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无论作文还是做人,其首要任务是提升其思想内核,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核”,增强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

1.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寻找创作的灵感

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高尔基说,观察对于他“已经成为习惯”,而对契柯夫来说,观察“仿佛变成第二性”。要获取有价值的细节,必须时时事事处处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悉心地观察、敏锐地捕捉。

当学生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时,灵山秀水,一花一草一木,奇思妙想就会勃然而发。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师长同学,观察身边的每一个陌生人,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处处有文章。

2.引导学生体味生活,培养真情实感

说到培养感情,叶圣陶指出:“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如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得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5·12”汶川大地震刚发生后,笔者就向学生介绍了发生在地震中的几个真实的事例:3岁女孩在已逝父母身下坚持40小时获救;一男孩欲徒步90公里进灾区找父母;老师救了59名学生却痛失爱女。看到这一张张图,听到这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此刻的教室里是那么那么的安静,每一个人都若有所思,神情凝重。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回家收看一下关于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报道来写一篇周记。有的学生写道:“我会永远记住你们:遇难的同胞,武警官兵,还有不知姓名的志愿者。”“看着电视,一滴,两滴……我又流泪了,我的泪轻轻从脸颊滑落,这些泪夹着悲痛、敬佩和感激。”“希望灾难尽快过去,四川人民尽快重建家园,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汶川会更美好,有一个新未来,希望有能力的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今天让我们都做汶川人。”“一场天灾 引出了人情/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相信祖国 会给你很好的答案/你们没有了家 没有了亲人/但我们就是你的家人 你的亲人/手牵手,我的朋友 爱永远在你左右/别哭了,我的亲人 我们是一家人。”

看着学生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只要关注生活,用心用情品味生活,孩子们的心灵就会开出真善美的花朵!

3.启发学生思考生活,提高思想认识

只要我们关注人生,关注生命,从人的权利、价值、尊严、追求、生存状态等出发去思考生活,用一颗充满仁爱、善良的心去感受体验生活,那么身边这些真实的材料,总会闪耀出灼人的光辉,彰显生命的价值。

(1) 由物见人,感悟人生

笔者在指导“生活中的哲理”专题写作时,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并通过对动植物的一些行为进行再思考再加工,由物联想到人,来体悟人生的道理。有的学生写“断尾的壁虎”, 从壁虎的断尾求生感悟到人生要善于舍弃。有的学生写“扑火的飞蛾”,从飞蛾的扑火之举感悟到人生是短暂的,关键是人生的价值。有的学生写“沙漠中的仙人掌”,从仙人掌的历史变化感悟到人生要学会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相通的,人生中的许多道理、规律可以在世界万物中找到投影。

(2) 因事寓理,点铁成金

看似普通的事情中总是蕴含着世间的道理,我们要指导学生从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开掘出深刻的道理。如在《面对这条小路》中,小作者记叙了一件生活小事:无法通过荆棘丛生的灌木丛,只得明智地转回来。作者亲身经历了,深深地感悟了,并认真地思考了。文章以此象征生活中某种情境,传达出“并不是人人可以去想去的地方”、“要微笑地面对另一条路”的人生哲理,留给读者以丰富的启迪。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品味生活、思考生活,那么具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文章就一定会出现,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也一定会提高。

二、实践中,鼓励学生走自主实践之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当代中国,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具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接班人。这就要求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坚持学生写作的自主性,让写作和青少年同步成长。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点燃个性和创造之火

不要把写作当作是一种负担、一项任务,而要引导学生把写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像每天吃饭和呼吸新鲜空气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有则长,无则短。笔者在班级里开展“我的经典语录”活动,要求学生把所思所想所感写出来。比如,“赞美是用自己的心灵之火点燃别人的心灵之火,是以自己的心发现别人的心,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你一味地寻找那只代表幸福的蝴蝶时,却不曾发现它一直停在你的肩上”;“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拨动成功的琴弦,唤醒沉睡的希望”;“一只脚踏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那香味留在那脚上!这就是宽容”。

