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赣江水位深度分析

赣江水位深度分析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农田水利水利设施新中国成立前,肖江有围堤13段,其中建宁、建安两段民国二十五年,被洪水冲毁。2007年,水利水土保持管理服务站有人员5人,主要负责全镇水利、水土保持、农村园田化规划、水利工程等建设及集镇建设、亮化工程管理等工作。建闸至今49年,泉港蓄洪区已45年避免赣江洪水灾害。境内淹没农田1300余公顷,15个村庄被洪水围困半月之久。这次因闸门失控,进洪量约1.60亿立方米,农田受淹面积1300余公顷。
农田水利_八景镇志

第八节 农田水利

水利设施

新中国成立前,肖江有围堤13段,其中建宁、建安两段民国二十五年(1936),被洪水冲毁。礼港湖、盐湖、灶岗历年采石形成湖泊计53.33公顷,旱时可提水灌田。1949年,境内有山塘40口,涵闸17座。

表19-17 民国二十五年(1936)肖江圩堤涵闸一览表

img161

管理机构

1965年,礼港公社成立水利电力管理站。1968年,八景和独城公社合并,更名八景公社水利机电管理站。1989年,更名水利水土保持管理服务站,定编6人,临时工4人。1991年3月,水、电分设。2007年,水利水土保持管理服务站有人员5人,主要负责全镇水利、水土保持、农村园田化规划、水利工程等建设及集镇建设、亮化工程管理等工作。

历任站长:龚荣生、廖正如、席根如

肖江河道治理

肖江发源于新余水北一带,境内由独城、经楼、礼港三条溪流汇合而成,处赣江中下游,地势低洼,春末秋初常有洪涝为害。据《樟坑赵氏族谱》载:明永乐十六年(1419),樟坑与邻村合修防洪圩堤(由石城埠至道士岗),全长2公里。新中国成立前叫胜利围堤。《胡家坊胡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湖广安乡县令胡以均隐退回乡,组织当地民众修筑六合围堤,由纪江下至姜家渡,全长3公里。《庄头杨氏族谱》载:清道光十七年(1838),新筑沙堤。民国期间,礼港安乘、敖岭蜀潭、盐湖前保等筑有防洪圩堤。这些圩堤矮垱小,只能防冲,不能防洪。同期,境内沿肖江一带定为赣江蓄洪垦殖区。

1975年,治理肖江,裁弯取直,礼港河改道2.20公里,取直缩短3.70公里。从岩子窝至盐湖前保老河道4.88公里,开挖新河道经坪口村旁至前保,缩短河道弯2.5公里。

1976年,全县组织5万劳力治理肖江(八景地区),总工程量土石方302万立方米;兴建围堤12条,总长36.70公里;导托14条,总长37.5公里,截流面积74.39平方公里;建筑物282座,其中,公路桥20座,人行桥90座,防洪闸17座,渡槽55座,拦洪墙1座长50米;护岸1处。埋螺填塘面积4.70公顷,堵老河100米;水闸挖基引水渠4条,长7公里;杨家改港(斜桥至杨家肖江),全长1公里,出口底24米,出口底高32米,边坡1∶1.5,保护面积1平方公里,保护耕地66.70公顷。

img162

图19-8 肖江圩堤 (2009年摄)

肖江堤有庄头、礼港、方山等11条,总长39.07公里。堤高5~7米,顶宽2~3.5米,内坡1∶1.5,外坡1∶1.7~1∶2。堤顶高程除石城埠围堤34.50米外,其他一般在32.50米左右;涵闸17座,土方157.86万立方米,保护农田1660公顷。

肖江沿岸普遍兴建导托渠,将山洪直接导入主河道,境内有排山洪导托18条,总长43.3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83.96平方公里,保护面积78.42平方公里,保护耕地2267.60公顷。

表19-18肖江圩堤八景境内涵闸建设情况表

img163

续表19-18

img164

表19-19 肖江沿岸八景境内围堤建设情况表

img165

img166

泉港分洪工程

1956年~1958年3月,建成泉港分洪工程。工程包括稂洲堤、泉港分洪闸、泉港分洪、泉港蓄洪区四部分。

稂洲堤 西起清江县(樟树市)赣西堤和肖江堤之尾部,东至泉港闸,全长4.50公里,修、防工作由清江(樟树)、高安、丰城三县(市)负担,每县(市)负责1.50公里[1959年8月,由宜春专区副专员罗应田在樟树召开三县负责人会议研究决定]。1989~1990年,堤身逐年加高加宽,堤顶高程35.80~35.90米,顶宽8~10米,内外坡均为1∶3,全部固脚、护岸、护坡。其中,高安完成土方6.66万立方米,沙方6万立方米,砾石0.09万立方米,共投资186.85万元(其中县财政拨款21.03万元,自筹资金165.82万元)。

