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赣江送我上大学

赣江送我上大学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点上船,船上150多名乘客几乎全是学生。顺江而下,过虎岗,下储潭,轮船驶出赣州地界,进入吉安地区。下午三点左右,船突然停了,是因为载客超负荷,加上稍许偏离航线,船搁浅了。船至吉安码头停靠,稍事休息又继续航行。江西的南部重镇赣州与南昌之间的距离,已经从三天水路,缩短为四小时的火车行程。南昌大学的学子,已不只来自赣江两岸,而是来自五湖四海乃至大洋彼岸。

赣江送我上大学

肖安崑

一直到17岁高中毕业,我都没离开过赣州。

1959年夏天,我收到了江西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心一下就飞向了省城南昌。很巧的是,和我住在赣州市同一街区的几位同学,都被江西工学院录取。既同乡,又是读同一所大学,大家商量尽快赶到学校报到。当时从赣州到南昌有两种交通工具:一是坐长途汽车,花两天时间,车票9元,还要加上一夜食宿费;一是乘轮船,要三天时间,船票4元,又不要食宿费。年轻人为省钱,更为了畅游赣江,领略江西母亲河的妩媚与雄奇,欣赏两岸绮丽风光,大家决定坐船顺江而下,买了同一天的船票。

行李非常简单,一床被子,一只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简单日用品的木箱。上船那天清早,我选了一根小扁担,挑着被子和木箱,在父母和弟妹的目送下,走向贡江边的涌金门码头。6点上船,船上150多名乘客几乎全是学生。我们好像离巢的幼鸟飞向那未知的天空,无边的想象掠过这眼前的别离。

起锚十多分钟后,船至八镜台。在这里贡江与章江汇合,形成江面更为宽广的赣江。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这些离乡求学的学子,既将吸吮越来越广博的文化滋养,也将进入更广阔的人生世界!

顺江而下,过虎岗,下储潭,轮船驶出赣州地界,进入吉安地区。两岸的山更高了,江面更窄了,水流更急了。水面不时露出礁石,进入了有名的万安十八滩,航行变得困难,好像在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总有曲折与艰险,而破浪前行则平添了我们一番豪情。

下午三点左右,船突然停了,是因为载客超负荷,加上稍许偏离航线,船搁浅了。有经验的水手们很镇静,几位水手下到江中,用船上自带的几块跳板伸向岸边,架起了便桥。然后传出了船上广播员的声音:“请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下水帮助推船。女同志和不会游泳的上岸步行。”上岸的人都离船之后,下到水中的二三十人在船员的指挥下,齐心协力推船。我们这些年轻的小伙子自然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力量,经过一番努力,船又进入了航道。那些上岸步行的人,走了大约三里地,在一个好上船的地方回到了船上。轮船继续向前航行,大家可说笑的内容更多了。50年后的今天,我头脑中对在赣江中推轮船这一幕还记得很清楚。乘船的旅客要跳入江中推动大船,排除障碍,继续前行,这除了说明要“同舟共济”之外,是否还包含着更多的哲理呢?

过万安,经泰和,来到吉安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了。船至吉安码头停靠,稍事休息又继续航行。第三天下午到达樟树港,在这里停了较长时间,因为东去上饶、西去宜春萍乡方向的旅客要上岸换乘火车。船刚停,就传来了火车的汽笛声,一列长长的火车驶过樟树铁路大桥,非常壮观。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火车。这样长的列车,要拉多少货物、载多少客人啊!心中一阵震撼、一番希冀,也生出一种责任:我们赣南老区人民什么时候能在家门口乘上这种火车啊!我们这些到江西工学院来学习机电的赣南儿女,岂不是有最直接的责任吗?

第三天晚上九点半,轮船停靠南昌港,我们挑着自己的行李依次上岸。各高等学校的接站工作人员,正在这里等候。我们朝发出“江西工学院的新同学请到这里来集合”的声音方向走去。记得,一点数共有25人。来接我们的是上一届(1958年入学)的两位学长。他们说,学校的汽车到九江运水泥去了,不能来接我们,我们只能挑行李步行去学校。在他们两位的带领下,穿过热闹的市区,来到皇殿侧。再往前走,变成了坑洼不平的砂石路,灯光也暗淡了许多。走到学校所在地谢家村,已是午夜,师兄们临时把我们安排在三楼一间空寝室休息。由于旅途劳累,倒在地板上就入睡了。第二天早上,还是那两位师兄把我们叫醒,带我们到当时电机系的暂住地——南昌航空工业学校(辛家庵)去报到。我们挑着行李从谢家村步行到辛家庵。

五十年过去了,我也多次出差旅行,乘坐过多种交通工具,唯独这次离家上大学的三天行程,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可以说这是我人生旅途的开始,也是我人生道路的象征。

1959年以后,我一直在江西工学院及并校后的南昌大学学习和工作,开过多门课,也在学校的产业处、财务处、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工作过。学校就像一艘船,载着我书写人生,我也始终在为这航船划桨、使劲。现在江西工学院汇入南昌大学,前湖边那几万“仰望星空”的学子们,是否在纵情遐想怎样从身边的赣江驶向那遥远的银河?

江西的南部重镇赣州与南昌之间的距离,已经从三天水路,缩短为四小时的火车行程。中国这艘大船,也正在加速驶向海洋,飞向太空,奔向月球。南昌大学的学子,已不只来自赣江两岸,而是来自五湖四海乃至大洋彼岸。每年9月,他们利用各种现代交通工具,到南昌大学来报到,在这里传承文明,学习科学,开发生命的潜能,准备迈向多彩的人生。

每年看到这种情景,我总会追忆自己的青年时代。今天的青年学子,比我们当年有了好得多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但前进的道路上总会有崎岖不平,虽然面临的困难和挫折的性质不同了,却始终需要有一种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必要时下河把航船推着前进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直济沧海。

(肖安崑,南昌大学机电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