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量工程”结硕果

“质量工程”结硕果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分级建设,统筹规划,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并进一步完善了培育计划配套政策,建立项目式管理模式,加强检查督促,按照国家、省级各类项目评审条件,每年确定培育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级建设,形成了梯队合理,结构多样,成果丰富的“质量工程”建设体系。经费上,对于申报成功的国家、省部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学校均按照1∶1配套经费支持,特别建设项目还进行滚动资助。

“质量工程”结硕果 育人环境上台阶——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教务处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充分考虑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确定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一直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以“8111品牌计划”为载体的富有本校特色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这与五年后国家实施的“质量工程”如出一辙,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建设早、基础实、功底厚。

所谓“8111品牌计划”,具体来讲就是以“拓展平台,柔性培养,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提高质量”为指导思想,力争从2002年后经过5~10年时间,建设8个品牌专业、100门品牌课程、培养100名品牌主讲教师、建设10个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开放式品牌实践创新基地。该计划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通过“树品牌,建示范”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实施过程中,学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建设机制,从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了重点支持。经过几年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国家正式启动“质量工程”后,学校抢抓机遇,以“8111品牌计划”为基础,全面推动“质量工程”建设与实施,使学校“质量工程”具备了良好基础。

一、完善项目建设体系,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一)建立并完善“质量工程”三级建设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充分挖掘本科教学优势和特色,发挥集聚效应,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质量工程后备梯队群,确保实现“质量工程”总体建设目标。学校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分级建设,统筹规划,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并进一步完善了培育计划配套政策,建立项目式管理模式,加强检查督促,按照国家、省级各类项目评审条件,每年确定培育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级建设,形成了梯队合理,结构多样,成果丰富的“质量工程”建设体系。

(二)加强政策与经费支持,重点推进培育计划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在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政策上,把项目培育与各级教改项目申报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同等条件下,给予适当倾斜,优先推荐,有效支撑了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经费上,对于申报成功的国家、省部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学校均按照1∶1配套经费支持,特别建设项目还进行滚动资助。人员上,对于参与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晋升、评优等环节中,教学名师、团队、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均可获得业绩评分,成为硬指标和加分条件。

(三)以专业、课程等为突破口,强化“质量工程”引领示范效应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基石,专业建设为支柱,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学校质量工程各项目建设。重点加强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以及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建立了“西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资源库”,为教师教学科研、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同时,学校花大力气做好专业规划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特色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以此引领和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教学名师培育上,学校通过组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与推广、传帮带等活动切实发挥教学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授课、教改立项、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行重点培育,促进高水平负责人和结构合理的项目建设梯队培养。

二、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狠抓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精品(品牌)课程建设是学校本科教学“8111品牌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制定了系列管理文件,投入专项经费进行建设,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构建学科课程平台,推进课程资源共享。

其具体做法包括:稳定公共基础课和公共平台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提高双语课程的授课比例;以精品课程为龙头的课程共享平台,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建设以精品课程为导向的课程资源平台,普及网络导学、答疑和研讨;以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推动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和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科学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建设;完善课程评估机制,把学校资源建设与课程自我发展结合起来。

(二)以特色专业为支柱,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始终坚持按照学科、专业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思路,围绕社会人才需求重点,紧密联系社会、产业、职业岗位背景及发展趋势,依据学校实际,进行专业发展与调整战略规划,不断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实现学校和社会双赢。对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步骤、保障、奖励等事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立项形式加强建设管理,采取滚动支持、中期考核、建成验收的政策。几年来,学校实现了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的根本转变。学校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子集团股份公司等董事单位合作,通过产学研联合办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解决了传统产学研办学体制松散、机制不健全、合作效果差等难题。建立和完善了“理论课程教学以学校为主,实习环节以联盟的现代企业为主,学位论文、课程设计以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攻关项目为主”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区域性经济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和良师的培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领军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育人、用人、留人的人才机制。学校在“8111品牌计划”阶段提出了建设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双高”的品牌教师计划。通过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创造了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和条件,选拔、培养了一批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突出的高水平教师。通过几年建设,不仅树立了教师教学榜样,充分发挥了教学名师的表率作用,同时也造就了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锐意创新、勤奋进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四)构建高水平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努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学校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实现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教学中引入和集成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学校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学校特别重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制定有效政策和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初步建设成了一批实践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队伍。

(五)以“联合校园”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不断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学的校际合作,建立了跨区域校园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交流为基础,与国内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每年,学校与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德国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分期分批将优秀学生送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和交流,依托这些学校的优势专业,进一步凝练学校专业特色。

在此基础上,学校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积极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完善以各类教学改革试点班为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班为重点,跨区域、多校园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淘汰机制,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制;实施学科交叉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完善大学生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基金、大学生创新团队和科技竞赛“四位一体”的科研创新平台,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向普及化发展;针对创业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大学生科技成果孵化产出机制。

(六)依托区域产学研联盟,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几年来,学校根据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区域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的学科资源、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通过共同举办专业、联合申报硕士点、共建共享实验室、互聘高层次人才、联合科技攻关等途径,初步建成了优质科教资源优化配置、区域高效联动、特色十分鲜明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开放互动育人大平台,集成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区域产学研联盟单位的学科、设备与人才资源,建立了161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16个校内实习教学基地,探索出了“校内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的“1+1”实践教学模式,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富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三、合理布局、精心培育,质量工程建设实施效果好

学校始终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建设,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全面提高”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以推进教学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经过努力,学校在“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在建设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1.建设了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学校培育了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5个省级特色专业,遴选和建设了20个校级特色专业,形成了专业规划研究与建设机制,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出版了一批优秀教材。遴选和建设了100门校级精品课程,培育建设了3门国家级、3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了3~5个数字化教室,进一步推进网络课程信息平台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出版各级各类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及参考书150本,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5本。

3.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不少研究与实践成果。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17项,培育了18项校级重大教学成果;申报成功国家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9项,省级教改项目41项;开设了24个教改试点班,资助了3个双语课程项目,进行了大学英语和同步课堂教学改革;资助校级教学改革和实验技术研究项目400余项,并滚动资助80余项。

4.培育了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一批示范性教学团队,培育教学名师,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式,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正在建设1个国家级、6个省级教学团队;培育了5名省级、20名校级教学名师。培养了一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遴选和建设了20门校级双语课程,提高了学校双语教学水平。

5.实践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效。建成了由1个国家级、6个省级、5个校级构成的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构建了具有“一个目标,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连贯,五个保障”特点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设立了5个创新实践班。同时,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支持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搭建了公共、专业、学科三级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外实习基地达到160多个,校内品牌实践基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6.建立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建立起教务管理、教学运行、质量监控、实验教学、教学资源的网络信息平台,完善了教学信息员制度和网上评教系统。同时,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了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队伍,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初步形成校院两级管理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组织和人员保证。

四、结束语

在学校党政正确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十年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深刻认识到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厚积薄发、不断积累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需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下大力气抓紧抓实。相信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学校一定会在已有成绩基础上,继续开拓思维,锐意进取,努力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沃土,为学校早日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执笔人:董发勤 彭 煜 郑祥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