泉港分洪闸 位于赣江西岸赣江与肖江汇合处。建于1956年8月至1958年3月,国家投资200万元。分洪闸属综合利用工程,当赣江干流泉港以上河段出现较大洪水时,开闸分洪,以削减洪峰流量,降低赣江主流相应洪水位,以保护赣东大堤安全。不开闸分洪,可避免赣江洪水倒灌肖江。建闸至今49年,泉港蓄洪区已45年避免赣江洪水灾害。非汛期可关闸拦蓄肖江水灌溉农田。

闸型为宽顶堰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底板高度23.50米,闸门为弧形钢闸门,闸门顶高度29.50米,闸门总宽60.00米,共5孔,每孔净宽12.00米。弧形闸门规格为12×6米,胸墙高4.80米;闸墩宽2.00米,高15.50米,长22.50米;工作桥宽4.00米。设置卷扬式启闭机5台,每台启闭力为21吨,手摇、电动两用。上下游设有消力护坦。闸身全部坐落在红砂岩基础上。设计分洪能力2160立方米/秒(五孔闸门齐开),闸身稳定的抗洪能力为14年一遇。泉港蓄洪区容量2.15亿立方米。按设计分洪可降低赣东大堤水位,分别为:新干0.06米,樟树0.15米,泉港0.60米,丰城0.47米,市汊0.29米。起着保护赣东大堤安全作用。

启闸分洪决定权属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汛期由宜春行署和高安、樟树、丰城市的负责人组成分洪指挥部,负责管理运用。

泉港分洪 泉港分洪闸建成后,赣江洪水有五次超过运用泉港分洪水位。

1961年,洪水超过运用水位时,赣东大堤丰城县城突然溃口,故未启闸分洪。

1962年6月18日20时,省防总命令,启闸分洪,至21日6时进洪约1.16亿立方米,最大进流量1600立方米/秒。6月底第二次洪峰时,于30日2时进洪0.40亿立方米,最大进流量920立方米/秒。境内淹没农田1300余公顷,15个村庄被洪水围困半月之久。

1964年6月21日,泉港闸外水位32.83米,闸内水位28.39米,当日1时28分,省防总命令启闸进洪。人工手摇,先开中孔,至1时45分,闸门开启高度0.60米时,钢丝绳拉断,闸门被冲走,闸墩颤动较大,当时流量为430立方米/秒,赣江洪水随之下降,至26日闸内外水平时,水位为31.53米。这次因闸门失控,进洪量约1.60亿立方米,农田受淹面积1300余公顷。

1968年6月27日,赣江出现历史最高水位,泉港闸外水位33.16米,闸内水位27.40米,内外水差5.76米。由于内外水差大,堤身质量差,堤脚泡泉,6月29日6时,稂洲堤丰城防守段大园村下道祠堂边堤段溃决150米。当时闸外水位32.77米,闸内水位27.80米,内外水差4.97米。30日2时溃口洪水流平时,水位为31.50米,推算溃入水量约2.90亿立方米,平均流量为4500立方米/秒。稂洲堤溃口后,7月11日,赣江再次出现洪峰,洪水从溃口进入肖江,使肖江水位高达32.26米。此次洪水时间长达20余天。农田受淹面积1400公顷。

1982年,赣江最高洪水位时,新干最高水位低于1968年0.21米,而樟树、泉港却分别比1968年最高水位高0.53米和0.57米。水文预报发出时,洪峰已到樟树,故未启闸分洪。

2002年10月下旬,赣江上游骤降大暴雨。10月31日,赣江洪水冲开泉港闸施工围堰倒灌肖江。当赣江洪峰水位达到31.25米时(泉港水位)肖江水位骤升至31.20米,发生在秋季实属历史罕见。由于洪水来得突然,给泉港分洪区造成重大洪涝灾害损失。据统计,洪涝灾害造成八景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此次防洪抢险,全镇组织抢险大军2770余人,其中机关干部、公安干警、镇村组三级干部240余人,组织基干民兵预备队、水上救护队、医疗救护队、工程抢险突击队2500余人,调用毛竹200余根,编织袋1万条,卵石块石120立方米,运输车8辆,投入资金19.12万元,安全转移险区内群众8000余人。