当自己所写的某段文字,被大家称赞或争相记诵时,所带来的效应,恐怕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意想不到的。而与此同时,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在无形中进行着。

2.提倡写作自主性,培养个性

屠格涅夫在谈及写作时曾强调:“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的确,文章的写作过程实质就是写作的主体(作者)选择个性化的生活(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特有生活)、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个性化的感受和思想的过程。

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自己的特点,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委婉细腻,有的磅礴大气,有的富有思想寓意……然后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来以我手写我心,我手现自我。这样通过一篇篇作文,学生的个性得以不断升华。

作文《我当了一回“墙头草”》的作者真实而无保留地坦露了自己一次做墙头草的经历,正如文章开头所引用的“墙头草,两边倒,风往哪吹,就往哪倒……”类似的经历也许我们大家都曾有过,也恰恰如作者所说:“直到这一切过去的时候,或许已经太迟了。也或许没有什么意义了。或许人就是这样,总是做了某件错事之后,才知道自己错了。”小作者把自己个性化的体悟升华了!恰如于丹在《庄子心得》中所说的,“人生要少走弯路,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你不走过那一段,怎么能抵达到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回过头去,说那是弯路呢?其实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也许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地“打扰你,警醒你”吧!

在这一次次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放飞自己的心灵,培养自己的个性。

3.创设时机,激发学生创造力

我们的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作文也讲求创新,因此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先来个“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种类型的演讲及辩论活动,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达,也乐于表达。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创作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发表,当看到有同学的作文变成了铅字,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跃跃欲试。

有位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有效启发,让学生说说对“太阳”的断想,学生们在老师的激发下文思泉涌:“再伟大也有‘落山’的时候”;“月亮之上”;“日晕时美丽的光环,恰是风云变幻的前兆”;“为什么不试着上一回夜班?”“纵然有瑕疵,但它的光芒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给世界留下光彩的一笔”;“傍晚,你羞红了脸,提着婚纱,嫁给了黑夜”;“当人们只顾欣赏自己的影子时,那一定是背离了你”;“如果想把黑暗抛到背后,就必须迎着你走”;“你的八个儿女至今还围着你转,不能独立生活”;“该退役时,主动把显耀让给满天的繁星”;“给地球这一半送去光明的同时,也给那一半制造了黑暗”;“不自以为是中心的,人们恰恰把你记在心中”;“能否奉献爱心,并不在于距离的远近”;“高高在上的你,可曾想到过下面的水深火热”;“以遥远的居身昭示: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夸父说,我想追你;后羿说,我想射你;光明说,我向往你;黑暗说,我讨厌你;天狗说,不怕烫的话,我真想一口吃了你”;“立竿见影”;“从开头到结尾,始终是圆满的”;“无论黑夜多么漫长,也敢于给它划上句号”;“能够驱散阴霾和黑暗,却烧不掉自身的污点”。

学生的创造力是巨大的,也是无限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关键在于我们要选好切入点,把握好激发的时机和方式,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

三、行为上,走持之以恒之路,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意志力

写作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一般来说,写作习惯包含下面六个方面:审题习惯、构思习惯、选材习惯、表达习惯、修改习惯、书写习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操作上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以写为主,常“抓”不懈。主要是“两记”:日记和周记。每天写日记,记下每天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感并安排学生检查,只检查写了没有,不要看具体内容,尊重个人隐私;每周写周记,记下一周最有价值的内容上交老师批阅或同学之间互批,然后修改提高。在写“两记”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同步提高。

其次,严格要求,培养态度。笔者经常在班级里说:“良好的态度从端端正正写好每个字开始。”读书作文都要有一些常规,从写作的态度到方法、要求都要使学生心中明确,严格去做,合乎规范。第一次是偶然,坚持100次就会养成习惯,1000次就会形成性格。大部分学生由刚开始的不适应,逐渐养成了习惯。有不少学生原来写字马马虎虎,渐渐地到后来能工工整整、清清洁洁写好每个字,做事的态度也明显认真许多。

可见,当我们教会学生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写作去实践,并持之以恒养成习惯的时候,也就是将教“作文”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进而能写出好作文,同时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新桥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