泉港蓄洪区 泉港蓄洪区属肖江流域,来水面积1.24平方公里,经常受赣江洪水倒灌,肖江沿岸汛期受淹,旱时水源缺乏。新中国成立前,流域内只建有一些高不过1米、宽不满3尺的小埝,大部分农田每年只种一季晚稻,且不得收。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政府决定开辟泉港蓄洪垦殖区。1956年8月,动工兴建泉港分洪闸,1958年3月竣工。工程建成后,1962年、1964年分洪。1968年,稂洲堤溃口进洪。2002年,赣江洪水冲开泉港闸施工围堰倒灌进洪。其余年份均由泉港闸和稂洲堤解决赣江洪水倒灌问题。汛后,泉港闸关闸蓄水灌溉农田。旱涝问题得到解决,群众逐年在蓄洪区内开垦农田,境内有11条圩堤,总长39公里,堤顶高程31.5米。

江西省政府和江西省防总[1980]赣防总字35号文件指出:“一、为了发挥泉港分洪工程的设计效益和重大作用,泉港分洪区内已围的四十条圩堤需要开挖进洪缺口总长度3公里。其中:高安县32条圩堤需要开挖进洪缺口总长度2公里,清江县的3条圩堤需要开挖进洪缺口总长度522米,丰城县的5条圩堤需要开挖进洪缺口总长267米……二、泉港分洪区的圩堤开挖进洪缺口堤段,一律削至吴淞高程30.5米。为了在一般情况下使分洪能够正常生产,可以在开挖堤段留一子堤,但子堤顶不得超过吴淞高程31.5米,顶宽1米,内外坡均为1∶1.5。开挖后的进洪缺口,一律不准再加高加固和护砌。三、为了确保泉港工程分洪效益,对分洪区石城埠、庄头、礼港、沿园四条圩堤,除按规定标准开挖好进洪缺口外,还要同时作好爆破准备工作,一旦这些圩堤不能自溃进洪时立即爆破进洪。但必须向干部群众讲清楚,在执行爆破时,任何人不得阻挡,否则,依法严惩……”

泉港蓄洪区受淹面积中,八景镇有农田1404.80公顷,需转移村委会8个,自然村15个,人口1万余人。

表19-21 泉港分洪闸过水流量一览表

img167

img168

续表19-22

img169

img170

提水工程

旧式提水工具 新中国成立前,水车是境内普遍使用的提水抗旱工具,原名龙骨水车,又称连珠锁,后改名龙骨车流传至今。种类有手牵车、脚踏车、牛车三种。水车长短不一,手牵车一二人操作;脚踏车又称大车,分2人或4人脚踏操作,提水高度一般在3米左右,牛车以畜力拉动木制轮盘,提水高度3米以上。这些简易木制提水工具,灌田虽少,但使用方便,成本低,一直为农户广泛采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利工程兴建,新的提水机具日益增多,水车逐渐成为抗旱中的补充工具。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手牵车仍有使用,脚踏车、牛车已不再用。

机电灌溉 20世纪50年代末,境内开始使用机械和电力灌溉。1957年,灶岗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时用柴油机带抽水机,请902勘探队技术人员安装使用。1961年,境内峨嵋山、新华煤矿转供电源,兴建礼港石马山、庄头、河下等电灌站,装机10台297千瓦,有效灌溉面积656.20公顷。1963~1965年,灶岗、上村、敖岭、礼港等处建电灌站28座,装机29台743.5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903.70公顷。1982年,电力灌溉设备保有量91台2082千瓦,其中55千瓦以上固定站有敖岭、胡家坊、石头渡、坪口、道士岗、樟坑、河下7处,装机12台930千瓦,电力提灌面积1767.5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84.40%。2007年,总装机容量3529千瓦。

机井灌溉 1982年,国家投资5万元,自筹资金3万元建上保机井一口,提水扬程67米,产水量140吨/小时。装机1台4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27公顷。1984年,国家投资1万元,自筹资金2.9万元,建北头机井一口,钻孔深100米,提水扬程93.50米,提水量50吨/小时,装机1台18.5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7公顷。

电力排涝 1980年,建庄头排涝站,集雨面积6.50平方公里,排涝面积233公顷,扬程7.50米,装机容量2台310千瓦,国家投资6万元。1982年,建灶岗排涝站,集雨面积6.20平方公里,排涝面积160公顷,扬程6.50米,装机容量2台310千瓦,国家投资5万元。1984年,建石头渡排涝站,集雨面积4.7平方公里,排涝面积166.60公顷,扬程7米,装机容量5台275千瓦,国家投资3.20万元,后因水电费昂贵,农田受益面积难以承受而停用。2007年,全镇建有55千瓦以上电力排涝工程3座,装机9台,装机容量905千瓦,排涝面积560公顷。

表19-24 电动机灌溉情况表

img171

img172

img173

img1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